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及应对探讨

2022-08-29 12:01周云华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9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课程目标新课标

周云华

(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江苏 常熟 21550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建立在对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总结和对国内外课程改革优秀成果有效借鉴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党中央提出的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方针政策。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学业质量等方面,必然对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实践带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如果从课堂实践的角度来看,“新课标”改变的不仅仅是课程顶层设计,更是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进一步探索。初中历史课程该如何定位和自处?初中历史课程与过往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该如何实践以实现新时代历史课程的功能?笔者认为,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特点的分析解读以及对新课标导向下初中历史教与学的新思考是研究上述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

一、于时代潮流中求发展

(一)“变”的是理念内涵,“不变”的是使命底色

新课标最突出、最重要的新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产物,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都给予了一定的探讨和关注。但过往的课程标准大多选取其包含的某一角度来代替完整的维度内容,加之不同的时代背景没有更多地纳入课程标准研究视野之中。随着我们对过往以来课程发展脉络的总结与反思,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又从理论走到了时代实践的前沿,成为必须重视的现实思考和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无论是对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还是对明确义务教育的历史使命,都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历史教育始终围绕人的成长和发展来开展课程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人的成长和发展必然要求课程作出相应的转型。与之相对应的,新课标中的人学向度也表明历史课程有助于人的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第一,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就明确提及“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回答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课程的主要功能。第二,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强调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综上所述,新课标阐释了人的理想发展目标和应然状态,呼吁历史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并以此理念绘制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蓝图。

(二)“变”的是目标境界,“不变”的是为生本色

初中新课标的出台,明确指出初高中在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对初中阶段传统三维目标的绝对否定,而是在三维目标上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消弭传统三维目标过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双基”目标而忽视受教育后所习得的素养的不足,本次新课标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目标的实质内涵,再次明确历史课程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和实施。作为蕴含历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其应该涵盖三个方面: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俗地说,价值观念就是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换而言之,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正确价值观念就是要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是指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在历史课程中包括政治思想品质、道德人格和史学品格三方面:在政治思想方面,学生需“五个认同”,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德人格方面,学生必须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和准则,健全人格;在史学品格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关键能力指能做成事。在历史课程中具体指能够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包括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时空下分析的能力、收集辨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四大历史核心素养,而家国情怀在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中均有体现。据此,此次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核心素养需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例如在“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中提出:“能够运用记录年代历史的基本方法,将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事件和空间之中”,“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材料、文献材料、图像材料和口述材料等,辨别其中的含义”[4],即基础性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在“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中提出:“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如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例,能够对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作出合理的解释”[5],即基础性的历史解释素养。在“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中提出“能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事和各种联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即基础性的唯物史观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综上所述,新课标阐释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使三维目标得到了里程碑式的整合与提升,使得课程育人目标更具整体性。

(三)“变”的是主要结构,“不变”的是史学成色

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课程结构,但史学的基本逻辑不变。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方案,基于课程新理念和新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历史课程将原来专题史编排调整为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将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组成。以通史为编排方式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史事和历史发展脉络,对人类发展进程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其次,在每个板块之前以“通论”的方式概述该时段历史的基本线索及主要特征。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从而使学生从横向和纵向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例如八年级上册按照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进程组织内容的基础上,又划分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个时序性专题,以一次次侵略战争、一次次反侵略斗争、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各领域的发展为点,串联起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最后,在内容标准中的各个专题中设有明确的要求。更是列出“教学提示”,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新课标还首次提出应关注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原则及目的,且提供了具有普适意义、有极强可操作性的设计参考示例。综上所述,新课标阐释了课程结构,突出时序性,以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方式,使课程内容更加严谨、合理、科学(见表1)。

表1 2021年新课标

二、于课堂实践中开新局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但是依旧有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实践,使得课程标准的要求难以真正得到落实。于课堂实践中开新局,不在于多少“课时讲授”,而在于多少“理念沉淀”;不在于多少“高调表态”,而在于多少“精心设计”;不在于多少“坐而论道”,而在于多少“起而行之”。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层次做一探讨。

(一)明确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体系按照自上而下的次序依次是课程目标、学年目标、单元目标和课题目标。课程目标属于上位目标,它规定了国家对初中学段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在人的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了有效实现这一上位目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每一个学年(学期)内要实现的目标,例如七年级学段,“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7]。单元目标同学年目标同属于中位目标,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内容标准是:“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衰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8]由于单元内容标准仍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传递目标,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方面缺少具体的标准指向。因此,我们还应参照属于下位目标的课题目标。例如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其中的学习要点为唐前期的经济繁荣;社会风尚;唐诗,学习提示为了解盛唐的经济发展和开放的社会风气。课题目标更加明确了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但缺乏针对性的行为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也可以说,课程目标和学年目标的要义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没有完全呈现出来。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上位目标,以致对如何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以及实现了几成课程目标并不明了。因此,教师只有自觉地将上位目标、中位目标和下位目标加以整合,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学习的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系统理解内容标准

虽然内容标准并不能说完全详尽,但它的确是依据学科内容和课程目标来制定的,且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最低要求。换而言之,就是每个学生在学完本课后必须掌握或是达成的目标。内容标准既有对内容的规定,又有质量的标准。尽管学习要点和学习提示中的文本一般都很简练,但是包含着大量的意义,教师既要明白内容标准说了什么,又要理解内容标准为什么这么说,探析文本背后的潜在语境,精准把握其要义。例如《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题,内容标准中学习目标涉及以下知识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这些知识点分别对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涉及的主要概念包含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社会、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瑷珲条约》和半殖民地化程度,涉及的知识类型主要是陈述性知识。从学习提示来看,内容标准使用的动词是“了解”,“了解”意味着能够懂得史事的基本情况,形成印象,属于结果性学习目标中的识记层次。从表述结构来看,内容要求强调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英法再次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作为了解英法侵略者野蛮罪行的载体。

