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2022-09-15 06:32杨梅李静春王婷
现代英语 2022年15期
关键词:案例库思政育人

杨梅 李静春 王婷

(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1]。

在高等教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华丽转身之际,教师作为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皆在探索如何将“思政内容”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书”和“育人”两个根本目标。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课时量多、覆盖学生多、授课教师多的特点,使该课程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沿阵地。大学英语教材收录了很多具有丰富的“思想美”“道德美”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散文和故事[2]。就这一点来看,作为通识课程,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的人文性质契合度高,尽管语言载体不同,但二者全面育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是相同的[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2020版)”)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4]。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大学英语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教材选取的多是来自英语语言国家在用的真实语料和材料,那么在教师教学设计中如果不主动思考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就很有可能成为西方思想或者价值观的“搬运工”。其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庞大,每位教师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理念、重视程度和实现手段都有所不同,导致了由于授课教师不同,相同的课程中思政内容的占比、嵌入途径和思政内容的质量差异性大。又如,当下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均在尝试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探索和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那么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又该如何融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聚焦以上问题,文章以新疆农业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为例,探讨混合式模式下«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二、实施路径及案例分析

«指南»(2020版)中,大学英语被定性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从聚焦英美文化的同时转向立德树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的转变,对外语教师改变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提出了要求[5]。主动应对和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是大思政背景对每一位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思政教学效果会因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能力的不同而良莠不齐。

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教研室从课堂教学建设切入,探索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以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为基,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以上问题。

(一)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目的和作用

«纲要»指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要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和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基于大学英语教材主题丰富的特点,鼓励教师搜集和挖掘各单元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促进教师积极主动思考,共享优质资源,缩小思政教学成效的差异,从而助力教师打通思政内容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以«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二至三位教师被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书中其中一个单元,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在此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挖掘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组员间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设计可同时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的教学内容。而后利用教研会,各组间不同主题进行相互评审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直至大家一致审核通过后收集至案例库中。部分内容如表1:

表1 部分单元与主题相关思政元素

续表

(二)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原则

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要求教师始终以«纲要»和«指南»(2020版)为指导,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坚持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

«纲要»指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要着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同时,教师也应从语言学和外语学科视角把握外语课程思政内涵,充分认识到“语言习得潜隐着文化移入”,避免大学英语课程成为单向输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搬运工”[6]。

大学英语课程可利用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国际视野、跨文化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实现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实现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成最终的育人目标[7]。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案例库的交融互通

一线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实践并不陌生。自90年代初发展至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各高校中被广泛应用,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8]。

混合式教学吸收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核心思想,与课程思政的内涵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高度统一性”[9]。

课程思政案例库中丰富多样的思政素材和精心的思政内容活动设计,可供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需求灵活选用,安排至线上预习、练习环节或线下课堂活动。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可助力教师链接和重组各教学模块,将思政内容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

(四)实践案例分析

以案例库中收录的«大学体验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提高目标下册)第三单元Patents and Innovations为例。本单元围绕“专利与创新”的主题,提供“专利”和“创新”相关概念的网站、视频及文本素材,介绍国内外对该主题的主流观点,教育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根据思政素材内容和类型的不同,将其设计融入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阶段(线上)

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发布导学单,推送包括查询网址在内的学习素材,布置搜集、查询与专业相关的一项专利并线上提交简介的课前作业。这个模块在线上完成,一方面使学生预先链接到单元主题,储备主题相关词汇和背景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任务了解国内外和专业相关的专利,在操练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语言的工具性,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和对比国内外专业发展动态。

2.课中:讲练结合(线下)

在课堂引入阶段播放纪录片“Patent Absurdity”中质疑“patent system”的片段,“颠覆”学生已有认知,引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精读阶段,结合课文语言点,按照“什么是创新(What)?为什么要创新(Why)?在哪里可以创新(Where)?怎样创新(How)?”这条设计主线,将思政元素融入语言教学中,层层推进,如盐化水。例如,课堂翻译练习中,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就作为题目,学生在达成语言学习目标的同时,也得到了关于创新的“What”“Why”和“Where”三个问题的答案。

又如,在文化传承方面,结合文中“新的发明依赖于前人创造性的成就”这一观点,案例库提供了回顾中国创新发展历史的微课和相应习题,旨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迄今为止的所有伟大创新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人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思索、判断的结果。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传承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中材料还收录了中外取得瞩目创新成就的名人案例,如屠呦呦和乔布斯等。教师可灵活选取名人的例子,再结合视频素材“Everyone can be creative(人人都有创造力)”,引导学生总结增强创造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要素,解决怎样(How)创新的问题。

3.课后:巩固与加强(线上)

教师提供系列纪录片«闪耀的平凡»中与科技创新主题相关的视频素材。该片是中宣部对外推广局部署和扶持下的外宣短视频,讲述中国人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文明建设做出的贡献和人类生存发展做出的努力,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学生需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和影片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通过完成包含听、读、写的“长效作业”,学生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语言知识,进一步理解、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影响深远,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10]。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受众面广,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一方面解决了长久以来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重语言教学轻价值引领”和“重西方价值观轻本土文化传承”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广大教师提出了改变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的要求。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可作为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促进教师主动思考,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缩小思政教育成效差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成集体教研研讨制度建立,使课程思政能够真正在大学英语教学一线落地生根,见功见效。

猜你喜欢
案例库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库建设研究
现代《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