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

2022-09-21 09:44王孝武王雅婷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王孝武,王雅婷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吴岩司长在2022年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了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到内涵式再到高质量的发展逻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以“高质量”指引当前及今后高等教育发展趋向,才能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1]。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受教育机会,而立足新发展阶段,民办高等教育要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需实现由量到质的转段,探索出高质量发展路径。

二、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最初源于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总结描述[2]。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深入剖析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明确发展方向的关键。

(一)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侧重于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更高的目标追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高等教育进入到质量更强、发展更优的新阶段。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把握以下核心要义:

第一,从发展理念上来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遵循。民办高等教育要回归教育公益性这一根本属性,坚守公益、优质、特色的价值取向,立足“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点,着力破解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需要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第二,从发展模式上来说,需要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民办高校在体制机制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资源有效利用上与公办高校相比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更要加强改革创新,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现代化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办学思路。第三,从发展方向上来说,需要朝着提质量、强特色的目标努力。优质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等教育要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动力,深刻把握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等发展趋势,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增强特色,提升质量,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二)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国际发展形势看,世界正处于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在应对变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从国内发展环境看,“十四五”时期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多方位需求,民办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突出优势特色,推动教育功能从补充性向竞争性转变。长期以来,由于民办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受教育机会,因此被视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民办高等教育亦是如此。然而现阶段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元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将继续增长,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将于2025年上升至7303万人[3]。面对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潜在规模,民办高等教育若想赢得发展优势,必须顺应受教育者需求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变化以及时代变化的趋势,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形成办学竞争力,承担起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使命,实现从补充性作用向与公办高校有力竞争的功能转变。

另一方面,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向内生式转变。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大学的发展需经历创业期、兴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4]。结合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1987年,《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出台,民办教育得到制度上的认可。1993年8月,《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颁布,明确规定“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掀开了民办高等学历教育发展的序幕。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民办高等教育迎来大发展时期,诸多民办高校诞生于此阶段。创业期的民办高校基本以扩大办学规模为发展重点。经历了创业期后,目前各民办高校基本进入兴业期,外延式扩张不再适应当前发展趋势,而应将充实内涵、提高质量作为该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快转型步伐,由注重“量”的增长转为注重“质”的提升,是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法律层面,《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修正案通过,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正在推进;政策层面,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家全力推动独立学院转设,为进一步创新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带来机遇;社会层面,民办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供给,大众对于优质、多样的教育服务需求更高。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认清主要问题,突破当前发展的瓶颈,是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第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2020年,全国民办高校数量增长了14%,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增长了66%。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机会。

第二,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大多数民办高校均从高职专科层次发展起来,逐步升格为普通本科,并尝试开展研究生教育。“十三五”期间,累计有38所民办高校获批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截至2021年底,全国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中民办高校有7所。此外,随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法规的颁布,国家对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黄金期到来,民办高职专科积极争取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动力也将持续增强。

第三,治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初期,多以家族经营为主,在办学治理中易受到不稳定因素影响,带来诸多办学风险问题。经过长期探索,民办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党委领导、董事会(理事会)决策、校长负责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为依托,以监事会、教代会为保障和支撑的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有效保证了民办高校管理更加科学,各项工作推进更加高效。

(二)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1.宏观层面

第一,融合发展程度不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更加注重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大基本理念,并倡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新格局。从宏观上来说,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强调的是各类教育有机适度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学习需求的一种模式[5]。就微观层面而言,融合发展体现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然而,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能力还不足。一方面体现在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衔接度不够,导致生源结构单一、发展潜力有限;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外界优质资源如行业企业资源等挖掘不够,各方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不够,导致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发展空间受限。

第二,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多通过从公办高校聘请退休管理者和教师办学治校,公办模式的基因很自然地移植到实际办学中,形成了模仿公办高校的传统,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一味向公办高校看齐,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体现民办高校自身特色。“十四五”期间,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明确了“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具体任务,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更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际上,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既抓住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时代机遇,实现了“量”的增长,又在市场环境和办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体制机制优势。在遵循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下,民办高等教育有其独具特色的发展经验,这些是公办高校难以获得的。

第三,人才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高校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四新”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等政策的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质量。抓好这一根本质量,不仅是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政策的作用在于引导,明确高校育人的方向。然而,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上存在一定偏差,迫于完成某些计划、任务的压力,亦或是急于求成,过多关注热门专业数、就业率、考研通过率等外在的、量化的、结果性指标,而忽视了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过程性质量这一关键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结果并不能真正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需求。

2.微观层面

第一,高层次人才缺乏,高水平师资力量薄弱。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高水平教师,因而难以提供优质的师资队伍保障。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由于公办高校人才引进上可享受到更多的扶持政策与财政支持,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的认可程度更高,而民办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完全依赖于自身预算投入,薪资待遇较低、福利保障不够是导致民办高校引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的直接原因。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匮乏,导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力量相对薄弱,对于学校整体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以学养学”现象依旧存在。民办高校享有的财政拨款与公办高校存在显著差距。相关数据显示,民办本科院校生均教育事业收入为10908元,公办新建本科院校为14517元[6]。此外,除了举办者投入、少量政府补贴及社会捐赠之外,大多数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依然无法突破传统的“以学养学”模式。加之高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公办高校获得的财政投入大幅提高而赢得的累积发展优势等,均给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公共财政扶持不够、办学资金来源单一、多元筹资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对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优质教学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学资源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民办高校整体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优质精品课程、优势特色专业、省级及以上教科研团队与实验(实训)室等较少,与在校生规模不成比例。优质教学资源除了总量不足之外,在分配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如优势特色专业集聚了更多高水平师资、更多经费支持等,而普通专业建设上投入不够,甚至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导致专业建设上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各专业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四、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激发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增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民办高等教育要更好地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创新发展思路,不断谋求新的发展空间,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把握发展趋势,对接现代职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发展利好趋势明显。此外,从需求端来看,企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供给端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引入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等,在一定程度上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共通性。民办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顺应教育层次类型不断丰富的趋势,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在生源吸引上,关注非传统生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扩招100万的目标,并“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这不仅意味着以上群体将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潜在生源,也表示民办高校专科层次的生源结构可以有新的调整。作为传统生源的高中毕业生是民办高校生源的一部分,退役军人、下岗工人、新型农民等将成为民办高校的目标生源。根据非传统生源的实际需求,开展就业培训,不仅有利于提升学历与就业水平,也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与劳动力供需矛盾。