内容标准中还暗含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内容标准隐含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并能列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理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是中国近代屈辱史上的两大表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洗劫空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获益最大,这些也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一重点无论是在学科体系中还是在价值观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学中必须讲清楚的重点内容。内容标准隐含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理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全面深远的。这一内容不仅在学科内容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这种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对今后学习和认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都具有可借鉴的方法论意义。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近代史上的战争,对于客观理性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仍旧比较欠缺,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引导,因此可将该内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内容标准还内含着一定的教学方法。例如英法联军的侵华罪行就涉及列举法和讲述法,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还要用到比较归纳教学法甚至是探究教学法。

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所涉及的知识点还有很多,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进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的内容等。但是为何新课标仅罗列了三方面的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领会新课标的深层意图。笔者认为:一是所列出的三条内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史中最基础的知识,是讲述中国近代史无法回避的内容,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二是内容要求是学科内容体系中最核心的知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而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进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的内容等课标未明确要求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情酌情、灵活处理,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适当留出了生成的空间。三是内容标准为了着重突出重点,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和科普性,也是从学生的学情角度出发考虑的。

(三)参考课程实施建议

由于此次新课标的修订幅度较大,本着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原则,新课标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切实的建议和可借鉴的事例参考。一是根据其理念和目标,将其分解到教学设计的不同部分;二是避免空泛地将人的全面发展列为教育目标,而是要将希望达到的发展程度与教学资源、活动、评价联系起来。据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1.涵盖人事的资源开发

历史本身就是“人事”的发展。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开发涵盖多维度“人事”的资源,引导学生对其正确地理解,进而习得正确理解“人事”的方法和能力。据此,新课标建议从以下七个渠道开发资源:一是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二是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四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五是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六是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七是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2.丰实人文的综合视野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历史课程是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育中坚守人文的教育追求,其关键就在于能够建立起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经由历史意识实现对各学科内容的解读。例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常常运用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综合使用历史意识和文言文解读技能以分析历史事件;再如地理知识与历史学习也紧密相关,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历史地图的情况也尤为常见;甚至在历史课程中时常以音乐、美术为史料,给予学生研究历史的多学科视角。据此,新课标建议“能够将历史地图中的有关信息与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历史地图说明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能够阅读普及性、通俗性的历史读物,从中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以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视野。

3.涵养人性的活动设计

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学是对人事发展过程的研究。“历史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显示自身发展的道路。人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因。”可以说,历史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涵养人性。在过去近十年的课程改革中,教学活动常常被简单技术化、任务化处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鲜活人性。据此,新课标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示例,从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资源、活动过程、活动说明五个方面都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领学生在真实灵动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4.培育人格的评价建议

人性是人格的潜在可能性,人格则是人性的现实化。新课标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其终极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即培育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评价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激励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重视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据此,新课标从评价的设计(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个环节提出切实的建议,以人格教育为首要评价任务。

附:案例及说明

活动主题:谎言与真相——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罪行论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活动目标

优秀:能够全面、准确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能够识别和使用重要的历史地图,具有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能够观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有效获取并正确处理信息,形成合理的历史判断和解释。

良好:能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典型的侵华罪行;能够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有一定的历史时空概念;能够观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获取并处理信息,形成一定的历史判断和解释。

合格:能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典型的侵华罪行;能够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对历史发展的时序有一些了解;能够观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获取并处理部分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优秀: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做出客观、恰当地评价和论证。表述问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良好: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做出评价和论证。表述问题观点明确,条理比较清楚。

合格:在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的论证和评价中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优秀: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体会国耻,认识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树立主权意识,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良好: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体会国耻,认识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爱好和平,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合格: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体会国耻,爱好和平,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任务: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等知识,搜集、整理不同时期存留下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遗迹、文物和记载,探究其可靠程度。

活动资源:历史教科书、历史实物、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罪行的文献和报道、图片和影像材料。

活动过程:

(1)向学生讲解论证的各项要求。

(2)学生分成几个论证小组,各小组根据论证活动主题,制订论证方案。

(3)依据论证方案,搜集相关资源,对相关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

(4)在研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论证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列举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5)各小组展示和交流论证报告成果,推选代表进行讲评。

评价说明:

(1)资料搜集。优秀:资料类型和内容丰富,且典型、翔实可靠,能说明论点;良好:资料来源较广,内容较为丰富,比较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论点;努力:资料来源单一,没有典型性,不能说明论点。

(2)论证内容。优秀:论点明确,论据客观,论证过程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良好:论点较为明确,论据较充分,论证过程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努力: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够充分,未能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文字表述。优秀:体例规范、语言精确、流畅,报告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富有感染力;良好:语言基本准确,流畅,报告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语言不流畅,缺乏感情。

案例说明:在学习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基于新课标的目标制定及评价。目标清晰、科学、合理;活动任务设计科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及学习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各学科有机渗透于历史学习中,且提供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习评价坚持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课程标准是育人的重要依托,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把握新课标的新理念、新目标、新结构,完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知晓人事、丰实人文、涵养人性、培育人格,争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课程目标新课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鸦片战争史料拾零——《道光辛丑宁波赎货纳税章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