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梦,曹建仁
(1.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0;2.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0)
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进行判断、选择、整合与重构,构建学习共同体,拓宽学习途径,将内容和学习环境相融合,真正实现思维的创新。笔者试以《祝福》的教学为例,思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祝福》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篇幅较长,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中强调,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笔者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尝试着主要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同时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虽然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但“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衔接延伸”,所以采用融合式学习,试将两个以上的任务群中的部分内容打通,组织融合性强的学习任务,让一个活动辐射两个甚至多个任务群。
据此,笔者融合“跨媒介阅读和交流”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两个学习任务群的部分内容,设置情境“我校‘品读经典,省察人生’系列读书活动正火热进行,校刊《芳草》正在策划《我读鲁迅》专栏”,以“探究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为切入点。
《我读鲁迅》编辑组收到了同学们为《祝福》配的插画,请获奖小组代表结合《祝福》内容,讲解作画理由。
学生设计的插图:
笔者试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幅插画中,除祥林嫂之外,你会画谁?”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初步感知在祥林嫂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那一个”看客形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方式陈述理由,落实“善用多媒介”任务要求:有小组播放电影《祝福》中柳妈宣扬“地狱说”片段;有小组还原电影中鲁四老爷形象,从其视角出发,以其口吻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有小组选择电影中“祥林嫂向‘我’问地狱有无”的片段,进行话剧改编并表演。以下是教学片段:
【两名学生分别以鲁四老爷口吻介绍祥林嫂】
学生1:不迟不早,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死了,偏偏在祝福的时候死去,真是晦气。他初到我家时,我就说过恐怕是个逃出来的,一个寡妇出来做工,真的不嫌丢人?这世道啊!来做工没几天又被婆婆抓回去,我也没什么话可说,结清工钱走人便是喽!听说有人回来报信:祥林嫂在淘米时,河里有只船,船上突然有两个男人将祥林嫂带走,真是可恶,然而有什么办法呢?午饭都是自己老婆自己煮的,真是晦气!午饭后,卫老婆子来了,她真是有脸来!卫老婆子说自己是来说清楚的,原来祥林嫂真的是逃出来的,这个女人真的坏得很啊!
学生2:一年后,祥林嫂又回来了。听说她又嫁人了,还生了儿子。她真的是坏得很,嫁了两个男人,男人也被她克死,儿子也被狼衔去,这个女人真的晦气得很!我告诉我的老婆子,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干点杂活可以,祭祀这种大事,可不要让她插手,不干不净,祖宗不会吃的!她一直在讲自己儿子被狼叼走的事情,听都听烦了,自己连孩子都看不好,真的是没用啊!晦气的女人!听柳妈说她去捐了门槛,捐了门槛又怎么样,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女人,不适合在我这里待下去!死了好,死了也解脱了!这个谬种,早死晚死偏偏死到新年这一天,可见真是个谬种!
在课堂上,学生的成果展示,融合了“跨媒介阅读和交流”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两个学习任务群,学生自行选择网络上的媒介资源,参考了网络上的图片媒介、视频媒介,从设计背景、安排人物、构思情节、提炼台词、设计动作到组织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1.观察著名绘画大师丰子恺先生为《祝福》配的插图,比较他的配图和同学们的配图有何不同,探究丰子恺先生配图中的隐含深意。
插图示例:
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概括看客形象特征,思考“看客”和被看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片段如下:
学生3: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鲁镇的百姓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圈,前后“夹击”着祥林嫂,祥林嫂立于画面中心,这种半包围结构特别值得玩味,仿佛是在营造一种“敌众我寡”的形势,使得祥林嫂所在之处成为拷问地,“我”作为旁观者则在画面之外。
学生4:画面上的围观者,嘴角一律是上扬着的,从他们带着笑意的脸庞,可以感受到鲁镇的百姓将祥林嫂的哭诉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再看处在画面中央的祥林嫂,她面带忧伤,沉默地抿着嘴,正如文中描述的那样:“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也没有开口的必要了。”鲁镇居民们冷漠的笑像尖刀一般深深地刺伤了祥林嫂。
老师:通过丰子恺先生的绘图,鲁镇百姓的冷漠一览无余,我们给这群“无所事事,以他人的不幸满足自己空虚无聊内心的围观者”一个名称——看客。的确,不仅仅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整个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死亡,都有直接间接的责任。
师生共同归纳看客特征:空虚无聊的内心世界、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此活动,由老师精选网络上的优质的媒介资源,图片媒介与课本的内容做到了密切关联,老师辅助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本,启发学生思考小说主人公悲剧的根源,让学生对“看客”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2.请为编辑组推荐塑造经典看客形象的鲁迅其他的小说。
本活动意在聚焦“看客”形象,通过个性化的自读,借鉴《朗读者》形式,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利用媒介将信息传递并整合,使得自读效果获得交互反馈,生成对看客形象的深层解读。教学片段如下:
学生5:【《示众》之看客】《示众》里的白背心是一个革命者的代称,他被抓后要被砍头示众,许多看客争抢着去看这个示众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看杀人!你看他们各自的形象:胖小孩以看砍头为乐,进而满足他的好奇心;秃头老头子以犯人衣服上的字来舞文弄字,从而显示他肚中有三两墨水;老妈子则是拿犯人哄自己小孩子开心为趣。这些看客的精神极度空虚,他们只以看热闹为乐,从不会对事件是否正义加以评论,在他们心中是没有是非观的。
学生6……
老师:看客心理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什么?
