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湘竹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围生期常见严重疾病,与产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畸形、缺血缺氧等因素密切相关[1]。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将新生儿颅内出血分为脑出血、硬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不同病因引起的颅内出血预后差异较大,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脑积水、智力障碍、偏瘫等严重后遗症,影响新生儿日后成长发育,明确诊断对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2]。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颅脑CT、颅脑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相继引入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中,为提升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检出率提供了技术支持[3,4]。本研究对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出血患儿的病历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比较CT 与超声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差异,总结影像学特点,旨在提升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疗水平,具体见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 例颅内出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出血。80 例患儿中,早产儿60 例,足月儿20 例;胎龄27~38 周,平均胎龄(33.58±2.33)周;分娩方式:剖宫产14 例,头位产46 例,臀位产6 例,足位产5 例,胎头吸引5 例,产钳助产4 例;临床表现:70 例患儿存在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极度兴奋或极度抑制或二者兼有,其余10 例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纳入标准:①超声、多层螺旋CT 检查前未接受相关治疗。②影像学资料保存完整无缺失者。排除标准:CT 检查禁忌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出生3 d 内均接受颅脑超声检查及CT 检查。
超声检查:患儿取仰卧位,采用 MindrayM9(迈瑞)型床旁超声诊断仪检查,患儿安静状态或熟睡状态下进行检查,选择高频凸阵小型探头,探头频率5~7.5 MHz,探头涂抹适量耦合剂,以眶耳线与前囟门呈90°角部位为起点,探头沿冠状切面位前后移动,依次扫查额叶、枕叶、顶叶等部位[5-8]。然后切换为矢状面左右扫查,对比脑与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的回声变化,最后探头停留在颞窗部位,进行多切面检查,记录相关数据。
CT 检查:采用 GE Lightspeed VCT 64 CT 机,检查前给予10%水合氯醛50~100 mg/kg 灌肠或口服,在患儿熟睡状态下进行检查,将患儿头部摆正后进行固定,下巴部位稍低,扫面线与听眦线平行。扫描层距8 mm,层厚8 mm,螺距1 mm,矩阵512×512,扫描图像传入后台工作站进行重建,由专业影像科医师进行图像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比颅脑超声检查及CT 检查的诊断符合情况,颅内出血具体分为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及硬膜下出血。观察超声对不同胎龄患儿颅内出血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颅脑超声检查与CT 检查的诊断符合情况对比80 例患儿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出血,其中69 例脑室出血、7 例脑实质出血、4 例硬膜下出血;超声检查共检出76 例颅内出血患儿,其中65 例脑室出血、7 例脑实质出血、4 例硬膜下出血;CT 检查共检出64 例颅内出血患儿,其中59 例脑室出血、4 例脑实质出血、1 例硬膜下出血。颅脑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颅脑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颅脑超声检查与CT 检查的诊断符合情况对比[n(%)]
2.2 颅脑超声检查对不同胎龄患儿颅内出血检出情况对比 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早产儿中共有55 例脑室出血、4 例脑实质出血、1 例硬膜下出血;足月儿中共有14 例脑室出血、3 例脑实质出血、3 例硬膜下出血。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早产儿中共有51 例脑室出血、4 例脑实质出血、1 例硬膜下出血,4 例漏诊;足月儿中共有13 例脑室出血、1 例脑实质出血,0 例硬膜下出血,6 例漏诊。早产儿与足月儿出血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的超声检查漏诊率高于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超声对不同胎龄患儿颅内出血检出情况对比[n(%)]
2.3 超声图像表现 脑室出血主要表现为脑室不同程度增宽,回声增多,随病情变化,血肿液化被吸收后,可表现为中央型的低回声,周围强回声。出血量较小时,强回声主要局限于特定区域,无回声区内散布点状强回声,出血量大时,可见侧脑室呈现明显扩张样,内部表现为强回声团,强度均匀。脑实质出血:表现为脑实质内形态不一、边界清晰的强回声团。硬膜下出血:可见颅骨与脑组织之间呈现新月形强回声区,此后可向无回声间隙转变。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颅内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围生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液疾病、脑血管发育异常、颅内外病变等均与小儿颅内出血有关,本病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易遗留各种神经后遗症,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相关研究指出,妊娠胎龄越小,发生颅内出血几率越高[9-12]。本次研究中,80 例颅内出血患儿中75.00%患儿为早产儿,与其观点具有一致性。
颅内出血患儿可表现为惊厥、哭闹、尖叫、前囟隆起等症状,本次研究中87.50%(70/80)患儿均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有利于临床判断。然而仍有部分患儿临床表现存在隐匿性,加之颅内出血多与缺血性脑部、呼吸暂停等疾病合并,导致症状被掩盖,增加了临床诊断难度[13]。脑脊液检查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然而仅可检出脑室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脑脊液检查需要进行腰穿操作,对新生儿刺激大,导致临床应用受限[14]。
当前,颅脑CT 与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中均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因新生儿出生后,囟门尚未闭合,超声检查可将其作为透声窗显现颅内组织结构,故超声可作为颅内出血的基本诊断方式[15]。由于超声及CT 检查各有其优势,如何选择检查方式是临床医师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通常而言,出生后1 周内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最佳检查时间,此时出血灶的红细胞中医脱氧血红蛋白为主,而超声检查对低血红蛋白浓度具有极高的敏感性,相关研究发现在新生儿出血后数月,以超声检查仍可发现相关残余物质。
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超声影像特点主要表现为高回声,这与颅脑内血液声阻较脑实质、脑脊液高相关。本次研究中,脑室是新生儿出血发生率最高的部位,脑实质为次,硬膜下出血较少见。脑室出血典型超声表现为:室管膜下出血表现为冠状切面尾状核头区域呈现片状的强回声块,出血进入侧脑室后,可表现未侧脑室内呈现絮状或不规则团块的高回声,边界不清晰,随病情发展,出血液化后形成无回声区[16]。若脉络丛出血,可表现为脉络丛的不规则性增粗,有不均匀回声。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张,可在矢状面扩张侧脑室中出现较强的回声团。脑实质出血,可表现为双侧或单侧脑实质内扇形、片状高回声区。
此次研究中,颅脑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颅脑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脑超声检查,早产儿与足月儿出血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的超声检查漏诊率高于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于CT 检查呈阴性但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者,结合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提升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床旁颅脑超声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操作简便性等优点,可减少体位改变引发的血压波动导致的颅内出血加重,同时检出率较高,可作为新生儿颅内出血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