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梅, 柯玩娜, 朱玲
(中山市博爱医院 生殖分院,广东 中山,52840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现阶段治疗不孕症最常见的手段之一,但女性患者常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加其病耻感,而治疗期间予以护理宣教可提升其知识水平,改善治疗效果[1]。常规疾病宣教有助于增加患者对IVF-ET技术的了解,但由于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坚持复诊,因此效果不够显著[2]。网络平台护理旨在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患者取得联系,并按时推送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在线答疑,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机会[3]。本研究对IVF-ET女性患者采用网络平台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经中山市博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以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接受IVF-ET治疗的106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不孕症诊断标准[4];② 已接受IVF-ET治疗;③ 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存在生育史;② 生殖器官存在先天畸形;③ 合并慢性疾病,且病情严重。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为期60 d。在生殖研究管理系统中为患者建立档案,记录其一般资料、随访时间及电话号码。护士为患者讲解IVF-ET的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每周通过集体授课进行流程宣讲。随访时间保持在1~2周进行1次,主要方式为电话或门诊随访。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网络平台护理,为期60 d。① 研究团队: 由若干护士组建护理小组,专家对所有成员进行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参与研究。② 搭建网络平台: 患者加入微信群,并告知其关注公众号、下载APP,APP包括患者版和护士版,患者下载患者版即可,护士通过护士版APP的专业版块了解患者移植、取卵、周期、怀孕及胎儿出生的情况。③ 心理疏导: 每位护理人员负责12~14例患者,每周通过视频等方式与患者取得联系,予以其心理疏导,每次20~30 min,引导患者及时表达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患者在接受促排卵药、侵入性操作治疗过程中可引起身体不适,从而出现失眠、焦虑等不良情绪)。④ 微信群作用: 确保每隔2周通过微信群举办1次在线咨询,由专家在群聊中解答患者的疑惑。可选择患者关注较多的问题予以回答,例如,如何在治疗过程中选择促进排卵的时机、怎样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对卵巢产生过度刺激、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饮食选择等,同时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以减少其异类、孤独感。⑤ 收集、解决问题: 治疗过程中,护士及时在APP、公众号及微信群中收集患者在取卵、关键点周期、移植前后共同关注的问题,经大数据分析后,进行整理和解答。及时在APP等渠道单独向取卵失败的患者发送消息,主要针对其沮丧、挫败感及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⑥ 鼓励患者: 与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嘱其积极参与整个治疗过程,并且多与患者交流。当患者出席社交、朋友聚会及家庭聚会时,避免谈论可能引发患者病耻感的相关话题。小组成员通过公众号视频推送、在线讲座等方式为患者讲授婚姻、家庭等伦理学内容,以缓解其在社会、家庭中遇到的压力,从而改善其不良心理状况。由于治疗过程较长,若患者不能及时复诊,应按时通过互联网渠道解决其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减轻其急躁、焦虑情绪。
① 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5]评价患者在干预前后的乐观(总分0~16分)、自强(总分0~32分)、 坚韧(总分0~52分)情况,心理韧性与量表分值呈正相关。② 采用女性不孕症患者羞辱感(病耻感)量表(ISS)[6]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家庭羞辱感(满分30分)、周围人群羞辱感(满分45分)、社会退缩(满分25分)及自我贬损(满分35分)状况,病耻感与量表分值呈正相关。③ 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7]评价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屈服(总分0~16分)、回避(总分0~28分)、面对(总分0~32分)状况,各维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越倾向于采用此种应对方式。
干预前,2组间CD-RISC各项分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60 d后,2组的CD-RISC各项分值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CD-RISC评分对比分)
干预前,比较2组家庭羞辱感、周围人群羞辱感、社会退缩和自我贬损的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60 d后,2组的家庭羞辱感等分值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ISS评分对比分)
干预前,2组间屈服、回避、面对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60 d后,2组的屈服、回避分值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的面对分值均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4。
表4 2组MCMQ评分对比分)
行IVF-ET的女性患者因长期不孕易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社会孤立、偏执和社交关系障碍等情况,从而排斥IVF-ET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加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常规干预手段旨在通过每周集体授课提高患者对疾病及IVF-ET技术的认知水平,但患者受长期不孕、治疗失败等影响已经出现排斥感,因此对提高心理韧性的效果不佳。网络平台护理旨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推送各项知识,采用视频、语音等方式与患者积极交流,确保其能进一步提高自身认知水平[8]。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60 d后的心理韧性和病耻感相关分值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这可能是因为,网络平台护理主要采用互联网平台为患者推送疾病、IVF-ET技术等相关知识,便于专科护士了解患者胚胎移植等方面的状况,并实时跟进。一般在治疗的关键时期,患者出现焦虑、沮丧和挫败等不良情绪的概率最大,此时护理人员通过APP、公众号或微信群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与群内成员交流,有助于减轻其孤独感及异类感[9]。治疗过程中,及时在微信群中收集患者在取卵、关键点周期、移植前后共同关注的问题,经大数据分析后,进行整理和解答,如患者取卵失败,护士及时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患者单独发送信息,有助于缓解其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降低其病耻感,提高其心理韧性。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60 d后的疾病应对方式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原因可能是,治疗期间,每隔2周通过微信群举办1次在线咨询会,由专家为患者答疑解惑,并选择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回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身体不适,从而出现失眠、焦虑等不良状况,每周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与患者取得联系,并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与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沟通,鼓励其能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多与患者交谈,若患者参与社交聚会,应避免谈论可能引发其病耻感的相关话题。护士以公众号视频推送、在线讲座等方式为患者讲授婚姻、家庭等伦理学内容,缓解了患者在社会、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压力。当患者因家庭事务、工作等不能及时复诊时,护士通过网络平台为其解决诊疗问题,可减轻其焦虑情绪。上述所有措施均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从而改善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与徐丽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平台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行IVF-ET的女性患者,可显著提高其心理韧性,降低其病耻感,改善其疾病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