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鹏,宋 晶(通信作者)
(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兖州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济宁 272100)
作为一种支撑性人体结构,腰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是人体活动的关键枢纽。一旦该部位出现病变,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在临床疾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较为多发和常见,其存在较多的诱因,是一种高发的椎体疾病,且患者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存在关系密切[2]。近些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LDH患病率呈不断增高趋势[3]。由于患者发病初期症状并不显著,所以确诊时多数病变较为严重,此时最佳治疗时机已丧失,且难以达到理想预后[4]。而在诊断LDH方面,近些年广泛采用影像学技术,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等最为常用,但关于二者诊断效果尚存在一定争议[5]。因此本文研究了临床诊断LDH患者中应用CT与MRI技术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LDH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50.5±5.8)岁;病程0.5~8年,平均(5.3±2.2)年。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纳入标准[6]:①均满足LDH的确诊条件;②均经手术和临床症状确诊;③均存在活动受限、坐骨神经痛、腰腿疼痛等症状;④影像学及临床基础等资料完整;⑤认知正常。排除标准:①脑血管疾病;②免疫或血液系统疾病;③急慢性炎症;④CT或MRI禁忌;⑤严重心血管病或肝肾功能障碍;⑥精神疾病;⑦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⑧腰椎手术禁忌;⑨恶性肿瘤;⑩资料缺失。
所有对象均实施CT、MRI技术等诊断,具体为:(1)CT:仪器为64排128层螺旋CT机(美国GE CT660),检查时指导患者去除身体金属异物,取仰卧位,双手上举,首先对扫描线进行调整,并定位图像,然后常规扫描腰椎L1-S1,对骨窗及周围软组织予以全面探查,扫描结束后,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对椎间盘进行重建处理,每个椎间盘重建横断位4层,并进行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必要时重建VR图像等后处理。(2)MRI:仪器为1.5T(升级版)及3.0 T MRI机(均产自美国GE),检查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去除异物,保持头先进,扫描序列为3pl T2*Loc、OSag T2FRFSE、OSAG T1 FSE、OAX T2 FRFSE、OSag STIR。对椎间盘信号、椎体形态及信号等特征以矢状位观察;对硬膜囊及脊髓压迫、有无椎管经线狭窄、椎间盘膨出与突出等以矢状位和横断位观察。上述检查完成之后安排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阅片,方法为双盲法。
研究结束后,金标准以手术结果为准,对比两种方式诊断准确性(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影像学》[7]:MRI征象:以许莫氏结节、髓核突出及游离为直接征象,以神经根、脊髓或硬膜囊受压为间接征象,脊髓内受压节段呈异常T1、T2稍长信号,属于缺血改变或脊髓水肿,骨结构相邻部位有骨髓改变,静脉丛在硬膜外呈迂曲受压。直接征象具有任意一项,间接征象伴或不伴均可确诊为LDH。CT征象:腰椎间盘向最外侧、外侧、后侧突出,前后缘腰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不伴或伴有神经根移位受压、椎间孔变窄、后纵韧带钙化、椎管前后径缩小、硬膜囊变形受压、黄韧带钙化肥厚,即可确诊。各征象(包括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钙化、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椎间盘积气等)检出率、图像质量评分(扫描获取的图像由影像科专业医师负责评分,满分为100分,涉及病灶边界、周边组织关系、显示目标病灶情况等,分值越高越好。)等数据,以评定效果。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束后,本组30例患者经CT技术检出25例,准确性83.33%,MRI技术检出29例,准确性96.67%,对比发现MRI技术检出率高于CT技术(χ2=4.2141,P=0.025)。
