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平
(山西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迈进新时代,中国需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近年来,文化走出去是我国人才培养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中译英文化人才培养,向社会各界以及各国传送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中译英翻译人才,不断促进我国国际交流的加强。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学习会议中发表讲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高质量的中译英翻译人才是新时代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翻译人才将是加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间沟通对话,促进人类文明互鉴,构建人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如何培养具有中外文化学识、掌握翻译技巧并且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等较高水平的中译英人才是高校翻译专业面临的问题。当前,翻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多是注重课程建设维度上的培养,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非常注重对翻译专业人才中外语言文化的教育,却疏于对翻译人才在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国家意识、民族情怀等价值观引领方面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出现价值观的混乱。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水平中译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崭新需求。面对新国际形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英语翻译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结合英语翻译专业特色立德树人,是英语中译英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但当前中译英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以“文化走出去”的人才发展背景以及理念,中译英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简要的构想和建议,欠缺从“大思政”背景下对中译英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当前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人才的培养,很少从多维度或多角度来对中译英翻译人才培养进行思政路径研究。因而文章以此为突破,探究课程思政理念下翻译专业中译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拥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国内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国际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翻译人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中坚力量,培养能够完成新时代新使命的高水平翻译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国家提出“大思政”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国家意识、民族情怀、跨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平中译英翻译人才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理念为中译英人才培养提供了价值判断的理据,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道路[1]。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关于中译英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华晓艺、江曼(2020)认为“文化走出去”是我国人才培养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当前文化走出去的人才发展背景以及理念,以人才翻译能力为理论之道,对当前中译英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建议[2]。杨春梅(2019)针对翻译教育如何培养服务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人才这一问题,以翻译能力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双专业融通型中译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描述了该模式的定义与特征,并就其实施进行了论述,对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缓解中译英翻译人才供需矛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3]。
当前中译英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很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看法:赵真、郝丽萍(2003)认为,中译英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外译中。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属于弱势文化。中译英翻译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在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测试及评估等方面。中译英翻译教学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4]。张淳(2009)指出,当前中译英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测试及评估等方面。究其对策就是中译英教学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为中译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5]。刘晶(2012)认为,当前中译英翻译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采取各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高中译英翻译教学水平[6]。
首先,厘清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时代需求和国家战略为背景,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其次,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抓手,以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目的,挖掘中国特色的外宣资料,包括时政外宣文本、思政外宣文本和文化外宣文本;然后,以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师和实践为载体,融入各类中国特色的外宣文本,力促各类外宣文本体现在各载体之中;最后,基于三导向、三转向和五维度纵深分析,探索出中译英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六素养的中国翻译人才。(图1)
图1 中译英人才培养模式流程
基于三导向,围绕课程、教材、方法、教师和实践的五维度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时政外宣、思政外宣和文化外宣,最终培养出中译英人才。
文章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以“三导向”(以培养“1(个文凭)+n(个证书:翻译资格证、翻译竞赛证书等)”高水平中译英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外宣类和技术类中译英人才为导向;以培养服务本省对外传播的中译英人才为导向。)为基准,以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生实践的“三转向”为参照(由偏重英译中转向偏重中译英,由偏重旅游、商务等涉外类翻译转向偏重时政、思政、文化、文学等外宣类翻译,由偏重传统人工翻译转向偏重现代翻译技术),以“五维度”(课程维度、教材维度、教学方法维度、教师维度和实践维度)为着力点,挖掘并渗透时政外宣、思政外宣、文化外宣等内容,培养“六素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国家意识、民族情怀、跨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探索“3+5”中译英人才培养模式。(图2)
图2 “3+5”中译英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此,本研究项目拟在三导向下五个维度中做如下努力。
“三导向”(以培养“1(个文凭)+n(个证书:翻译资格证、翻译竞赛证书等)”高水平中译英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外宣类和技术类中译英人才为导向;以培养服务本省对外传播的中译英人才为导向。
课程维度中,分别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中进行融入时政外宣、思政外宣和文化外宣。具体来说,专业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演讲等课程,融入时事政治、习近平重要讲话等重要内容(20%)作为补充资料,不仅为课程增添了活力,同时还为高阶课程的进一步融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如翻译概论、英汉笔译、汉英笔译、中国文化概况等,融入时政外宣、思政外宣和文化外宣的内容多达50%以上。具体来说,在«中国文化概况»这门课程中,借助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等各种线上平台或者让学生通过参加我院语言服务研究所的山西省传统文化翻译工作,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翻译概论»这门课程中,融入思政外宣的信息点;在«英汉笔译»«汉英笔译»课程中,通过时政外宣中的鲜活案例,融入时政外宣的信息点,如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两会等信息。
教材维度中,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成人”“成学”功能的翻译教材并创造性使用教材,在翻译实训中选取中国特色题材和内容,树立学生文化“走出去”意识。具体来说,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再到专业实践课程,循序渐进式地编写相应指导性的校级教材,如«综合英语»精读课程,即可编写带有时政外宣、思政外宣和文化外宣类的文本选段,从而以此为参照,学习其中的语言点知识,包括语法、词汇、长难句分析以及能够正确讲述中国故事的地道翻译。对«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等核心课程,可以编写融入时政外宣、思政外宣和文化外宣方面的翻译技巧指导手册,以供学生可以参考。对«旅游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可以编写融入时政外宣、思政外宣和文化外宣方面的实训指导书。
教学方法维度中,利用新媒体实现课程思政多平台传播,呼唤新教学方法,倡导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培养学生中译英跨文化意识。具体来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依据课程性质和特点,针对性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例如在«山西导游英语»课程中,模拟导游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在情景扮演的过程中,融入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讲出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教师维度中,打造“跨学科合作型”教师团队,讲述中国特色故事,引入成功翻译案例,引领学子体会中译英思维和中西贯通的美好。具体来说,在新文科、大外语的背景下,提倡翻译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维度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红色爱国主义外宣、翻译志愿服务、翻译实践研修、外语辩论比赛及翻译大赛等活动,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而学会讲出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需要对中译英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和转变,制定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提升当前中译英翻译人才质量,让学生学会从全球视野角度思考问题,建立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立场,谙熟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观念系统,更好地理解翻译的内容,做好融通中外融通古今的语言和文化转换工作。
文章在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了中译英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之后的翻译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意义,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对思政理念下中译英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升中译英翻译人才质量,促使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改进,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
在中译英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有必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