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8-30 06:23黄家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氯吡稳定型格雷

黄家中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一类,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1]。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采取低分子肝素钠起到抗凝效果,采取阿司匹林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而阿司匹林仅对一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途径起到作用,因此需联合其他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2]。一般多选择氯吡格雷起到强效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作用,但部分患者仍难以获得满意疗效。替罗非班可阻断血小板交联和血小板聚集,也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但联合氯吡格雷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需深入研究[3]。为此,本次研究对盐酸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选择本院于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9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9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9 例;年龄47~80 岁,平均年龄(60.94±4.13)岁;病程0.5~6.0 年,平均病程(3.12±0.92)年;合并症:高血压22 例,糖尿病10 例,高脂血症16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17 例;年龄47~79 岁,平均年龄(60.25±4.18)岁;病程0.5~6.0 年,平均病程(3.17±0.90)年;合并症:高血压20 例,糖尿病11 例,高脂血症1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4]经全导联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确诊;符合《非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Ⅰ~Ⅱ级;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5]严重心动过缓患者;伴有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出血倾向患者;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急慢性感染患者;既往有心脏外科手术史、冠脉介入手术史患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综合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口服,1 次/d,100 mg/次;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00)皮下注射,2 次/d,5000 U/次。

1.3.2 对照组 患者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治疗,口服,初始剂量为300 mg,随后降低至75 mg/次,并维持1 次/d。疗程2 周。

1.3.3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盐酸替罗非班(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28)治疗,先给予0.4 g/kg 在30 min 内泵注完毕,再以0.1 g/kg维持剂量进行持续静脉滴注3 d。疗程2 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

1.4.1 临床效果判定标准[6]显效:治疗后36 h 内心绞痛消失或减少>80%,静息心电图正常;有效:治疗后36~72 h 心绞痛发作减少50%~80%,心电图ST 段回升≥0.05 mV,倒置T 波变浅≥50%;无效:症状、心电图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血液流变学指标 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V、LBV、PV、FIB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1.4.3 血清炎性因子 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6、sICAM-1、TNF-α、hs-CRP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

1.4.4 心血管不良事件 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含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BV、LBV、PV、FI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V、LBV、PV、FIB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sICAM-1、TNF-α、hs-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sICAM-1、TNF-α、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由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7]。不稳定型心绞痛多因为轻劳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发病后导致患者胸痛、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进展快,若未及时有效治疗,易进展至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8]。当前临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认为与多种致病因素相关,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确诊后应尽早治疗,避免大面积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安全[9]。目前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若无极高出血风险,还需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巩固疗效[10-12]。氯吡格雷作为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可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糖蛋白GP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而且也可抑制非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口服用药迅速起效,主要代谢产物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13]。虽然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好,但难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病情康复。替罗非班作为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可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的结合,抑制血栓形成,对各种因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均起到抑制效果,作用全面且强有力[14,15]。而且替罗非班还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尤其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预防栓塞,提高安全性。替罗非班起效快、半衰期短,利于随时调整剂量。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均可起到强而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且作用途径不同,能够发挥协同作用,确保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V、LBV、PV、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sICAM-1、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采取盐酸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心电图,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保证安全性,且可有效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控制病情进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与王中明[16]结果相近,均证实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本次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纳入样本量小、监测指标少等,可改进不足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盐酸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应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可起到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炎症反应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而且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氯吡稳定型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氦氖激光治疗仪对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氯吡格雷和奥美拉唑药有冲突
每日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