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玉,汤 玲,王瑞喆,张一春
(1.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江苏 南京 210013;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的背景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2022年4月,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和学校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办厅函[2022]22号)中强调要“推进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应用与有效供给”。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指出,持续推进建设并充分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解决“教育何为”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各类数字资源形成的动态或静态势能,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制度优势、规模优势,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加快达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1]。强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广普及和广泛应用已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2022年3月28日,教育部正式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分设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服务四个子平台。
1.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而建设,新设36个二级栏目。平台主要建设方向一是丰富内容与栏目,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二是扩充课程教学资源,上线了66家出版单位的1834册电子版教材。三是平台还将继续汇聚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实时跟踪与及时反馈,为学习者推送个性化教育资源。
2.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分为专业与课程服务、教材资源、虚拟仿真实训、教师服务四大板块。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优质数字资源,教材资源中心为教材开发、选择、管理和评价服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满足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教师服务中心提供教培资源。
3.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用户遍及六大洲,共143个国家和地区。平台以第一批上线的2.7万门精品教学课程为依托,新增850个思政、教育劳动等课程资源和6.5万多个在线培训、语言学习等资源[2]。平台通过智慧场景创设、数据诊断与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促进了在线教学中资源开发、使用、学习和管理智能化[3]。
1.重点实现“四化目标”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一是要实现平台体系协同化,构建基于学生、教师、环境、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协同创新体系,从公共平台建设、共性知识供给、创新生态建设等多个角度,推动教育资源整合、研发创新协同和应用迭代升级。
二是要实现网络运维顺畅化,要建设开放的应用接口体系,能与各种平台、终端相兼容,逐步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学服务网络。
三是要实现精品资源体系化,将开发具有正确导向、科学专业、覆盖广泛和体系化教育资源,实现与媒体融合高效联动,与数字生态同步推进,与教育改革深化协同。
四是要实现融合应用常态化,各地各校要把将平台资源常态化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教育督导评价的重要环节,引导教师利用优质平台资源改善教育教学,使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新常态。
2.重点完成“三项任务”
“国家平台”的主要任务一是以“专属服务于中小学、促进教育公平、突出教育公益”为指导思想,系统完善平台体系架构,重点突出对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建立以区域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共享机制。
二是以全面育人为核心,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拓宽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促进基础教育的高品质发展,满足中小学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构建资源整合和校际关系新模式。
三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应用,以“国家平台”良好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交互方式,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生态[4]。
1.统筹资源,汇聚特色
“国家平台”采用多主体省域协同创新机制,在共享国家及教育发达省市、地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制定了吸引有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整合、创新和突出地方特色优质资源优势。其次,省市相关部门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资源和本地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教育资源。另外,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一定的教育教学的奖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2.优质资源,深化教改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国家平台”整合了公共资源与各校个性化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各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促进教育公平。其次,平台提供的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备课效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减轻教师负担,深化教学改革。第三,平台能为学生提供精品化、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促进人才培养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技术赋能,融合育人
“国家平台”一方面凸显了“教育”的内涵,由普通教学资源到教学资源整合、教育教学应用、课程资源育人转换;另一方面凸显了“数字”的特性,注重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并以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资源,创设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学习情境;另外,还凸显了“智慧”的属性,学生通过移动学习终端可以随时、随地、随需地在线学习,在虚拟社区进行互动交流,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1.智慧教育的内涵
