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中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9-21 12:08福建省厦门市故宫小学颜彬
家长 2022年25期
关键词:思考题连续性表格

□福建省厦门市故宫小学 颜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文本形式,是中学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并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技巧,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素养。以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为案例,从必要性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入手,针对小学中年段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可行性进行探析。非连续性文本指由数据表格、图标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文字,具有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从以上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遍布生活,读懂非连续性文本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尝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语文教学更富有情趣。

一、中学段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必要性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普遍性

非连续性文本对小学语文教学是个新事物,事实上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广泛且强大的实用性。校园中的校标、座位安排表、课本中的各色图表等,生活中的各类站牌、公共场所指示牌、平面示意图等,处处皆有非连续性文本的身影。甚至连中年段学生喜欢的事物中也充满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影子,如各类玩具说明书、游戏说明书、各种零食的食品介绍等。

(二)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程的特征表明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课文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活动,更是关联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这有利于建立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落实语文实践,提升语文实践能力,这些都促使教师应尽早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三)教材资源的丰富性

小学三、四年级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地认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独特性。

三年级教材有以下篇目提供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花的学校》资料袋(图文结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子》课后思考题第二题(表格),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后思考题(表格),《大自然的声音》课后思考题第二题(思维导图),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植物记录卡,《古诗三首》活动提示(图表),《纸的发明》课后思考题第一题(思维导图),《蜜蜂》课后思考题第一题(图表),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图表,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图表,习作《国宝大熊猫》图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思考题第一题(表格)。

四年级教材有以下篇目提供的非连续性素材:《观潮》资料袋(地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思考题第二题(表格),《蝙蝠和雷达》课后思考题第二题(表格),《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思考题第二题(表格),《爬山虎的脚》资料袋(图表),习作《生活万花筒》表格,《一只窝囊的老虎》课后思考题第二题(表格),《西门豹治邺》课后思考题第一题(表格)、阅读链接(剧本);口语交际《转述》图表,习作《我的乐园》思维导图、表格,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思维导图,《母鸡》资料袋(图文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思考题第一题(路线图),初试身手(示意图),习作例文《颐和园》课后思考题第一题(路线图)。

除了以上梳理和罗列的各色示意图、路线图、记录卡、思维导图外,课文还配上了与之相应的精美插图,如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为非连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不管从非连续性文本本身的特点还是语文学科的特性、生活的需求来看,都说明教师必须提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和关注,在中学段语文教学中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与渗透。

二、小学语文中学段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充分利用课本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相较于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往往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直击重点,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把握。将非连续性文本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借助课本非连续性文本辅助课堂教学

中年段教材出现的诸如表格、插图、思维导图等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为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提供了支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清思路,落实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思考题第二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完成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借助表格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进而厘清文章脉络。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借助表格学会如何在长篇故事中捕捉重要信息,表格也为学生概括课文提供了范式。学生在借助表格进行复述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读取并串联表格中的信息,归纳出相应的内容或结论,进而训练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表格提炼了文本内容,文本深化了表格内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四年级下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素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此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的课后思考题就是补充路线图。要完成路线图,就需要学生在文章中关注作者的游览路线,找出相关句子进行梳理。在梳理路线图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语句中的用词——方位的转换。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完成线路图的过程中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完成本单元习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像课后习题一样画出路线图,加上方位转换的词语,习作得框架就基本形成。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思路,还可以梳理自己的写作思路。

2.借助自绘非连续性文本达成学习目标

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可以用来辅助学生理解内容、厘清思路,教师还可以借机教授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绘制技巧,引导学生、绘制图表、思维导图等,从而监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在绘制、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理解,达成目标同时提升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教材中的有些单元习作利用思维导图或是表格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把握习作的框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筛选适合的习作素材,编拟习作提纲,以此降低习作得难度,促使学生易于动笔,把握重点和中心。

例如,课文《纸的发明》课后的图表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和图表的完成,还应向学生介绍时间轴及画法(详见图1),以便学生以后阅读这类以时间节点叙述某个事物发展过程的文章时可以运用绘制时间轴的方法梳理该事物的发展历程。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课前导读中有“说说中华民族前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这一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方法的迁移绘制时间轴(如图2),进而厘清中华千年飞天梦实现的过程。

图1 纸的发明过程图

图2 千年飞天梦实现过程图

再如,在《陀螺》一文中,“我”的内心变化十分丰富,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合作绘制“心电图”(详见图3)。在合作讨论和绘制中,学生更进一步地走进文本,梳理了“我”内心的变化过程。借助这幅“心电图”,学生不仅体会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人物的心情,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用学习课后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到自己绘制非连续性文本,让非连续性文本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

图3 《陀螺》一文中“我”的心情变化图

(二)将非连续性文本从课内向课外深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知,如果只是单纯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只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只有把书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不断深化,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高效地服务于生活,才能凸显强大的实用功能,展现独特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融合,走向生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享受文本,学习技能、运用技能。

例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识字加油站的内容是认识标牌。学习完课本中的标牌后,教师把教学扩展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标牌,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各式标牌,如纯文字的,图文结合的等,在丰富学生感官的同时引导他们了解标牌中图文之间的关联,进而加深体会标牌的作用。

例如,四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双龙洞》的课后提供了植物园的示意图。学生在课上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任务后,为了强化训练需要按顺序介绍参观路线。教师可以布置一次实践性作业,为学生提供某一公园的地图,先让学生借助地图设计一条参观公园或公园某一景区的路线,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按原定路线亲自走走,在亲身实践后调整原本设计的路线,使路线更加合理,最后让学生向班级其他学生按顺序介绍自己的路线,并阐明理由。相较于借助课本示意图的“纸上谈兵”,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过了自己规划的路线,在实践中真正懂得如何依图而走,真正学会识图,在落实课本训练要素的同时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在阅读题中会出现关于票据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题目。为了指导学生解答此类型题目,教师特地上“生活中的票据”一课。课上摆脱了单纯的题目讲解,而是设立了假期爸爸带“我”坐动车去福州旅游,在福州听一场音乐会、去儿童乐园玩的情境,将几种常见的票据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模拟以动车票、音乐会门票和儿童乐园门票入场,在实践中学会阅读各种票据,依情境提取相关信息。教师在小环节后以小口诀总结,如“车票船票飞机票,交通凭证要拿好,班次时间座位号,起点终点别乱套”等。教师要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情境模拟实践中学会读懂票据、提取信息,在运用中掌握阅读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非连续性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1~4年级阶段做到阅读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因此,单纯只在课堂中学习语文是不够的,学生更需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1.利用旅游的机会学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的契机,让学生选择一个地点,将自己游玩的交通路线写下来或画下来。同时标注清楚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否要换乘等具体信息,鼓励学生计划多重路线、筛选最优方案,以此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乘车、看站牌,掌握乘坐交通工具以及阅读相关信息的生活技能。

2.利用节日增加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

利用节假日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阅读。如利用“六一”儿童节家长统一买礼物的机会,为学生挑选益智游戏和玩具,引导学生阅读游戏说明后开始游戏,根据说明书拼搭玩具。此外,教师利用中秋博饼这一传统习俗,组织学生阅读博饼规则,在小组内进行博饼。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心,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掌握许多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技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非连续性文本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在生活中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实践运用,实现学生全方位能力综合性的提升,使语文真正走向“应用之学”。

猜你喜欢
思考题连续性表格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借助直观图形解决重叠问题
组成语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履历表格这样填
表格图的妙用
借助“表格”解答稍复杂分数问题
连续性
减法变成加法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