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魏修良, 刘 迪,王从安
(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山东济南250033;2.山东中医药大学;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产后腹直肌分离是指孕妇妊娠期腹腔内压力增加引起的腹直肌间距逐渐增大,腹白线组织的延伸和腹壁突起,部分弹力纤维断裂导致腹直肌向两侧分离,在产后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1-2]。高频超声被认为是评估腹直肌分离的金标准,其在肌肉观察方面分辨力较高,且经济、便捷[3-4]。经高频超声检测,根据分离位置不同分为脐水平型、脐下型、脐上型和均匀型4种类型,一般分离距离>2 cm可认为是腹直肌分离[5]。腹直肌分离症根据分离程度不同分为3种,分离2~3 cm轻、中度的患者以康复治疗为主;双侧腹直肌分离宽度>3 cm并伴有腹壁外观改变及腹腔内脏器官膨出引起腹胀等不适的重度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6]。目前常规护理模式无法满足产妇日益增长的快速康复需求,寻求更直接有效的方法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已成为产后康复护理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研究探讨筋膜松动手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轻中度腹直肌分离产妇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足月分娩后病理性腹直肌分离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产后42 d~1年;无基础性疾病,妇科查体正常;盆底改良牛津肌力分级≥Ⅲ级;无盆腔器官脱垂。排除标准: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脐疝;腹部手术史;重症高血压;恶性肿瘤;怀疑或诊断患有严重脊柱病变;有运动禁忌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年龄24~36(29.0±1.4)岁,体重(58.0±0.5)kg;对照组年龄26~37(28.0±1.5)岁,体重(59.0±0.6)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入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腹部核心肌力增强训练配合中频脉冲电刺激。腹部核心力量训练30 min/次,中频脉冲电刺激20 min/次,每周3次,12次为1个疗程。护理治疗前后行高频超声检测腹直肌内缘间距。
1.2.2 实验组 患者经高频超声检测两侧腹直肌分离间距。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筋膜松动手法与肌内效贴胶布贴扎,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腹直肌筋膜松解: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自然放松置于体侧,双下肢屈曲,行腹式呼吸。治疗师站于患者一侧,将双手并置于患者腹部,手掌紧紧贴于腹壁,配合腹式呼吸牵拉放松腹壁筋膜。当患者呼气时将腹壁筋膜向内松动,缩小分离距离;患者吸气时治疗师手放松不发力,呼吸频率为5∶4,以此规律进行60次。②腹横肌筋膜松解:患者取侧卧位双膝微曲,治疗师站于患者背侧,双手重叠置于患者腹横肌表面,左右滑动松解筋膜,每侧依次进行10次。③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的筋膜松解:操作体位同前,治疗师双手置于腹壁表面,沿肌纤维方向往复滑动松解筋膜,每侧依次进行10次。④腰方肌松解:患者取侧卧位,治疗师一手固定骨盆,一手用拇指行腰方肌筋膜的松动,缓解腰部肌群筋膜疼痛及其过紧对腹部肌群的牵拉。⑤使用肌内效贴胶布进行功能性筋膜贴扎:选用5条I型贴布,沿腹直肌、左右腹斜肌、腹横肌肌肉起止点方向,应用肌内效贴10%~20%牵拉力进行贴扎,促进本体感觉恢复并将筋膜维持长时间的伸展或拉回正常位置,每次贴扎4 h。筋膜松动术联合肌内效贴的治疗频率为3次/周,12次为1个疗程。4周后由超声科同一医生使用同种检测方式再次测量腹直肌间距。
1.3 评价标准 ①双侧腹直肌间距:治疗前后采用高频超声测量两组双侧腹直肌间距。②临床护理康复效果:腹直肌间距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腹直肌间距变小为有效;腹直肌基本间距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治疗前后双侧腹直肌间距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双侧腹直肌间距比较
2.2 两组临床护理康复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护理康复效果比较(例)
研究发现筋膜松动手法可有效降低肌肉张力,改善肌筋膜过度牵拉与粘连,最终达到塑形延长的目的[7]。筋膜松动术治疗腹直肌分离时,作用于皮肤表层与肌肉深层之间,通过对胶原分子和胶原交联的微小粒子的拉伸,进行筋膜粘连的松解。治疗中改变了筋膜及胶原纤维方向,增强了镶嵌在腹直肌筋膜间的神经传导,募集的肌纤维数量增多,产生更大的收缩力,促进肌肉组织的自动修复。由此可见,筋膜松动手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有重要意义。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运动损伤等领域已经普遍应用[8],利用肌贴的黏弹性质与力学方向将筋膜层拉开,使腹部周围皮肤与筋膜间产生空隙,减少软组织与筋膜的摩擦,减轻筋膜系统受到压迫或与周边肌肉、结缔组织产生粘连后引起的疼痛。肌内效贴的弹力作用增加了筋膜系通透性和淋巴循环,提高本体感觉,有效促进腹直肌肌力恢复,调整肌肉间的不平衡,激活腹直肌功能。使用肌内效贴不仅巩固筋膜松动术后的临床效果,还能有效改善腹直肌分离状态,帮助产妇加速腹部形态复原,提升产后护理及日常生活质量。
临床上,腹直肌分离主要分为病理性分离与生理性分离。生理性分离的产妇可缓慢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不会影响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病理性腹直肌分离表现为两侧腹直肌白线间的距离≥2 cm,并伴随腰痛等其他不适症状,需要进行干预[9]。目前在产后康复护理中,腹直肌分离的治疗形式多种多样。①单方式治疗:樊琪等[10]将腹直肌分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康复按摩的中医疗法,治疗后腹直肌脐上、脐下分离距离均低于对照组(P<0.05); 张静等[11]采用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不同部位的肌肉选择不同强度和频率的电流进行电刺激,目的是使肌肉被动响应,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临床效果满意;Flexi-bar运动训练利用振动训练治疗腹直肌分离,对增强腹部核心肌群力量及提高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12]。②联合治疗:华永萍等[13]利用运动贴扎结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研究显示,联合治疗后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肌内效贴扎组和单纯电刺激组;徐菊芳等[14]选择盆底康复训练、仿生物电刺激及中医腹部穴位进行联合互补疗法,疗效尚可;邹文花等[15]选择肌肉锻炼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在临床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③其他方式:生产完毕后护理人员会建议产妇利用纱布或束腹带裹紧腹部,代替腹横肌、腹内外斜肌的力量,此方法只能暂时拉拢腹直肌,长期护理效果有限。产妇在哺乳期营养过剩,运动量下降,影响腹直肌恢复,分离的程度越严重,康复速度越慢。有研究证明,产后早期自主训练促进腹直肌的恢复总有效率可达100%[16]。
本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创新性应用筋膜松动手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腹直肌分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筋膜松解后,局部组织新陈代谢会更加通畅和旺盛,血液循环加快,促进腹部肌肉力量快速恢复,居家或工作时利用肌内效贴还可持续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恢复效果,具有推广价值[17]。腹直肌长期分离状态导致的腰背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产后需尽早对病理性腹直肌分离进行治疗。本研究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利用筋膜松动手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腹直肌分离,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缩短了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时间,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了有效支撑,为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护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方向,创建了一个高效便捷的治疗方案。利用高频超声评价治疗效果,为临床康复治疗与护理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