智慧教育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5]。近年来,专家们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在不断发展。祝智庭教授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恰当的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实现21世纪的创新型、智慧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6]。黄荣怀教授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智慧教育是由学校、地区或国家的一种教育行为[7]。杨现民教授从教育形式和发展阶段出发,提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增强现实等前沿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向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信息化生态体系[8]。可见,智慧教育是以培养智慧人才为最终目的,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教育体系,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2.智慧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日趋成熟,以及教育信息化政策与环境的不断完善,都为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是在政策层面,国家十分关注智慧教育建设。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都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并分析学生日常学习情况数据,实现教学最优化[9],智慧教育要实现产学研用的结合等[10]。同时每年召开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围绕智能技术对教育未来的影响、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等议题,以国际视角探索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11]。
其次在研究层面,专家们从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及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智慧计算—智慧学习—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12];黄荣怀教授以智慧课堂环境为视角,构建了“SMART”模型[13];杨现民教授提出了“一个中心、两类环境、三个内容库、四种技术、五类用户、六种业务”的智慧教育体系架构[14]等。
第三在应用层面,企业及科技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比如亚洲教育网开发了支持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合一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等[15]。
尽管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变革,但要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
1.数字新基建的内涵
教育新基建被赋予全新的时代使命,成为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基座”。新基建是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16],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首次提及,次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次明确“新基建”的具体内涵与范畴①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中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一般被称为“数字新基建”[17]。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界定并划分教育领域的新基建②教育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基建主要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为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因此,数字新基建成为教育新基建的重点部署内容备受关注,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网络、新的平台、新的资源、新的校园、新的创新应用和新的可信安全基础设施等。
2.教育新基建的发展
我国数字新基建成就卓著,在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许多技术及应用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众多学者在解读数字新基建基础上[18][19],从融合新技术、打造新资源、创造新供给、赋能新政策等角度,多维勾勒数字新基建支持下的教育领域发展蓝图。比如分析教育数字转型需求[20]、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21][22]、创新教育服务业态[23]、助力“双减”政策落地[24]等等。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新基建成为决定教育改革风向的核心要素,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牵引力量。虽然近年来数字基建已初见成效,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数字基建是一个复杂工程,它的持续推进必须重视树立教育全局观,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1.数字教育资源的内涵
数字教育资源是支持教学活动开展,以数字化形态存储的课程资料。早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提出要“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其中包括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和其他类型的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学习者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25]。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审查办法(暂行)》指出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分为十类③平台征集的资源包括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教学案例、数字图书、数字教材、教学工具、学习网站十类。,为资源划分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学术领域,学者们从供给现状[26]、发展策略[27]、绩效评价[28]等角度开展研究,将其看作为教学目的专门设计的或能服务于教育的各种以数字形态存在和被使用的资源[29]。
2.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
21世纪初,我国数字资源建设趋势呈现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态和数量急剧增加,具有建设主体多元化、全学段与全学科覆盖等特征。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相关文件颁布,“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实现教育大资源共享共建”“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共享”等成为研究新焦点。《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功能完备、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应用广泛的在线教育平台架构”[30]。然而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存在瓶颈和困难,比如存在数量短缺、供需失衡、“孤岛”桎梏等问题。因此要形成有效可行的资源数据流动链,提升资源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资源供给生态,来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加速教育改革。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省域推进,要实现同步建设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运维、教育评价四大方面,即打造互联互通的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基座、构建双向协同的优质资源汇聚共享系统、探索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创新评价改革、创建安全可靠的一体全程智能运维体系,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与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与方法
