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爱华 刘海燕
子宫脱垂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是指子宫沿阴道下降,部分子宫脱出阴道口,常合并阴道前壁与后壁膨出,该疾病易发生于多产、体力劳动、营养不良的女性[1]。腹部下坠、腰酸、肿物自阴道脱出等症状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妊娠、分娩、衰老、腹腔内压力增加是该疾病的基本原因,同时多次阴道分娩、盆腔手术史、吸烟等因素与该疾病有密切联系[2]。该疾病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该疾病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以往临床对该疾病患者采用常规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但该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需寻找新型手术方法。本研究为分析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效果,选取子宫脱垂患者开展探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 年1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接收的50 例子宫脱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25 例。研究组患者病程最短1 年、最长10 年,平均病程(5.26±2.31)年;年龄最小53 岁、最大82 岁,平均年龄(64.27±6.23)岁;子宫脱垂程度:Ⅱ度子宫脱垂16 例、Ⅲ度子宫脱垂9 例。对照组患者病程最短1 年、最长9 年,平均病程(5.18±2.26)年;年龄最小54 岁、最大81 岁,平均年龄(64.41±6.09)岁;子宫脱垂程度:Ⅱ度子宫脱垂14例、Ⅲ度子宫脱垂1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本研究患者经超声检查均确诊为子宫脱垂[3];②符合手术指征;③患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盆腔炎患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查体,超检查及宫颈检查,并对患者子宫活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观察患者是否有附件包块,在术前采用清洁消毒剂对患者阴道进行消毒,在患者宫颈阴道黏膜做一环形切口,将患者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开启,对血管做相关处理,之后逆行切除子宫,将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与圆韧带进行钳切,将筋膜与韧带进行缝合。
研究组:采用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对患者阴道进行常规消毒,将患者阴道口充分暴露,用水注入阴道黏膜下、膀胱两侧、阴道后壁、直肠处进行分离,在膀胱宫颈附着0.5 cm 处,刀片顿性+锐性将膀胱宫颈间隙、直肠窝宫颈间隙进行分离,切断、缝扎主、骶韧带,钳夹、切断、缝扎子宫血管,将宫体牵出,切断、缝扎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将子宫切除,间断关闭前后腹膜,并将各韧带残端相互结扎以重建盆底支柱。于尿道口下方1 cm处做切口,下达尿道沟下0.5 cm 处,分离膀胱与阴道前壁达两侧膀胱韧带,荷包缝合膀胱黏膜组织,并间断横行缝合加强,剪除多余阴道壁,2/0 可吸收线缝合阴道前壁。剪开阴道壁黏膜与会阴皮肤边缘,分离阴道后壁与直肠达阴道直肠间隙,修剪多余阴道壁,间断缝合阴道后壁黏膜,之后将会阴部皮下组织及皮肤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1.3.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尿道膨出、尿频、腹痛。
1.3.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组织解剖位置恢复正常,为治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阴道膨出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未发生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子宫脱垂是女性常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盆腔筋膜、韧带、肌肉松弛、薄弱,从而无法为子宫提供足够支持,导致子宫脱出阴道口外[4]。该疾病在任何年龄女性中均可发生,常见于多次分娩绝经后女性,分娩损伤、腹压增加、先天发育异常、衰老、营养不良等因素是该疾病主要发病原因[5,6]。根据子宫脱垂程度可将其分为Ⅰ、Ⅱ、Ⅲ度,Ⅰ度是指宫颈外口水平低于坐骨棘水平,宫颈仍位于阴道内;Ⅱ度是指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Ⅲ度是指宫颈与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外,该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Ⅱ、Ⅲ度患者采用手术治疗[7-9]。
以往临床对该疾病患者采用常规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虽然该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无法满足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需求。随着临床对该疾病不断探究,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被应用到该疾病治疗中,该手术部位位于盆腔底部,不会对肠管产生影响,患者术后疼痛度较小,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排气[10]。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的开展,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切除病灶对周边组织器官造成刺激性影响,因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由此促进患者术后机体状态恢复,在子宫脱垂治疗中具有良好实施效果[11,12]。该手术方式将阴道壁黏膜层、各韧带黏膜、断端进行缝合,可降低术后残端血肿现象出现,可增加盆底与筋膜阻滞支撑力,从容降低疾病复发风险。由于该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性较小,因此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13,14]。
综上所述,子宫脱垂患者采用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阴道壁生理结构,促进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降低其并发症发生风险,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