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北 廊坊 065700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为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症的一种,老年群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发病机制即高血压对脑部血管造成长期损伤,从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呕吐、剧烈头痛、肢体麻木、语言不清、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为常见临床症状,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积极开展有效治疗十分必要,否则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增加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中枢性肺水肿、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临床多通过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HICH,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术前精准定位脑血肿中心靶点[1]。常规CT图像定位血肿位置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导致患者穿刺过程中易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情况,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3D-Slicer软件三维重建是现阶段临床医师更为青睐的辅助血肿定位方式,不仅能够更加直观看到病灶大小、部位,还能够模拟手术选取最适宜的路径[2]。本研究选取66例本院收治(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的HICH患者进行观察,旨在探讨3D-Slicer辅助软通道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现进行如下总结报道。
本调研中66例研究对象选取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HICH患者。入选对象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抽样方法进行随机分组,33例纳入比对组,另33例纳入分析组。比对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45~72周岁,平均(58.34±1.24)周岁;身高157~175cm,平均(163.54±2.31)cm;体重52~73kg,平均(62.37±2.38)kg;病发至手术时间为3~18h,平均(10.19±3.52)h;出血量30~68mL,平均(46.87±8.73)mL;术前意识障碍(GCS)评分5~14分,平均(9.52±1.37)分。分析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46~73周岁,平均(58.56±1.36)周岁,身高155~176cm,平均(163.28±2.24)cm,体重52~75kg,平均(62.27±2.45)kg,病发至手术时间3~19h,平均(10.21±3.38)h,出血量31~67mL,平均(46.28±8.65)mL,术前意识障碍(GCS)评分5~14分,平均(9.59±1.24)分。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出血量等)经统计学检验呈现P>0.05,提示可比性显著,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纳入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高血压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对本次研究详情了解,且支持该研究患者;病发前无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手术不耐受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病发前有精神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沟通功能障碍患者,血液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通过了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将CT血肿定位作为比对组患者干预措施:根据术前CT头部图像明确血肿穿刺深度、穿刺位置以及穿刺中心。
将3D-Slicer软件血肿定位应用于分析组患者干预中:将CT取得影像导入3D-Slicer对脑组织与血肿进行三维重建,对血肿体表、形态、体积进行投影,明确穿刺深度、角度、位置,在引流管部位标注插入长度,穿刺入路选取过程中避开静脉窦血肿最近、最大部位以及功能区。
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根据术前检查确定的穿刺方向、深度以及穿刺部位,局部为患者进行常规麻醉消毒,通过一次性颅锥,直径约4~5mm,于穿刺点部位沿穿刺路径进行有效穿刺,将带有针芯的软通道引流管置入,达到有效穿刺深度后将针芯取出,见血液流出后将引流管固定,外与无菌引流袋相接,术后将2~3万U尿激酶与0.9%浓度3mL氯化钠的混合溶液注入其中,进行洗管操作,每日2~3次,予以全部患者营养支持、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引流管拔除时间根据患者术后CT复查图像结果、血肿残留情况决定。
比较观察2组患者术后1d、3d、7d血肿清除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术后经头颅CT复查,术前血肿量-术后血肿残余量得出血肿清除量并进行记录。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颅内感染、颅内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颅内感染+颅内再出血)/总例数]×100%。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即通过GCS意识障碍量表、NIHSS神经功能损伤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前、手术7d的意识障碍程度及神经功能,GCS量表分值范围即0~15分,NIHSS量表分值范围即0~42分,测评得分高时,意识障碍缓解,神经功能损伤加重。
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3.0对比检验本次调研内相关价值调查数据,以()表示术后1d、3d、7d血肿清除量,及意识障碍评分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使用t检验数据,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行χ2检验,以[n(%)]表示,分析处理后结果呈现P<0.05表明统计学意义形成。
分析组术后1d、3d、7d血肿清除量均高于比对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术后1d、3d、7d 血肿清除量分析(±s)
表1 组间患者术后1d、3d、7d 血肿清除量分析(±s)
分析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比对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n(%)]
手术前,分析组意识障碍评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与比对组评分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数据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7d后,分析组意识障碍评分较比对组高,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较比对组低,两组数据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组间患者预后分析(±s)
表3 组间患者预后分析(±s)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以血压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为临床特征,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导致细小动脉发生纤维样变、玻璃样变,动脉血管功能结构出现改变,患者在体力活动、过度脑力活动、情绪激动时易导致病变血管出现破裂出血情况,出血后血液在凝血功能及周围脑组织压迫下可能形成血肿,进而对脑神经血管及脑组织产生压迫,不利于患者生命安全及预后。软通道穿刺引流是临床常用的脑出血血肿引流手段,能够伴随脑组织移动而发生同方向的伴随摆动,最大程度减轻引流管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且在引流管入颅后位置与穿刺方向欠佳时,可再次进行有效调整,以达到较好的引流效果[4]。
软通道穿刺引流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精准定位,3D-Slicer软件是一款无需收费的三维重建影像软件,临床大量研究已经证实3D-Slicer能够为深部脑内血肿穿刺手术提供非常准确、客观的定位指导,甚至优于术中神经导航。3D-Slicer主要是通过将术前头颅CT图像原始数据,录入3D-Slicer中,完成脑内血肿、颅骨、头皮的三维重建,能够完整展现血肿位置、形态大小,模拟垂直于矢状面的血肿腔引流管路径,将易于接触的体表颞浅动脉作为参考依据,无需投影仪辅助即可精准定位体表血肿中心靶点[5]。本次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分析组术后1d、3d、7d血肿清除量均高于比对组,分析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比对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3D-Slicer软件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血肿清除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CT血肿定位更加精准,安全性更高。研究结果显示,分析组手术后的意识障碍及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明显较比对组优,组间数据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治疗方案的实施能够提升手术疗效,确保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更优,这对于改善患者意识障碍,修复神经功能损伤而言有积极重要影响。分析原因可知,由于CT定位首先需要对血肿最大层面与OM线的距离进行测量,而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往往病情危急,在进行CT头颅检查时较难做到严格根据OM进行相关扫描操作,实际定位过程中虽能够取得较为精准的高度定位,但在确定穿刺深度、血肿距后枕、前额距离时,根据比例尺测量数据换算成为实际距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误差,而3D-Slicer技术则能够恰好补充CT定位的不足,可科学的指导穿刺深度与穿刺方向,操作简便,能够精准定位穿刺点[6]。因而可知,3D-Slicer辅助软通道引流方案在HICH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有较高可行性,应用此方案能够为患者的生命提供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3D-Slicer辅助软通道引流治疗HICH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血肿清除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益于缓解患者的意识障碍症状,在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方面亦有促进作用,是能够取得较为理想治疗效果的优质治疗方案,此外,该疗法还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