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2022-08-26 01:22伊天爽
光明中医 2022年16期
关键词:腹针面神经面瘫

张 倩 伊天爽

面瘫属于西医的“面神经炎”,是指发生在茎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1]。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浅,口角下垂,脸颊肿胀,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牙齿侧舌前2/3,失味,听觉过敏,多泪等。起病多突然,初秋为多,常有感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疼痛或发热。常规的西医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压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医理论中,《诸病源候论》所谓:“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认为患者平时身体虚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一旦侵袭面部经筋,面部气血则会运行失衡,筋脉即会失去濡养。《类证治裁》曰:“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医门法律》中亦曰:“口眼斜,面部之气不顺也”。综上分析所述,面瘫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筋肉纵缓不收,发为面瘫。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面瘫的效果越来越显著[2]。腹针联合牵正散能够达到祛风止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功效[3];本次研究随机选择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观察腹针配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沈阳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治疗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4.28±3.82)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3.85±1.34) d。观察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42~82岁,平均(58.52±4.27)岁;病程1~7 d,平均(4.38±1.12) d。2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规范教材《神经病学》[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范教材《针灸学》[5]。起病突然,初秋为多,常有感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一侧面部板滞僵硬,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无法闭合,口角拉向健侧。面部一侧不能闭上眼睛,不能鼓腮,不能露齿等。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者;②病程在7 d之内者;③生命体征平稳,配合治疗者;④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②病程在 7 d 以上;③继发于腮腺炎、脑血管病变等原因的周围性面瘫;④不能自理,不能配合治疗;⑤严重的脏器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⑥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高龄、精神病障碍、病情危重。

1.5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常规的基础治疗措施:皮质类固醇激素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配地塞米松注射液2 ml,静点,每日1次,共3 d,第4天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配地塞米松注射液1 ml,日1次静点,共4 d以减轻面神经水肿;营养神经类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配复方三维B注射液2支日1次静点,共15 d;(血糖异常者,改为注射用水2 ml配复方三维B注射液1支,肌注每日1次,共15 d)甲钴胺片、5 mg,日3次口服,共1个月;维生素B1片1片口服,每日3次,共1个月;抗病毒类予阿昔洛韦4片日3次口服,共7 d;常规针刺治疗选取穴位:攒竹、阳白、鱼腰、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太阳、下关、翳风、迎香、神庭、风池、太冲、合谷等穴。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留针30 min。治疗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结合牵正散加减。腹针取穴:中脘、气海、关元、下脘、滑肉门、双侧阴都、双侧上风湿点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禁止提插捻转;中药汤剂药物组成:白附子8 g,僵蚕8 g,全蝎8 g,地龙8 g,防风8 g,桂枝8 g,川芎10 g,甘草 6 g,陈皮6 g。水煎服,每剂取汁300 ml,每次 150 ml,早饭前晚饭后口服。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部表情肌及动作恢复正常功能。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大部分面部表情肌肉及部分动作恢复较好。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面部表情肌肉及部分动作明显但不到位。无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面部表情肌及动作无改善。

1.6.2 H-B面神经功能评分参照House-Brackmann分级法:I级 正常,各区面肌运动正常,分值为8分;II级 轻度功能异常,仔细检查时有轻度的面肌无力,可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评分为7分;III级 中度功能异常,明显的面肌无力,但无面部变形,联带运动明显或半面痉挛。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评分为5~6分;Ⅳ级 中重度功能异常,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无,闭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评分为3~4分;Ⅴ级 重度功能出现异常,仅有几乎不能及时察觉的面部运动。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运动:额部无,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分值为1~2分;Ⅵ 完全麻痹,面肌无运动,分值为0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86.21%;经过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H-B面神经功能评分2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面瘫是西医范畴的面神经炎,主要病理特征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异常。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病机研究,历代医家亦多有涉及。如《诸病源候论》曰:“其经筋偏急不调……口僻也”。《医学入门》亦曰:“风邪初入反缓,正气仅急,牵引口眼僻”。而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卷十·肝胆部》则认为“左右面颊寒热不同,相互牵引所致”。现代中医认为“手、足阳经均上行于头面部,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血脉空虚,卫外不固,外感风寒,乘虚入中在面部经络,导致经络堵塞,筋脉失养而面瘫”。有学者研究认为面瘫多是因为先天禀赋存在不足,或后天影响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脉络失于濡养,加之生活起居不慎,风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6]。腹针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神阙系统为核心的针灸方法,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以调节脏腑、经络,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治疗方法。何丽娟[7]认为腹针可调理脾胃、生化气血而“补虚”。在本研究中,气海、关元引气归元,中脘、下脘调理脾胃,四穴相合后,以后天养先天,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阴都穴疏经通络,祛邪温经,调整整个经络系统。牵正散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善散头面之风。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全蝎善于通络,僵蚕尤善化痰,合用既能帮助君药祛风化痰,又能通络止痉。地龙与川芎配伍,能上行头目,活血通络,行气祛风。防风、桂枝具有祛风解表、温通经脉的功效。陈皮具有“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之功效。这些药物共奏温经络、通血脉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全蝎具有镇痛、抗癌、促纤溶的作用,僵蚕具有抗凝、抗血栓的作用,川芎则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风则有抗病毒及兴奋面神经的作用[7]。本研究结果表明,腹针联合牵正散汤剂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尽快恢复患者的面部神经系统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更深入更全面的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腹针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