二是在培养模式上,实施分层分类培养。一方面,民办高校可在已有本专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形成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通道。另一方面,按照就业导向与升学导向对发展目标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其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需更加注重就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以升学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则应侧重于专业知识、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打好基础。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增强纵深衔接性。民办高校在应用型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尤其是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上。课程结构上,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必备技能与相关能力,合理安排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比例;课程标准上,应围绕各类职业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进行设计,体现职业岗位的层次性与差异性,以更加符合职业要求;课程内容上,不仅要强调专业理论知识,更要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反映学科领域内前沿成果的同时,落实职业领域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7]。

(二)坚持质量为本,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功能,培养直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是全社会共享高等教育成果的必然路径[8]。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结合民办高校办学定位,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对于提升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结合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多以地方应用型为主,这就意味着民办高校需要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在民办高校质量机制创新中引入PDCA理念,构建兼顾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学生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围绕行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核心,民办高校可从规划设计(P)—教育教学(D)—检验评价(C)—调整改进(A)四个方面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首先,在规划设计(P)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以培养社会需要并符合行业标准的人才。其次,教育教学(D)作为实施环节,应始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其中,在课程设计上开发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保证“双能型”教师比例,一方面从企业引进高管、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在实习实训上,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更多教学实践资源。再者,在检验评价环节(C),构建以学生学业成就与就业情况为主的评价体系。学业成就可通过学业成绩、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参赛获奖、相关证书等方面反映,就业情况主要通过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来测评。最后,在调整改进环节(A),针对人才培养的结果和就业反馈对一些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不断贴近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动态需求。

图1 基于PDCA理念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

(三)加大引进与培养,提升教师发展能力

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民办高校可采取自主培养为主、柔性引进为辅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力量。

一方面,完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人才招聘会、专家推荐、举办论坛和学术会议等方式,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围绕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精准引进所需人才。同时,发挥人才联动效应,有效利用博士、教授以及行业企业管理精英的人脉资源,吸收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科研团队,通过帮扶发展、针对性指导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优质课程研发、高级别项目申报等方面形成合力。此外,营造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结合不同教师的学术背景、发展方向、职业目标等,分类开展相关培训,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职业发展中的困难。重点加强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培养,为教师职称评审、教学能力发展等提供多方面帮助,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课堂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技能大赛和行业比赛,不断提升道德情操、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信心。此外,探索设立教师发展基金,为教师参与各类专业培训项目、出国深造、学历提升等提供资金和政策的保障。

(四)发挥资源优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当前,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除了涉及到人才培养效果、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传统因素之外,教育服务能力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衡量因素。作为高等教育基本产出之一,高等教育服务具有无形性、异质性、客户参与度高等与服务产业类似的特征[9]。高等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群体,以满足他们的具体需求为目的。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教育服务领域是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潜力市场,灵活的体制机制使民办高校有更好的条件去打破统一化服务的现状。

一方面,提供个性化学习设计,满足学习者个人需求。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主要指向于教育问题的解决[10],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于尽快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更多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提出“未来学校”的概念,认为未来学校将以学习中心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若干个学习中心同时学习。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建设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学习中心将成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突破点,民办高校可在此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通过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实施智能化的教育评估等,从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提供满足学习者个人需求的优质教育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等文件出台,为民办高校开展产教融合育人实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具备显著的资源优势。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创设与学校教育完全不同的学习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既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能够学习到企业岗位上的必备技能。

(五)发挥多方力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私人性与公共性双重属性,既能产生人力资本效益,又能带来社会收益,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应当由受教育者、政府、社会共同分担,包括收取学费或提高学费水平、收取生活服务费、从企业事业活动中获得教育经费、捐赠或设立基金、奖学金等多种分担形式[11]。因此,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有利于缓解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可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发挥社会力量,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基金会早已在国外私立大学中非常普遍,发挥的作用也相当明显。作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教育基金会一方面可争取到来自校友、企业、机构等多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学校宣传及影响力的发挥上也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借助现代产业学院,发展附属产业。高等教育承担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体功能,而现代产业学院在密切高校与产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具有重大意义。民办高校可利用产业学院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附属产业,以获得更多办学资金。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2018年该校经费总收入36.27亿美元,其中投资与附属产业收入达到13.48亿美元,占经费总收入的37%[12]。附属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民办高校带来更多的经费收入,还能够真正发挥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功能。

五、结语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历经多年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民办高校必须要在保持育人为本的初心的基础上,突破现有的发展现状,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教育大变革的时代即将到来,面向未来,民办高等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