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足踝部创面的效果分析

2022-08-27 01:50周祥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6期
关键词:足踝引流术皮瓣

周祥国

足踝下部皮肤由于相对较薄且血运较为差,因此足踝受伤后极易引发软组织损伤,且使得深部组织外露,为治疗造成一定困难。临床主要以修复治疗为主,若早期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局部组织感染,且会影响患者正常行走[1]。尽早修复创面为现阶段此种疾病治疗的难题。对足踝部创面进行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时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足踝感觉,缩短康复时间,但患者创面依然会出现感染等问题。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时主要优势为加速康复,降低创面感染几率[2]。为提升患者康复效果,现选取本院足踝部创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67 例踝部创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 例)和观察组(34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7 例;年龄22~58 岁,平均年龄(41.60±7.19)岁;创面35~84 cm2,平均创面(52.06±12.67)cm2。观察组男18 例,女16 例;年龄22~59 岁,平均年龄(41.42±7.28)岁;创面34~85 cm2,平均创面(52.15±12.75)c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以跟腱和外踝尖连接中线作为皮瓣轴线,选择外踝上约7 cm 位置作为旋转点,依据软组织缺损程度、范围以及部位设计皮瓣,但需确保皮瓣面积大于创面的10%,依据创缘轴近心端至旋转点长度确定血管长度。皮瓣设计时主要为球拍形,远端则为三角形。依照术前设计取皮瓣,游离皮瓣之前需显露受区血管蒂,但受区血管出现损伤时则需通过静脉移植桥适当延长皮瓣血管,要求移植皮瓣静脉优先和浅静脉吻合。皮瓣近端切开皮肤后找出腓肠内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离断皮瓣近端神经后将小隐静脉结扎,之后依据顺序组织缝合肌膜和深筋膜。切开皮瓣蒂皮肤向远处游离,无张力缝合皮瓣。术后放置引流条,皮瓣供区可以缝合时则需直接缝合,供区过大时可进行植皮或者减张力缝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首先进行创面清理,尽可能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有骨损伤或者肌腱损伤时需先行修复。采用系膜法封闭创面进行负压封闭引流,依据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引流材料,使其和创面匹配的同时分层填充间隙,避免死腔或出现积液,之后将海绵和创缘皮肤间断性缝合固定,引流管则需从创口引出,使用薄膜粘贴密封创面和引流管。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瓶后连接负压吸引,将压力维持在-125~-300 mm Hg(1 mm Hg=0.133 kPa)进行吸引,同时注意保持负压腔自身密闭性。负压引流7 d 后方可取出敷料,当创面无感染、肉芽生长良好则可进行皮瓣移植术,否则需更换材料持续引流,直至创面干净后方可进行皮瓣修复。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治疗前及治疗后2、4 周采用kofoed 评分标准从疼痛、功能、活动度多个方面评定踝关节功能,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复效果越好。②对比两组患者皮瓣恢复效果,以创面感染、皮瓣坏死、皮瓣臃肿发生率进行评定。③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准备时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周,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皮瓣恢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创面感染、皮瓣坏死、创面臃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皮瓣恢复效果对比[n(%)]

2.3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准备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足踝受伤为日常常见损伤,主要原因为足踝软组织表浅、肌肉覆盖少。当患者足踝出现创伤后主要表现为抗感染能力降低,足踝位置皮肤弹性变差等问题[3,4]。为帮助患者足踝部创面康复选取有效治疗方式,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术与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治疗足踝部创面的效果。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临床常见踝关节和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术,相比于其他治疗方式主要优势为创伤小,且可维持患者下肢充足血运[5];该血管皮瓣也有厚薄适中、耐磨以及可切取面积大等优势;解剖较为恒定且供血相对可靠,皮瓣切取过程较为简单;供区肌肉血运相对较为充足,同时植皮成活率也较高[6]。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时也存在患者皮肤麻木感,易被感染等问题[7]。本文研究中,观察组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对足踝部创面进行治疗,此治疗方法为常见软组织创面治疗方式,主要优势为:经负压封闭引流时可将创面微小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彻底吸出,进而有效控制炎性介质产生,降低创面感染几率[8]。采用负压引流术可最大程度降低创面渗出问题,也可促进组织水肿消退,改善创伤微循环[9]。同时也可提升创面微循环系统血流速度,有效提升微血管扩张力度,改善创面血液供应,便于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10]。结果显示,治疗后2、4 周,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患者接受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负压引流术治疗时可灵活调节皮瓣旋转点,并可逆行修复踝周软组织损伤,患者创面修复时皮肤感觉也得到有效恢复,因此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11]。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创面感染、皮瓣坏死、创面臃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情况与患者接受联合治疗时创面始终处于无菌环境有关,因此患者并无创面感染;皮瓣坏死率低则与供区血运充足、植皮成活率高有关;皮瓣臃肿率低则与皮瓣大小适中有关[12]。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准备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患者无需每天换药,且感染控制效果更好,因此患者临床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对足踝部创面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能提升患者皮瓣恢复效果,改善创面感染情况,提升踝关节功能,临床可积极应用。

猜你喜欢
足踝引流术皮瓣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