研究结束后,本组30例LDH征象为硬膜囊受压16例、神经根受压13例、脊髓变形14例、椎管狭窄15例、钙化16例,两种方式对神经根受压的检出率对比差异较小(P>0.05);而MRI技术对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椎管狭窄等检出率高于CT技术(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种方式对各征象检出率[n(%)]
研究结束后,两种方式对比图像质量评分,MRI技术(92.5±2.9)分高于CT技术(87.7±2.8)分(t=5.8417,P=0.013)。
LDH患者MRI图像表现为髓核突出于纤维环外,呈舌状或半球状,信号强度与髓核变性程度有关,后方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纤维环呈低信号,且形态特征为不规则、扁平,磁共振对椎间盘钙化显示欠敏感;CT图像表现为边缘模糊,髓核突出、异位,且超出纤维环,形态各异,突出髓核呈游离状态,密度高于硬膜囊,硬膜囊、神经根及硬膜外脂肪受压,少数椎管脂肪无法清晰显示,髓核钙化能明确显示,且呈连续性,以椎管方向为主要突出方向。当髓核突破椎体终板向椎体上缘或下缘突出时,会形成椎体局限性压迹,呈SchmorL结节,周围骨质硬化。
作为一种常见疾病,LDH发生后,其诊断难度相对较高,分析原因为早期LDH临床表现不突出、不典型且体格检查无确切结果等[8]。近些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LDH诊断中MRI、CT等技术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二者各有缺陷和优势[9]。临床上应用CT可对椎间盘病变状况从不同角度予以评估,也可在无创伤、无负面感受、无痛等的前提下获取图像,还可对脊柱骨质及椎间盘钙化、积气情况予以观察,适合于伴有心肺疾病、年龄较大、无显著禁忌的患者群体[10]。在诊断LDH时,采取CT技术不仅可判断髓核情况,还可对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椎体骨质增生情况、韧带钙化等进行观察,与常规内镜技术相比优势突出,可获得较广扫描范围,也可避免漏诊风险。但此种技术难以对病变的质地和色泽予以显示,且难以与病变部位直接接触,诊断可靠性欠佳,且存在一定局限性[11]。MRI技术近些年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可多方位完成检查,可对软组织予以更好的观察,尤其是可清晰显示游离髓核的位置和形态,可对脊柱解剖和韧带等清晰显示,不会产生伪影,所以诊断效果更为理想[12]。同时此种诊断方法可多参数成像,且与CT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还可显著提升图像质量,进一步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3]。另外MRI技术可对附件、病变椎体、椎间盘等利用加权成像的方式予以清晰显示,可获取较为全面的神经根、脊髓、硬膜囊等扫描参数[14]。本文结果中,本组30例患者经CT技术检出25例,准确性83.33%,MRI技术检出29例,准确性96.67%,对比发现MRI技术检出率高于CT技术(P<0.05)。两种方式对神经根受压的检出率对比差异较小(P>0.05);而MRI技术对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椎间盘改变等检出率高于CT技术(P<0.05);而CT技术对钙化、积气、椎体骨质增生等检出率高于MRI技术。两种方式对比图像质量评分,MRI技术高于CT技术(P<0.05)。可见,临床诊断LDH患者中应用MRI技术发挥着显著作用和积极优势。
MRI扫描LDH时,因患者髓核蜕变脱水,MRI信号会减弱,髓核的信号强弱、大小及形态等可在矢状位片清晰显示,当椎间盘因退变而发生突出时,则其MRI信号相对减弱,且此种信号越弱,则其退变情况更为严重。若退变相对较为轻微,则以MRI信号强度降低为髓核主要表现,若伴有向后或向前椎间盘均匀膨出,则通常未超出椎体后缘,且存在较为光滑的边缘。而由于退变的逐渐加重,髓核信号在矢状位上表现为进一步降低,且椎间盘向后突出且超出椎体后缘,椎间隙变窄。CT扫描LDH时,首先存在较小的椎管内占位,所处位置靠近前方椎体,进而椎体相邻之间的间隙。同时存在与骨相比密度相对较小的突出物,经密度探查此类物质基本属于软骨的密度,且椎管内内容物可能因此类物质的突出而受到一定压迫,若存在较为严重的突出现象,则还会导致突出物在椎管内部完全脱离并游离。其次CT上还可观察到神经根和脊髓的受压情况,且显示较为清晰,在椎管内分布情况呈品字形,部分脊髓或神经根表面可能存在一定压迫物质,密度较高,即椎间盘。
综上,临床诊断LDH患者中应用MRI技术的准确性更高,可将多数征象有效检出,但对于钙化、积气等检出率低于CT技术,所以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检查方法合理选择,必要时展开联合诊断,以有效检出病变,提升诊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