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方案对宫颈癌全麻手术患者术后复苏期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2-08-26 08:29黎万琳张玉玲陈淑琴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6期
关键词:结构化体温宫颈癌

黎万琳,张玉玲,陈淑琴

(东莞市人民医院 广东东莞523200)

宫颈癌是临床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且有年轻化趋势,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1-2]。随着宫颈癌宣传普及和人们防癌意识不断加强,宫颈癌早期发现率、诊断率、治疗率不断提升,临床治疗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机体体温代表身体内阳气的充盈程度和功能状态,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术中保持体温稳定有利于生理功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防止因低体温引起的应激反应、不良事件对手术和后期恢复造成影响[3]。结构化护理建立标准程序化工作流程及管理标准,利于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能有效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促进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方案对宫颈癌全麻手术患者术后复苏期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31日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宫颈癌相关诊断标准[4];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具备基本沟通、理解能力;④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认知障碍;②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妊娠期、哺乳期;④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感染性疾病;⑤其他类型恶性肿瘤;⑥无法耐受手术;⑦拒绝参加此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组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年龄(52.86±1.85)岁;术前生命体征:心率(65.96±4.68)次/min,呼吸(14.50±1.35)次/min,收缩压(106.29±7.88)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67.42±3.22)mm Hg,血氧饱和度(99.39±0.20)%;宫颈癌类型:鳞癌26例,腺癌17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及中专21例,大专及以上13例。对照组年龄(52.15±1.57)岁;术前生命体征:心率(66.05±4.81)次/min,呼吸(14.55±1.32)次/min,收缩压(105.83±8.24)mm Hg,舒张压(68.11±3.43)mm Hg,血氧饱和度(99.43±0.18)%;宫颈癌类型:鳞癌23例,腺癌20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暖干预,保持手术室恒温。研究组给予结构化干预方案,对宫颈癌手术患者进行低体温风险评估,评估内容根据专家总结共识开展[5-6]。结构化低体温干预分为评估、制订计划、实施干预、监测、麻醉复苏体温复温管理,具体如下。①根据临床专家总结共识评估宫颈癌患者发生手术低体温的风险,为制订计划提供依据,干预阶段为术前、术中、术后。②实施干预:术前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25 ℃,湿度控制在50%~60%,提前将术中所需冲洗液、消毒液、器械、纱布等置于恒温水箱中进行温热,注射类液体需控制温度在37 ℃,对患者暴露的非手术部位使用毛毯、棉被进行遮盖;术中可使用充气升温毯维持患者体温,当体温低于36 ℃时应及时选择加温措施,术中应加强巡视;手术结束前30 min将患者术后转运床提前使用充气保温毯进行预热,并将其温度控制在38 ℃,手术结束利用转运床转移患者,头颈、四肢采用保暖垫进行包裹,还可选择血液循环泵加压带或脚套对下肢进行保暖以促进患者静脉回流,麻醉苏醒期间每隔15 min测量1次体温,若患者体温低于36 ℃应立即复温,体温恢复正常后可转入病房。

1.3 观察指标 ①肛温: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肛温。②术后复苏期指标:比较两组寒战、躁动发生情况及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③术后恢复时间:比较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肛温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肛温比较

2.2 两组术后复苏期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复苏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3 讨论

术中低体温是麻醉以及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7],宫颈癌全麻患者出现低体温的原因可能如下:①手术时间长,且在麻醉药物影响下血管扩张导致机体散热加快[8];②当患者皮肤暴露时也会使热量散失,表现为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时清醒患者可感受到寒冷,暴露皮肤未给予保暖措施;③手术室室温低于21 ℃时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过大,对流散热加快致使低体温;④术中输液、输血、纱布填塞、盐水冲洗组织等都可造成患者体温下降[9];⑤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低、生理储备功能低、血液循环慢导致低体温。体温调节以自主性、行为性两种方式进行,其中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进行,机体在内外环境温度刺激下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使机体产热、散热,并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而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在人类行为活动干预下,通过改变机体在不同环境中行为、姿势对体温进行调节。当机体核心温度下降至36 ℃以下时可引起凝血功能紊乱,低体温可影响凝血酶相关活性从而降低血小板数量、功能,并诱发血小板释放肝素样因子发挥抗凝作用对凝血功能产生抑制造成出血并延长手术时间[10];其次低体温可造成机体基础代谢改变及药物代谢延迟,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使得药物代谢、排泄时间延长并延长麻醉时间进一步影响患者苏醒恢复[11-12];低体温还可影响循环系统,体温下降对心肌收缩力产生抑制使心排血量下降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此外低体温还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增加切口感染率。因此,给予患者有效低体温干预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前肛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术中、术后肛温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结构化低体温干预下宫颈癌全麻手术患者可有效维持其体温。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手术室采取预保温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结构化低体温干预积极意义,通过应用充气式加温毯、调节手术室温度至24 ℃提前进行预热,其中充气式加温毯对患者加温时为无创加温不会对患者体表造成损伤,加温毯与患者体表大部接触热空气在局部形成热空气带防止热量散失保持其体温。术中持续应用充气式加温毯、给予患者棉被、毛毯、中单等物理保暖,使患者体温维持在36.5 ℃以上,同时对手术中使用的液体进行加热,避免低体温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复苏期寒战、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提示结构化低体温干预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复苏期寒战、躁动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分析原因认为在结构化低体温干预下患者低体温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一系列干预措施下术中体温相对稳定,从而有效减少术后寒战、躁动发生并促进早期拔管、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应激反应是机体对应激源做出个体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正常应激反应对机体调节免疫力具有促进作用,而应激反应过度时会兴奋交感神经,使机体能量代谢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器官功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提示结构化低体温干预下宫颈癌全麻手术患者可有效缩短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为进一步促进低体温护理有效实施,还应加强手术室管理、提升护理人员低体温干预认知,护士长应定期对手术室护理现状进行评估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以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对低体温护理认识在实施护理中为主要决定因素,护理人员认识度、掌握度越高护理实施效果越好;同时还应关注护士自我效能感,因自我效能感包括自信心、工作信念对护士工作可造成影响,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强度大,护士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自我效能感提升有利于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促进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对宫颈癌全麻手术患者实施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有利于维持患者体温,降低术后寒战、躁动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促进患者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结构化体温宫颈癌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腹腔镜下改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