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栋姣,张彩丽,吴芷荭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临床治疗慢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通过导管技术,有效的疏通闭塞、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促进心脏血流灌注。虽然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仍存在引发疾病的高危因素,若术后未强化护理,可能出现相应并发症。而在长期病痛折磨下,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手术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术后生活质量[1]。因此,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采取科学、全面的术后护理措施,对减少术后风险事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循证理论指导下临床护理路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月1日~2020年4月30日158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符合《2012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相关诊断标准[2];首次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且手术成功;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分,抑郁自评量表(SDS)≥53分;生命体征平稳,口温(37.0±0.6)℃;心律60~100次/min;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120 mm Hg;无严重药物过敏史及麻醉药物过敏史;简易心智量表(MMSE)≥24分,能够正常交流沟通;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后实施。排除标准:有心脏手术史;应用降压药物或镇静药物稳定病情;合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外伤,肢体功能、语言功能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CS)<7分,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对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较低,研究中途退出。利用倾向性评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9例。对照组男36例、女43例,年龄(58.37±2.64)岁;心功能分级:Ⅰ级27例,Ⅱ级42例,Ⅲ级10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3例,糖尿病56例。研究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58.91±2.84)岁;心功能分级:Ⅰ级31例,Ⅱ级40例,Ⅲ级8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8例,糖尿病51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入院第1天为患者介绍科室、病室环境,讲解疾病知识。术前1 d嘱患者做好术前准备,讲解手术方法、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第1天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监测生命体征,针对症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及康复训练。做好出院指导,出院前发放复查卡片,嘱患者定期复查,遵医嘱执行术后康复护理,若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1.2.2 研究组 实施循证理论指导下临床护理路径。①组建干预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制订干预计划,规范干预流程,完善干预制度;由科室经验丰富、工作5年以上的2名主管护师作为副组长,负责配合组长工作,负责成员的培训、考核,对干预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由科室工作年限2年以上护理人员作为组员,负责落实干预计划,反馈护理问题并落实改进措施。②综合循证支持:通过文献检索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理相关资料,查找近3年相关文献,收集其中应用价值较高、内容新颖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术后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不良心理、并发症、康复进程、生活质量等。针对上述指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表,内容详见表1。
表1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循证理论临床护理路径表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周心功能指标及负性情绪评分。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6 min 步行试验(6 MWT)。负性情绪评估采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焦虑量表(GAD-7)评估。PHQ-9共9个条目,利用Likert 3级评分法,总分0~27分。评分标准:0~4分为正常,5~9分为轻度,10~14分为中度,20~27分为重度,量表Cronbach′s α为0.968。GAD-7共7个条目,采用Likert 3级评分法,总分0~21分。评分标准:0~4分为正常,5~9分为轻度,10~13分为中度,14~18分为中度;19~21分为重度[6]。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WHOQOL-BREF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环境及综合5个维度,共26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26~13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血、尿潴留、心包填塞、切口感染等。
2.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周心功能指标及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周心功能指标及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周WHOQOL-BREF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周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随着高龄人群增加、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老年慢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病情加重还会危及患者生命[7]。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为治疗慢性心脏病首选的治疗手段,通过微创手术改善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虽然可以有效、快速控制病情发展,但在围术期康复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负性情绪、术后疼痛、饮食及康复等均对并发症和预后有影响。因此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事件是提高疾病预后效果的关键。
循证理论主要指在实施护理措施过程中,根据可信、价值较高的相关科学研究结果,结合患者实际状态和基本需要,提出相关护理问题,并在查找实证后实施相应护理措施。临床护理路径主要以护理主要程序为导向,根据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制订标准图表,根据患者疾病不同阶段需要实施相应护理模式。循证理论指导下临床护理路径充分发挥两种护理措施优点,具有有效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1周心功能指标优于干预前(P<0.05,P<0.01),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研究组干预后1周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与相关研究[8-10]结果一致。表明循证理论指导下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基本需要实施针对性循证临床护理,保证治疗顺利实施,有效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提高疾病治疗和护理效果的同时促进心脏功能快速康复;实施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等相关指导,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知,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同时缓解心理压力;术前应用三线放松训练对患者躯体肌肉全方面放松,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1周WHOQOL-BREF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研究组干预后1周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段俊滔等[12]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通过术后疼痛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等措施减少并发症,通过饮食指导保证机体营养供应,通过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机能快速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应用循证理论指导下临床护理路径,强化患者对病情、治疗知识的认知,疏导不良情绪的同时提高了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度,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