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现状及路径研究
——基于600位理工科大学生的调查

2022-09-21 07:57毕思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被调查者科学家

毕思远,王 滨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82)

科学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救国、报国和强国的实践中铸就而成的精神火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多次强调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好科技人才培养工作。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我国最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之一,不仅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更是保障科技强国得以接续建设的力量之源。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着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首次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要义作出了总结和概括,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

1.爱国奉献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底色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3]爱国的基点始于科学家对祖国深切的情感认同以及对人类命运福祉的真切关怀。爱国是奉献的内生动力,奉献滋生于爱国沃土中。科学家群体的爱国精神牵引着科学无私利性的复归与强化,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把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向前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身上所彰显的“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优秀品质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爱国奉献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与底色,亦是科学家精神生长和延伸的基点。

2.创新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取向

科学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是每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4]总体上看,我国的核心技术、原创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处劣势,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科技工作者必须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求实是创新的逻辑起点,是每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态度。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5]勇攀高峰、追求真理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代代的科学家正是在求实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实,肩负起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任。

3.协同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血脉赓续

团结协作是中国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曾强调:“科学技术是集体的事业,理念也许是一个人提出的,但实现是集体的协作,脱离集体就是末路的开始。”[6]我国70多年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家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挑战层出不穷,我国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横向团结协作。同时,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也离不开科技人才的纵向培养。“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培养和储备优质的后备力量是保证科技事业持续发展、保持活力和与时俱进的关键。科学技术攻关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任务,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只有发挥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精神,我国科技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二)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1.加强科学家精神培育是理工科大学生成长为科技强国主力军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7]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日趋复杂。在此背景下,科学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已然成为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经济竞争中的核心竞争点,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竞争,即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之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科技水平依然落后于传统科技发达国家,这使得解决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显得更为迫切。科学家精神是引领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亟需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技人才建设中。理工科大学生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必须要加强其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在培育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科学家品质的优秀科技人才,担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

2.加强科学家精神培育是理工科大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内在需求

理工科大学生既具有一般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专业基础扎实,逻辑思维严谨,实践操作力强,同时也存在人文知识匮乏,创新意识薄弱,公德意识淡薄,人文素养水平不足等缺点。[8]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凝结在广大科技工作者身上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表征着科学家群体优秀品质的文化集合体。加强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对于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创新文化的培养。创新文化是一种以创造性为中心,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为目的的文化。科学家精神本身就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它所蕴含的创新精神是教育和引导理工科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二是有利于学术道德的提升。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科学家精神强调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与学术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契合性,能够有效引导理工科大学生学术道德的提升。

3.加强科学家精神培育是理工科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唯有胸怀崇高理想,才能实现宏伟目标。老一辈科学家们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促进国家发展,在救国、报国和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后备人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主动承担起时代的科技创新重任,在老一辈科学家奠定的科技事业基础上,接过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之棒,将自身职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融合,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中,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培育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面前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坚定政治立场,激励理工科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事业中实现他们的人生追求,使他们真正做到与共和国同行、与民族复兴伟业同心、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

二、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上海某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为样本,以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针对性。本调查选取上海某高校的理工类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形成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状况的整体认知。二是广泛性。调查对象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在力求均衡的基础上加以抽样形式展开,以此保证调查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着上述原则,问卷设计围绕着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情况、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情况展开。在最终收回的问卷中,按照年级进行分类,大一至大四各抽取出150份,共600份作为样本数据。

表1 样本分布

通过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现状如下:

(一)精神认同度高,内涵认知率低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为一种具有群体性的职业精神,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技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代表着我国科学家群体优秀品质的文化集合体。如何看待科学家精神以及科学家群体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是衡量对科学家精神认同程度的重要侧面。问卷结果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程度总体处于高位,对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价值以及科学家群体的角色作用均表现出积极倾向。在接受调查的理工科大学生中,有多达96.8%的被调查者对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示肯定,认为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多达96.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群体有必要具备科学家精神,对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呈现正向价值判断,这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是科学家精神培育顺利进行的情感基础,是实现科学家精神培育的积极信号。在进行专业间的横向比较时,有95.7%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专业相比,科学家精神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说明理工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培育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呈现出更高的肯定。

虽然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但从问卷数据中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对科学家精神的知晓率不高以及对其内涵认知模糊,在接受调查的600名理工科大学生中,有167名被调查者表示对科学家精神不了解,约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7.8%;有多达379名被调查者表示对科学家精神“只听说过,但不了解”,约占63.2%;有32名被调查者表示对科学家精神“略知一二”,仅有22名被调查者表示对科学家精神“非常了解”,约占3.7%。此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被调查者仅是听说过科学家精神但并没有深入了解。

如果对科学家精神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是很难有效利用其宝贵的精神资源的。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了解程度是考察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认知水平的重要变量,为此问卷中设置了不定项选择题“您认为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哪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创新精神的被选择率最高,约为86.5%,其后分别是求实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协同精神、理性精神、坚持精神、育人精神。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的认知程度更高,而对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其中育人精神的认知程度最低,被选择率仅为28%,而协同精神的被选择率也只刚过半成。这表明目前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内涵认知比较模糊,更偏向情感认知而非理性认知,这与对科学家精神的低知晓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图1 被调查者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认知度

(二)受教方期望高,施教方供给低

由于科学家精神本身的优质性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特性,使得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高认同度带来的自然结果是必然会激发理工科大学生培育科学家精神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受教期望值。这种逻辑推理也从调查中得到了数据证明,对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科学家精神活动的积极性进行考察时,有185名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占调查对象的30.8%;有269名被调查者表示“可以考虑,取决于活动是否吸引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4.8%;有19.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仅有4.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参加。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对参加科学家精神活动的意愿总体呈现出积极倾向,表明对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具有较强烈的需求。