学生: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奴化麻木,封建礼教使民愚昧无知,长期的内忧外患使民积贫积弱。
老师: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笔下的鲁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偏僻小镇,正在上演着一出人吃人的悲剧,而这吃人者正是无数看客构成的强大杀人团。鲁迅通过刻画看客形象,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无情地鞭挞,想借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表达他绝望中的抗战思想。
笔者借鉴《朗读者》的形式,请学生在自读的鲁迅小说中选择片段朗读,将个人理解和感悟融入朗读中,构成更有价值的自我更新与建构。同时利用跨媒介资源,学生制作PPT,共享资源,进而深入探究作者塑造看客的意图。
“凝望历史,观照现实,让思想燃烧,温润心灵。”编辑组请你结合当代“看客”现象,写写感悟。
本活动意在通过观看当代“看客”的视频,结合鲁迅小说中塑造看客形象的意图,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悟。教学片段如下:
学生7:我想以一首小诗分享感悟
《看客》
那时候
老巴慌成一团。他急不择路地冲过去,蹲下身来扶老婆。慌乱中自己凭着一条腿怎么都站不起身。手臂下老婆的气息越来越弱。老巴慌了,声嘶力竭地叫唤,有如荒野中绝望的狼。隔壁左右听到这声音,吓得不轻,都急急奔来。
看客在人群里头
可怜人在人群前头
这时候
看客在电脑这头
可怜人在电脑那头
那时候
看客将祥林嫂的尊严践踏
这时候
看客任小悦悦的生命消逝
那时候
看客多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时候
看客总是黑白颠倒讥人觅死
时代发展了
连看客也发展了么
学生8:最难忘记佛山小悦悦事件,那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即将消逝的七分钟时间里,18 个过路的行人却只是投过漠然一瞥,这类行为表面上是看客的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出人性的扭曲与病态。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这种现象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需正视它、承认它、改变它,让我们为隆冬之夜增添一抹人性善的光辉。
学生9:现如今看客现象在社会中尤为普遍:老人痛苦倒地无人搀扶;女童被车碾压无一救助;花季少女高楼轻生,嬉笑起哄毫无人性……这一桩桩事例不禁让我们疑惑,这个社会怎么了?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在侵蚀着我们,我们是否也将沦为这种不是屠夫却胜似屠夫的人呢?看客用一举一动伤害他人,而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去温暖别人,少年的肩上应该担起清风明月与草长莺飞,我们要用一颗真心、一腔热血点亮黑暗,我们坚信,只要从自己做起,摒弃看客思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总会有光透进来,岁月总会吐芳华。
……
老师: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毕生的信仰追求正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最欠缺的东西之一。同学们,我们在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需要我们具有理性的思考,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课后,笔者设置了以下思维训练:《我读鲁迅》编辑组请你为自己推荐的“看客”类经典小说,写一则推荐语。
这次活动很好地实践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实现了跨媒介阅读,融合了纸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的阅读;二是多媒体媒介的阅读都是围绕设置的情境“探究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展开,融合式学习,设置任务有梯度,形成任务链,环环相扣;三是学会从不同类的媒介中获取信息、辨析信息、传递信息,提升思维品质。
通过《祝福》的教学,笔者认为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好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跨媒介阅读教学更侧重学生,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跨媒体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例如“探究《祝福》中看客形象”是教师针对全体学生设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选择阅读鲁迅其他小说,观看电影《阿Q 正传》《药》等,整理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建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老师带动学生共享资源,在班级进行阅读分享,再通过统一学习的方式,分析鲁迅塑造看客形象的技巧,体悟写作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小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让学生能够关照当前的现实生活,完成价值观的构建。
2.处理好多种媒介阅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文本为中心,其他媒介是辅助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既不能让跨媒介阅读教学完全替代传统阅读教学,也不能将它与文学作品教学割裂。其他媒介资源要围绕着文本,与文本构成“融通”,实现“跨越”,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使用各种媒介信息,将其与文本内容整合,帮助理解和挖掘文本内涵。
3.注重媒介环境的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境任务的设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学习。笔者这节课的情境任务是给《我读鲁迅》专栏设计插画、推荐文章、写推荐词,这是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学生观看电影《祝福》,揣摩鲁四老爷形象进行表演,学生上网搜集有关当代“看客”的网文……任务情境化让学生的活动有支撑,并且这几个任务基于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