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怡
茂名市中医院 骨科,广东 茂名 525000
下肢具有负重和行走的作用,保持下肢的稳定性对于维持这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下肢骨折常通过手术治疗来促进下肢对线、对位关系的恢复,患者因骨折疼痛或术后行动不便,使卧床时间延长,影响下肢血流及凝血功能,增加VTE形成的风险。研究指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静脉血管损伤、麻醉等镇静类药物是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VTE在下肢骨折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约为40%,通常于骨折术后3~5d出现,以下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患者下肢功能,甚至发生心梗、肺栓塞等严重不良事件,危及患者生命[2]。同时,骨折创伤及VTE的发生容易使患者产生负性心理,依从性降低,增加住院天数及经济负担,并且VTE一旦发生,其治疗难度大,目前以预防为主,通过全程护理干预降低CTE发生风险。由此,对下肢骨折的患者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及时处理潜在的危险因素,有利于减少VTE发生,促进恢复。既往研究表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下肢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促进恢复[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例下肢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于VTE的预防效果。
收集100例在2019年3月-2020年9月我院住院的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1~77岁,平均(50.31±4.42)岁;包含类型:胫腓骨折19例,股骨干骨折12例,膝部骨折5例,髋部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6例;骨折原因:跌伤22例,车祸26例,其他原因2例;方案: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18例。研究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9~75岁,平均(51.21±4.21)岁;包含类型:胫腓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10例,膝部骨折5例,髋部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13例;骨折原因:跌伤18例,车祸伤27例,其他原因5例;方案:手术治疗35例,保守治疗15例。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X线或CT检查,诊断明确;②无重要器官衰竭;③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颅脑、胸部或其他重要部位损伤;②出血倾向、凝血障碍;③精神障碍;④中途退出。
1.2.1 对照组予以骨科常规护理
包括科室制度讲解、观察病情及患肢情况纪录(皮肤温度、颜色等)、药物给与、伤口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协助下床活动。
1.2.2 研究组予以护理干预
(1)入院评估:①评估血栓风险,对患者进行威尔森评分,评估VTE发生的高危因素;②下肢静脉彩超,了解患者入院时下肢血管血流及有无狭窄、血栓等情况;③观察远端血管搏动;④记录骨折类型、部位、程度、患者神志、有无出血倾向、依从性等方面;⑤监测D-二聚体指标。
(2)心理疏导:外伤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骨折、甚至出血带来的巨大疼痛加上对于疾病的未知、目睹病友的治疗情况,使大部分患者会产生心理应激,担心工作及功能恢复,处于疼痛、焦虑、不安的情绪中,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治疗的配合度。因此,家属及医护人员要察看患者心理动态变化,交流时态度亲切,积极沟通,主动介绍科室布局及医护情况,减少患方对于新环境的陌生感,介绍骨折治愈的病友,发挥榜样力量,增加治疗信心。注意关心患者的起居,舒畅情志,避免感冒。同时,协同家属做好安慰,避免产生负性情绪。
(3)健康科普:对患方进行骨折知识的科普,如骨折的成因、治疗、并发症等。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注意预防血栓形成、甚至脱落,讲解并示范预防措施,注意锻炼下肢,提高警惕。对于存在VTE发生风险的患者,应予以专项教育,积极控制原发疾病的同时,鼓励患者控制体重、戒烟、合理饮食、参加社交活动,积极恢复社会功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和参与度。
(4)饮食管理:加强饮食指导,减少辛辣、生冷食物。高糖、高脂会影响伤口骨折愈合,且与VTE的发生相关。在下肢骨折的病人中,提倡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及清淡饮食可促进患者恢复。但是要避免维生素K的摄入,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制定合理饮食方案,将各类营养能量合理配比,瓜果蔬菜等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避免便秘,进一步促使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烟草中含有刺激血管收缩、痉挛等成分,也应该行戒烟劝导。
(5)功能训练:早期功能训练可以减少VTE的发生率,依据患者病情阶段及程度制定训练方式、时间及强度,循序渐进,避免影响骨折的固定及恢复。术后6h,以踝关节、远端小关节的屈伸、收缩功能训练为主;术后48h,在活动下肢关节的同时予以下肢的屈伸、旋转等功能训练。同时,配合咳嗽、深呼吸锻炼等,促进下肢血液流动,减少下肢肿胀,避免血栓形成。功能训练需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相互配合,必要时亲自示范动作要领,养成日常功能训练的习惯,相互监督。