1.核心一致,同构互联
实现国家平台与省域范围内各级各类平台的互联互通是首要问题。各级教育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协同联动机制,与“国家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之间存在割裂,信息难以流动。对此要完善顶层设计,将承担省级核心枢纽作用的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其他平台则与省级核心枢纽平台互联互通,形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的智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在省域枢纽平台要选择与国家平台相同技术架构的平台,实现国家平台与省域平台的用户认证互信互访,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将国家资源和应用精准推送至省平台用户个人空间匹配的模块里,进而形成与国家平台紧密的业务衔接与数据融合。
2.差异互补,异构对接
如果省级核心枢纽平台已经建设完成,但其已有基础数据库、用户管理体系、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管理系统、基本运维模块等功能与国家平台不一致,则需要提前确认底层架构和数据标准的异同,进一步明确认证信任互访技术的方式以及国家平台资源和应用精准推送到省平台的指定位置。同时升级数据中枢、用户中枢、应用中枢和资源中枢,制定各中枢开放规范、章程、标准和协议,创设开放协同的育人环境。双方均要提供开放数据接口并做结构性适配开发,才能确保省平台与国家平台的深度耦合对接。也可仅将国家平台资源和应用轻度耦合引入,但后期利用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3.兜底供给,实体映射
在尚未建成省级核心枢纽平台的地区,如果资金和时间有限,无法短时间内完成独立省级平台建设,则可以通过直接部署使用国家平台方式进行。一方面利用数据授权、聚合、分层等技术,实现数据在国家平台的逻辑统一存储;另一方面利用省域本地硬件资源,建设省级教育云基础平台分中心,实现其自有教育资源的本地存储和管理,拥有独立的平台配置和个性化门户,且通过数据交换与国家平台同步与融合,形成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个性化实体映射平台。最终打造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育”支撑系统,实现“教、学、管、评、测”五级联动。
1.省域自建,输送资源
资源的生产、供给、利用是智慧教育平台的生命力所在。基础条件较好的省市可通过平台内生汇聚和定向精品建设两条途径积极向国家平台提供优质特色化教育资源和应用,加强区域间的资源开放协调机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迎合混合式学习新趋势。平台中资源空间包括精品资源区和汇聚资源区。政府、企业、学校携手合作自主研发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家校共育等具有本省特色的优质在线课程、学科资源,体育、美育、劳育等素质教育资源以及家庭教育资源,努力打造“四名”(名师、名家、名校、名课)在线资源向国家平台输送。
2.国家统筹,地方共享
通过升级后的国家智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面向各级平台配置共享,支持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和各级平台优质资源的统一导航、统一检索和精准推荐,以智能化手段推进优质资源向农村学校、教育资源贫乏学校和省内薄弱地区流动,可下发推送优质资源和应用至个人用户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提供便捷的数字资源服务,推动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应用与有效供给,尤其促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输送,缩小“数字鸿沟”放大智慧教育的“倍增效应”和“溢出效应”。
3.统一标准,严控质量
质量是资源的生命。一是要建立国家平台的优质资源平台准入机制、劣质资源淘汰退出机制等。落实平台资源内容审查制度。对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动态反馈。二是要重点监测资源的受欢迎程度、收藏及推荐次数、星级评价等,建立资源更迭机制。根据评价,发布季度资源生命周期评估监测报告,对始终排名较后的资源进行下架处理。三是要依托企业、出版社的力量建设,全面提升资源建设水准,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创新资源形态,强化资源交互性与智能化,创新数字教育资源。
1.技术引领,数据治理
依托升级后的国家智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纵向贯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业务数据,横向对接省级各部门业务系统以及数据库,将试点学校日常管理、安全保障、课堂评估督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考核等数据接入平台,实现“一数一源”、统一标准、统一采集、统一管理,使全省教育数据的收集、汇集、管理、分析与应用形成闭环,有效支撑学生、教师、学校、区域等个性化教学、科学精准评价。
2.消除孤岛,应用融合
国家平台和省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是广大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教育机构用户专有的网络应用空间,也是各类用户进入大平台系统的唯一通道。资源在空间汇聚,应用在空间集成,数据在空间沉淀。通过建设“五育”支撑系统、对接板块和条线应用系统等举措,为广大师生、管理者、学校、区域提供智能教学与应用融合的应用场景,实现应用融合、数据共享、策略优化的集成目标,为师生打造全生命周期和应用全业务流程提供良好支撑。
3.个性教学,智能评价
借助国家平台和省平台提供的在线教学助手工具与学习分析、教育数据挖掘等技术,使教学资源与学习需求相匹配,精准推送个性化教育资源、颁布任务等,实现教师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并通过促进过程性数据向表现性评价转换,结合线下学情,形成网络空间与真实世界深度融合的学习模式。随后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构建以穿戴设备为载体,集音、视频等于一体的多模态交互数据收集方式,同时建立数据采集规范,加强数据之间的交互性,全面实施学生学习情况的纵向评价,并将其与德智体美劳横向评价方法有机结合,构建全面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智慧学习能力。
1.立德为先,把控质量
配合人工审核,建立平台资源内容审核的敏感规则词库与违规图像数据库,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动标注和提前预警,待人工复核确认后,进行过滤拦截。平台通过设置考察资源使用活跃度监测点,如以资源下载的总次数、每月次数及每周次数为其受欢迎程度的判断依据、以资源收藏和转发次数为其收藏及推荐的判断依据、以用户对资源使用的主观评分为星级评价的判断依据等。平台根据使用监测点统计分析,可反馈资源使用情况,并调整下一步资源建设方向。
2.性能可靠,运维高效
平台底层迭代提升为微服务架构,满足千万级注册、百万级日活、十万级并发的性能需求。通过建立完备的运维保障制度、研发先进的运维技术,建设统一智能运维服务中心,提供统一监控告警、统一运行检测、统一运维处理、统一应用维护等能力,确保网络、数据中心、平台和应用的高效稳定运行。
3.规范安全,保障到位
“国家平台”和省级平台是一体化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内平台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是保障提供可靠的优质资源和数据服务的底线。通过建立并不断改进安全信息数据库,定期针对平台进行网络安全风险威胁漏洞系统扫描,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及时处置,系统运维人员需出具安全修复报告,举一反三,确保平台不受外部攻击。对平台采集的或产生的涉及用户个人的敏感信息,需要进行加密存储。
