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萍,周晓静,杨 柳
(茂名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 广东 茂名 525000)
由于国内外早产儿出生数量逐年递增,在成功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过程中,静脉通路的建立十分重要,也是一大难点[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中,周围静脉通道很难长时间保留,反复穿刺有一定难度,在输注高渗液体时,容易外渗造成皮下坏死,因此,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开展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技术,逐渐开展了脐静脉置管术,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操作[2]。采用胸腹部正侧位X线能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但不能实时引导穿刺路径,另一方面,它会增加新生儿对辐射的暴露[3]。现在研究表明新生儿使用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能实时引导穿刺置管路径及管尖定位,减少新生儿射线损害,有效提高诊治水平,减少护理反复穿刺,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4]。在本次研究中将64例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所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于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6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孕周28~34周,平均(31.6±2.2)周;平均体质量(1.50±0.23)kg。观察组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孕周27~34周,平均(31.2±2.3)周;平均体质量(1.51±0.25)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与脐静脉置管适应证相符合;②经对患儿进行评估,进行大于1周时间的静脉输液;③病情危重需要接受置管治疗者;④新生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新生儿;②脐带干结、且结扎位置低;③臀部及下肢部位处存在局部供血障碍者;④合并腹壁缺损及脐炎疾病者;⑤置管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需要停止置管者。
对照组行X线片检查定位法,使用AXGQ620型号的X线摄影机,采用远红外线对保暖台实施消毒铺单,给予早产儿仰卧位放于保暖台上,将其四肢固定,准确测定早产儿剑突到脐根部的距离,对导管的置入深度进行判断,导管插入深度=脐带残端+[体质量(kg)×3+9)/2]cm,于脐根部确认脐静脉,将脐静脉边缘利用止血钳将其提起,之后在导管中充满肝素0.9%氯化钠注射液,插入脐静脉中,当导管到达预先判定的深度后,行X线片检查,记录初次置管时导管插入深度、管尖具体位置、管尖是否反折,然后对导管进行调节,让其尖端在膈上0.5~1.0 cm的腔静脉中,记录初次成功置管用时时间。
观察组行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使用DC2000B型号的超声检测仪,采用远红外线对保暖台实施消毒铺单,给予早产儿仰卧位放于保暖台上,将其四肢固定,检查预测脐静脉置管路径及长度=置管术前应用高频探头检查并测量脐静脉腹腔外段的长度+置管术前应用高频探头检查并测量肝区引导路径各段的长度+置管术中应用小儿专用心脏探头引导导管顶端置于下腔静脉内长度。于脐根部确认脐静脉,将脐静脉边缘利用止血钳将其提起,之后在导管中充满肝素0.9%氯化钠注射液,插入脐静脉中,实时超声引导下按穿刺路径穿刺置管,调节管尖在膈上0.5~1.0 cm的腔静脉中。记录初次成功置管时导管插入深度、管尖具体位置、管尖是否反折,初次成功置管用时时间。
①并发症发生率,指标包括堵塞、出血、感染、渗液几种;②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③新生儿家属置管满意度,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例关系[5]。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对照组置管成功例数为23例(71.88%),导管留置时间为(9.24±0.13)d;观察组置管成功例数为31例(96.88%),导管留置时间为(13.25±1.75)d。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585,P<0.05),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t=-12.927,P<0.05)。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置管满意度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家属置管满意度比较[n(%)]
对于一些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高危新生儿,为了能够使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提升,当新生儿进入到医院之后,应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道,不仅满足了疾病治疗期间的给药需求,同时也能够与新生儿的营养需求相适应[6]。当前,在为新生儿建立静脉通道时,建立方法包括脐静脉置管术(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UVC)、PICC、周围静脉留置术(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PIV)三种方式,通过对新生儿的血管情况进行了解可知,具有通透性大、管壁薄等情况,不能对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进行长时间保留,在给予患者输注的液体以静脉营养液为主,一旦该类液体出现在疾病临床治疗中,若是给予患者外周静脉输液,极容易引发新生儿的血管出现外漏时,极容易引发皮下坏死情况的产生,对PIV在临床上的应用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同时患者的肢体部位处还会出现严重的水肿情况,进而导致局部组织出现严重的坏死情况[7]。而PICC置管具有较大的操作难度,置管是否成功与穿刺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医院中,给予ICU中的新生儿护理时一般会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来完成,有助于保证PICC置管操作的规范性及科学性,但是该种操作模式在基层医院中具有较高的实施难度。UVC由经脐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和经脐静脉外周静脉置管术构成,最先发展起来的置管技术为经脐静脉外周静脉置管术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一些高危患者急救及换血治疗中。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经脐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临床治疗中,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为一次性硅胶导管,该种材质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体温下具有较好的柔软度,不会对血管内膜机械性造成极大的刺激。当导管经脐静脉置入到中心静脉之后,会促使导致留置的时间得以延长。在使用经脐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时,需要先进行盲插,之后在X线的检查之下,科学定位导管末端,置入成功率为69%~73%。而在X线下能够将导管末端平面定位显示出来,存在一定的误差,经过X线检查会对新生儿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该种方法本身存在极大的弊端[8]。加之在对新生儿进行治疗期间由于需要反复对患者进行穿刺,从而导致患者的身体疼痛感随之而增强,导致疾病治疗时间遭受到延误,疾病临床治疗费用明显提高。另外,通过在患者治疗中给予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治疗方法,对输液的种类及浓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是使用了一些pH值偏低、渗透压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之后,极容易引发各类并发症的产生[9]。相较于周围静脉,新生儿脐静脉穿刺较为容易,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疾病临床治疗中,可使用脐静脉置管术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0]。在新生儿治疗中使用脐静脉置管术治疗方法,插管防止主要为盲插方式,为了能够完成对导管末端位置的定位,应使用X线对其进行检查,但是由于脐静脉末端的走行属于一种矢状面走行方式,会导致插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安全性不高,会对新生儿造成伤害[11]。因此,在新生儿置管中不建议使用X线片检查定位法。为了解决这个技术缺陷,目前临床开展采用实时超声引导定位的方法对脐静脉置管的引导路径及管尖位置定位进行评估,初次置管成功率更高,具有安全、简便、无射线损害、适合动态追踪观察[12]。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主要是使用超声检查方法,可实时监测在置管期间血管的置管情况和走行情况,为插管时的深度、方向及走行提供可靠的参考,使置管的准确性得以大大提升,防止受导管末端位置不当等因素影响而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13]。并且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解决了X线片检查定位法对新生儿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安全性更高[1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管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置管满意度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既往研究中,王涛等[15]研究显示超声引导方式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引导方式(P<0.05)。王琳等[16]研究结果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术置管方式置管成功率高于常规置管方式,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常规置管方式(P<0.05)。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推荐在新生置管中使用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因为脐静脉置管术本身属于一种创伤性操作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置管时,若不能一次置管成功[17],则需要反复对新生儿进行置管操作,在此过程中会增加对新生儿的创伤。应在新生儿置管中使用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能够实时监测置管情况及血管走行情况,可为插管的深度、方向及走行提供依据,该种置管方式具有较高的插管准确度及成功率,防止反复操作给新生儿造成极大的创伤[18],置管成功率大大提升。由于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本身作为一种有创造作方法,在置管时若一次性置管不成功需要再次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对新生儿造成极大的创伤。而在超声引导之下有助于提升置管成功率,防止对新生儿造成极大的放射性损害。但是该种置管方式费用较高,在给予新生儿该种置管方式之前,应尊重家属的意愿,以防止产生医疗纠纷事故。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中使用实时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术,置管成功率明显提升,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对置管有较高的满意度,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