如果说需求是科学家精神培育的一个侧面,那么供给则是另一侧面。调查结果显示,在科学家精神培育的需求上,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受教主体表现出了积极倾向;但在供给方面,施教主体则显得有些乏力,无法很好地满足受教主体的需求。施教方供给低是制约科学家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中缺乏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内容。本调查分别对科学家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的内容涉及情况进行了考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面,有379名被调查者表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从未出现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内容,占调查对象的63.2%;有193名被调查者表示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曾出现过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但并未深入讲解;仅有28名被调查者表示其所上过的思政课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程对科学家精神内容的涉及率处于较低水平,思政课程对科学家精神培育的作用发挥不足。而在其他课程方面情况则更不容乐观,有512名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在除思政课外的其他课程上听到过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内容,约占调查对象的85.3%。综上可以看出,科学家精神在第一课堂上的培育情况并不理想。

第二,校园文化缺乏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设计。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使身在其中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一种自觉的认同,从而影响大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性格。调查结果显示,约四成被调查者表示学校从未开展过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文化活动,还有约四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开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中缺乏与科学家精神有关的内容,校园文化对科学家精神培育和滋养的作用有待加强。

第三,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释放不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0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新常态,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网络作为第三课堂的育人载体,能够有效地推动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不太重视或一般重视利用网络平台对科学家精神进行弘扬与培育,这意味着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并未得到有效释放。

(三)培育实效性不足

“实效”按照字面理解可以解释成为实际效果,实效性则加入了价值评判,“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指实际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9]换句话讲,任何实践活动都天然带有实践主体的目的性,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者对照预期的实践目标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已经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借此来对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可见,实效性是实践结果与实践预期目标之间的契合度,是实践结果对于实践目标的价值属性的判断。

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实效性不够理想,这一结论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得以验证。间接地看,根据前文中已述的调查结果,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程度处于低位,这表明理工科大学生自身对科学家精神的掌握程度不足;同时,科学家精神培育施教主体的培育措施供给不足,无法很好地满足受教主体的培育需求,这实际上反映出培育过程对培育结果的支持不足,从而影响到培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降低了培育的实效性。直观地看,在对科学家精神相关活动的培育效果进行调查时,有405名被调查者表示效果一般,约占调查对象的67.5%;有150名被调查者表示几乎没什么效果,约占调查对象的25%。可以看出,超过9成的被调查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培育的效果作出了消极评价,这直接佐证了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实效性的不足。

三、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环境塑造:营造崇尚科学家精神的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即社会环境,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综合,社会氛围是促进社会成员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便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共识,但要实现这种思想性力量的现实性转化,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此,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好保障作用。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以重视,切实发挥好服务职能,为科学家精神的弘扬特别是教育过程的融入提供政策性引导,在宏观层面为学习科学家精神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增强社会的导向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科协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为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汇聚社会力量。最后,要注重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应该合理运用媒介手段,深入挖掘社会传播媒介的潜在价值,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弘扬主流思想价值观,为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优化传播环境,净化舆论氛围。

(二)意识革新: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系统认知

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是进行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基础性环节。只有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的系统认知,培育客体才会内生出对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为此,在宏观上要加强国情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度。 “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要求社会成员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从而增强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0]加强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有利于帮助其树立蕴含科学家精神的家国情怀,从历史责任高度提升科学家精神的认同度,引导他们从事业信仰的高度深刻理解培育科学家精神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在微观上要开展专业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度。认同是认知的动力,认知能够更好地促进认同。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虽然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但却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度很低,这说明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感并非基于理性认知。从性质上看,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更多是一种情感认同而非价值认同,这突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认知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要提高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度,学校、教师和学生须一齐发力,对校方来讲,要把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放在理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更高位置,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对教师来讲,要深刻认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注重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体现价值导向,善于将科学家精神资源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科学家精神教育,自觉学习科学家精神,实现科学家精神的自我强化。

(三)课堂解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课堂教学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手段。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把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同时其他课程能够对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政课教师应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与专业特色制定更加契合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有活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科学家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入耳入脑入心,提高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协同作用。相关专业课教师应深入挖掘理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学科历史的视角去挖掘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利用专业课程中科学家故事所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四)文化涵养:增强科学家精神的情感体验

校园文化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人民光荣历史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2]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情感体验。校园文化特别是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特色和文化底蕴,天然便与科学家精神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理工科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科学家精神。一方面,开展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学术研究,定期在校园内开展相关学术报告,并尽可能邀请科学家精神理论的专业研究学者开展主题汇报。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积极邀请科学家等科技工作者来校开展专题报告会,让理工科大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以及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坚定其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对人的熏陶作用,将科学家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浓厚的崇尚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如开展科学家精神知识竞赛、科学家精神宣讲等活动,促进科学家精神的多样化传播。

(五)实践导航:强化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教育

实践是人们将一定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自觉,并最终转化为自身行动的关键环节。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育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品质。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科学家精神。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中,要特别重视专业实习,支持和鼓励理工科大学生深入生产建设一线,引导其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让理工科大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感悟和体会科学家精神。其次,把科学家精神与创新类实践活动相结合。创新性实践活动实质上是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创新创业类项目、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最后,充分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具有丰富的精神教育资源,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线下载体。

猜你喜欢
理工科被调查者科学家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假如我是科学家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