江苏省于2017年12月参与了国家智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在本地部署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核心模块,通过定制化改造完成了省平台框架搭建,并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和标准规范接入了国家智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接入国家体系后,省平台与国家平台实现了实名认证对接,国家平台的优质资源和应用可以直接下发到省平台,省平台用户可以在用户空间和应用中心中直接浏览并使用。省平台作为国家智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重要枢纽,同时依照和国家平台互联互通的模式,向下延展与市级平台进行互联互通。目前已完成与全省11个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各市所辖区县平台也根据国家体系标准和要求,开展与市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和联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由于江苏平台与国家平台拥有相同的技术架构,所以可采用同构互联模式。基于省级平台既有的建设和应用基础,根据国家智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枢纽环境提供的技术标准规范和API接口服务,在原有的体系用户实名认证、体系应用备案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资源和数据服务的联动。省平台升级为省智慧教育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命名保持高度一致,域名沿用原省级平台域名,引入国家平台优质资源,提升省级平台的用户中枢、资源中枢、应用中枢、数据中枢开放协同能力,有效衔接市、县、校各级平台相应的空间、资源、应用和数据板块,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空间”“资源全汇聚”“应用全覆盖”和“服务全互通”。
在省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通过标准接口接入江苏版“三个课堂”特色资源,扩大资源供给。“三个课堂”即“名师空中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和“城乡结对课堂”[31]。
“名师空中课堂”设置名师讲堂、抗疫助学、在线答疑、智慧作业、教师成长、家长学堂等专题。目前,累计有数字课程资源2.3万节,总时长6237小时,智能解析参考题8300多万条,覆盖小学12门学科、初高中各14门学科,并向国家平台提供优课3400余节。“名师空中课堂”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对海量教育资源进行组织、表征和管理。在课堂中学习和答疑生成的资源,依托国家和省级教育资源元数据、知识点体系标准规范,构成了新型课程资源知识图谱,并通过智能推送,向薄弱地区覆盖,创造了全新的优质资源供给方式。
“网络名师工作室”将网络教研、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和个人空间有机融合,实现基于混合式学科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促进教科研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按照“1+10+100”的模式组建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每位领衔教师与十位学科带头人组成核心团队,基于网络空间共享其学术研究、教学成果和经典案例,实现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专题资源和研究成果二次辐射,从而吸纳和服务一万五千位以上的网络学员,形成“紧密+松散”的二层网络研修共同体[32]。
“城乡结对课堂”注重课堂教学,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推进精准扶贫,形成城镇优质学校乡村薄弱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扶体系覆盖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乡镇寄宿制学校及城乡薄弱学校。现已建成一千多间互动教室,2022年底将建成2175间互动教室,覆盖全省规划内1393所学校。
结合“三个课堂”使用,将优质资源的使用、在线答疑、创新应用各类线上教学平台使用情况、资源贡献情况等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建立积分奖励激励制度,对资源使用率高、师生认可的资源提供者,参与在线答疑次数多、评价高的教师给予相关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提供服务。
依托“国家平台”和省平台上的网络学习空间,结合图书馆、博物馆、教育场馆等现实的教育资源,以移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支持就可以叠加生成出新的学习空间。新的空间包含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智能评价系统。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学习空间,打破时空界限,借助虚拟空间实现自定步调、强优补差,借助社会空间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培养综合能力,让学习在虚拟和现实叠加的新型空间里进行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通过智能评价系统学生可以获得个别化的应用服务,比如:通过全过程成长档案,了解自身成长曲线,进一步认识自我、规划未来;通过“五育”支撑系列应用系统,获得个人智能学伴,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获取“五育”教育资源,参加集体或自发组织的各项活动,体验健康快乐成长等。
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和教师可以获得智慧化的应用服务,比如:实现对学生品德发展更全面客观的观察,既把握学生群体思想品德动态和共同关注问题或现象,又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品德形成曲线,并及时鼓励和引导教育;实现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形成性分析,开展精准教学和针对性指导;实现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宏观数据分析和微观了解,指导积极的身心健康教育和训练;实现对学生审美素养的跟踪了解,并因势利导控制适度引导与指导;实现对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效支撑,提供组织和参与的平台与资源;实现通过对学生的个体特征的精细刻画,对人才特定教育需求的差异化供给、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测、个体发展的跟踪评价等。
江苏利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实名认证体系,确保平台资源审核者和使用者的注册身份和权限相符,信息内容审核和发布可以责任到人,建立了“内容监测、运维管理、安全控制”一体化的智能运维体系。
首先,针对汇聚资源,采用内容逐级审核上报机制,只有上级部门审定通过的资源才能在公开区域发布。其次,基于敏感规则库,进行7*24小时内容安全扫描预警监测,防止不良信息资源内容进入平台。第三,对质量不高、使用率低下的资源进行定期淘汰。基于资源活跃度,按照资源的学科、形态、格式等维度,以季度为周期,发布资源生命周期评估和预测报告。并定期通知与警告对总排名倒数5%的资源及其上传者。若此资源3月内无优化迹象,将会被淘汰下架。第四,建立对服务器、数据库、存储等自动化运维能力,提供自动化的基础设施巡检以及自动化的故障处理。通过批量化的运维作业任务,实现大并发多线程的运维作业处理从而实现操作系统、中间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运行环境的自动化管理。第五,购置专业可靠的网络防护、广告拦截、不良信息过滤等云安全服务,充分利用成熟、可靠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和手段保护和运维好平台关键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