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少楠
(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河南 登封 452470)
厌恶疗法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通过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条件联系,从而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1]。通过血液透析治疗肾衰,能够通过特有的方式,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大分子溶质、部分水,去除血液中的杂质,达到透析血液的目的。在急性肾损伤、急性中毒等重症疾病中应用广泛。但连续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进行较长期的血液透析治疗,这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都产生了极大的挑战[2,3],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对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及时干预,减少患者液体摄入,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本次研究针对厌恶疗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选择登封市人民医院肾内科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6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80例,男41例,女39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58.51±4.02)岁。实验组80例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最小35岁,最大79岁,平均(58.08±4.32)岁。
纳入标准:(1)临床治疗中符合血液透析;(2)本人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者;(2)过敏体质者;(3)其他器官功能异常者。本次研究经过登封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基础治疗。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厌恶疗法。(1)厌恶刺激: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告知患者因过度摄水导致的机体变化,以及因过度摄入水分引发的疾病进展情况、疾病的最终发展结局,让患者产生适度的情绪紧张、焦虑等。保持患者治疗时周围环境安静,若患者出现喝水行为时,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语言引导,让患者联想到疾病的恶化进展,帮助患者逐渐降低喝水的欲望。(2)针对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相关疾病的教育,以及告知后续治疗的目的、阶段,对患者的疑问进行仔细解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技术指导,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以及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的了解,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治疗。
1.3.1 满意度调查
利用满意度调查表来进行评定,评分在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3.2 摄水心理渴求评分
按要求制定评分量表进行自测,分数越高则表示摄水心理渴求程度越高。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见表1。
表1 2组满意度比较[n(%)]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依从性比较[n(%)]
实验组治疗后摄水心理渴求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摄水心理渴求情况比较分)
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有起病急、预后差等特点[4]。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心肌缺血,甚至死亡[5]。血液透析患者抵抗力下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在不良环境尤其是液体摄入过多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极易罹患心绞痛,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重症患者常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坏死性心肌炎,严重危及患者生命[6,7]。因此,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治疗后,2组患者依从性均增加,且实验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摄水心理渴求均下降,且实验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厌恶疗法能有效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临床应用较好。这是因为,厌恶疗法是采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把需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不愉快的或者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以消退目标行为对患者的吸引力,使症状消退。厌恶疗法与其它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同,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将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惩罚性刺激结合出现,以对抗原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用新的行为习惯取代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对血液透析患者控制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干预中,厌恶疗法能够帮助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同时,降低患者液体摄入心理渴求水平,减轻患者口渴感[8]。厌恶疗法可降低患者液体摄入心理渴求,提高摄水控制依从性,降低血液透析中并发症。厌恶疗法干预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摄水控制依从性[7]。
综上所述,厌恶疗法在血液透析中应用效果显著,治疗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