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婷,李龙娣,高 倩
(于都县人民医院 江西于都342300)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与静压原理将液体、药物等通过静脉输入人体,其作为临床应用广泛的治疗手段之一,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护理操作,合理应用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1]。静脉输液穿刺比较表浅,往往因为医用输液贴固定不良易出现卷边、针头摆动、针头滑出等情况,存在血管破裂、静脉炎等安全隐患,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3]。因此需要妥善固定针头,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药液外渗、胶贴固定不良等情况,以免引发严重后果。相关文献报道,交叉固定法、弹力绑带固定法、“三保险”固定法、平行固定法等在静脉输液中应用较多,且各有优劣,但最佳固定方法暂未定论[4-5],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固定针头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医用输液贴最佳固定方法,比较医用输液贴“V”形固定法与平行固定法的固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院60例接受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静脉输液适应证[6];②临床资料完整,且无精神、认知、语言等功能障碍;③无其他重要脏器疾病;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传染病;②伴恶性肿瘤;③合并其他血液病;④配合度差且无法接受全程输液治疗;⑤严重过敏。根据输液贴粘贴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3~76(44.52±9.63)岁,体质量指数(BMI)20~25(22.46±1.87);输液类型:抗生素18例,营养液1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45.08±9.30)岁;BMI 21~26(23.17±2.12);输液类型:抗生素16例,营养液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穿刺前两组患者均进行输液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输液前患者排空大小便,以免中途牵扯针头;②医护人员调节输液速度,禁止自行调节输液速度;③输液时不要随意乱动,避免举瓶走动;④若穿刺皮肤出现疼痛、红肿、液体外渗等情况,及时呼叫护士处理,对轻度发热反应患者可减慢输液速度,严重者立即停止输液;针对高热反应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⑤告知患者所用药物名称、药物作用、不良反应、需要输入液体总袋数等;⑥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关怀,取得患者信任。穿刺前护士核对药物有效期、瓶身有无裂纹、瓶签有无缺损等,确认在安全使用条件内,选择血流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的血管进行穿刺。若患者静脉较细可先用温热毛巾局部热敷,充盈血管,然后用碘伏进行消毒,采用穿刺针(型号规格:紫色0.55 mm×19 mm×100套)实行静脉穿刺。对照组穿刺成功后采用平行固定法,将胶贴平行置于引流管吻合处,保证胶布包绕引流管即可。观察组穿刺成功后采用“V”形固定法:首先准备三条医用输液贴,长度分别为5、10、15 cm,将15 cm的胶贴在针柄“V”形交叉固定于硬管处,然后将5 cm的胶贴在此处缠绕留置针两圈后固定,最后用10 cm胶贴固定延长管。两组固定结束后均采用碘伏消毒穿刺口周围,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及针头脱出情况,拔针时采用“两点连线法”按压3~5 min以达到止血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成功率。以回血后输液通畅、局部无肿胀、完整输完所有袋数为输液成功[7]。②比较两组针头固定所需时间、拔针时间、二次固定次数。③比较两组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根据美国注射护理协会分级标准[8]:0级-穿刺部位无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无硬结;1级-穿刺部位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无硬结;2级-穿刺部位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但无硬结;3级-穿刺部位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及硬结。其中达到1级标准及以上均划入静脉炎。④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胶布脱落、针头脱出、局部疼痛肿胀。
2.1 两组静脉输液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静脉输液成功29例(96.67%);对照组静脉输液成功24例(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
2.2 两组针头固定所需时间、拔针时间、二次固定次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针头固定所需时间、拔针时间、二次固定次数比较
2.3 两组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护理操作,输液过程可能发生刺破血管壁、固定不当、针头脱出等不良事件,大大降低了输液成功率[9]。本研究针对输液固定不当的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医用输液贴最佳固定方法。医用输液贴平行固定法虽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但易发生卷边、针柄松动现象,导致固定效果不佳,加上拔针时需要撕取输液贴,会增加疼痛度,延长拔针时间[10-11]。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器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力的方向集中在针尾部,会导致针头脱出,医用输液贴“V”形固定法与患者皮肤接触面较少,通过1条输液贴固定针柄硬管处,利用力学原理减轻了输液器重力作用,不仅能有效固定针柄,避免针头脱出,还能节省药液使用,提高输液质量。另外1张输液贴缠绕2圈固定留置针,起到了加强固定的作用,尤其是患儿,能有效防止针头脱出;用10 cm的胶贴固定延长管,可有效降低针头的牵引力[12-13]。周巧丽等[14]研究表明,医用输液贴“V”形固定法应用于静脉输液,能有效固定针柄,且不会因为黏性牵拉针头,此外不会造成针眼处疼痛、肿胀,患者接受度更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拔针时能一次性取下所有输液贴,简单省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静脉炎发生风险,具有操作简单、粘贴牢固、安全可靠等优势[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输液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针头固定所需时间、拔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二次固定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平行固定法,医用输液贴“V”形固定法固定效果更好,能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减轻疼痛,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避免胶布脱落、针头脱出等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其具体安全性与时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