(6)疼痛管理:患肢在创伤、术后疼痛明显,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分析疼痛来源,每日进行疼痛评分,依据疼痛程度及疼痛评分分值予以相应处理。若患肢疼痛轻微,则多鼓励、安慰患者、转移注意力;若患者疼痛剧烈,则报告医生,必要时使用药物镇痛。
(7)用药护理:评估患者VTE风险,根据风险程度对高危人群张贴标志,监督患者功能训练、关注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予抗凝、止血或停药处理。
(8)病情观察:术后应卧床,注意翻身及活动远端肢体,避免压迫患肢。将患肢抬高20°,取合适体位,以减少和避免肢体肿胀。每日观察并记录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颜色等情况,警惕血栓脱落。
两组患者VTE发生率、骨折相关并发症:便秘、褥疮、尿路感染及下肢肿胀;以调查问卷方式统计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分析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显示,对照组有7人出现VTE,发生率为14%,研究组的VTE的发生率(2%)降低(P<0.05)。研究组便秘、下肢肿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在尿路感染、褥疮的发生率方面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n(%)]
结果显示,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n(%)]
下肢骨折后患肢的疼痛、制动是患者长期卧床的重要原因,被动体位更是加大了血管受压、血流减慢的可能,同时骨折后的血液高凝促进了静脉血栓的发生[4]。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及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股骨、髋关节等部位,受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的影响,随着运动量降低,血液流速减慢,在老年患者中风险增加,加之创伤及手术刺激,致使血管损伤,即便是彩超检查过程中,外部压力的作用下也会有血栓脱落的风险,造成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栓塞。此外,手术方式、手术耗时、麻醉情况等也是影响VTE发生的高危因素[5]。如果诊治不及时,可能发生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等危及情况,加重病情,影响患者预后[6]。目前对于是否早期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存在争议,抗凝药物的使用需结合患者VTE发生风险、出血风险、肝肾功能及心脑疾病等进行综合评估,权衡利弊[7]。研究表明,对下肢骨折病人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改善高凝状态,减少VTE的形成风险、减少住院天数,促进康复[8-9]。
常规护理仅满足基础的下肢骨折护理需求,尚缺乏系统、规范、有效的护理方案预防VTE。系统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给与详细指导。术前的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可以减少便秘;术中术者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血管损伤,术后鼓励患者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术后予以康复训练,予以弹力袜、压力泵等辅助措施,避免长期卧床或手术制动引起肌肉萎缩,同时进行VTE风险评估,高风险者予以抗凝治疗,降低血栓形成率,通过沟通交流,消除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促进康复[10]。赵小莉等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后患肢D-D水平降低,住院时长减短,术后康复快[11]。本研究通过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从各个方面、各个维度管理患者,对照组有7人出现VTE,发生率为14%,研究组的VTE的发生率(2%)明显降低(t=4.75,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可见,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减轻患肢负性心理,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减少VTE发生,促进康复,效果更佳。研究组便秘、下肢肿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t=7.89、2.04、1.04、4.33,P<0.05),两组在尿路感染、褥疮的发生率方面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既往研究表明,通过骨科特殊护理可以减少下肢DVT的发生,改善下肢肿胀,促进骨愈合,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情绪状态,但对于下肢疼痛、切口感染的发生无明显效果,与本研究结果大致相符[12]。研究组满意度(96%)高于对照组(80%)(χ2=6.06,P<0.05),全面、专业的护理干预使患肢得到有效、专业的护理,对于预防不良时间,缓和医患关系,提高满意度,改善生活能力,具有良好价值。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患者住院期间VTE的形成,并发症少,生存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