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背景下跨境再生塑料的风险监测演进方向

2022-08-25 08:04潘生林杨贵斌封亚辉侯建军戴东情朱海欧蒋一昕
中国塑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足迹塑料跨境

潘生林,杨贵斌,袁 敏,封亚辉*,侯建军,张 彰,戴东情,朱海欧,蒋一昕

(南京海关工业产品检测中心,南京 210001)

0 前言

当前,全球协同确立的绿色低碳发展和治理体系已经对碳中和的宏观目标提出了明确方向,我国在2020年也已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从联合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到国家双碳目标,再到行业协同减排直至满足国际履约要求,绿色发展模式下的碳减排是重要措施。对塑料产业而言,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生产、进口、消费大国,从产业规模和消费需求分析,我国塑料消费占全球总量15%。众所周知,石油、天然气等塑料制造主要来源的石化产业链是传统的高耗能行业。而对我国而言,能源结构总体格局是富煤、贫油、少气,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2020年能耗折合标准煤将近50亿吨,碳排放将近100亿吨。如果以石油路线制备的高分子材料为例,每生产1吨塑料,需消耗2~5吨原油,排放二氧化碳4~8吨,虽然塑料在宏观上对固碳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塑料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寿命特别是再生塑料如果得到合理使用,可以有效达到降碳效果。因此,塑料全生命周期的合理控制利用对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绿色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低碳经济和绿色贸易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1‐2]。

再生塑料科学利用是国家政策鼓励倡导的绿色产业,可以有利于减缓我国原生料的总量内增现状,也有利于减缓我国的内生高能耗局面,进一步减少塑料过度消费和能源消耗,同时,高品质、高值化、同级专用化的跨境再生塑料还可弥补中国资源短缺的资源(经济)属性。以消费后塑料(PCR)加工促进减排效果为例,每加工利用1吨废塑料,可生产再生塑料800 kg,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吨[3‐4]。绿色低碳的主题作为全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焦点,再生塑料应用发展前景广阔。英国已宣布自2022年4月起将对每年制造或进口到英国数量超过10吨、再生塑料使用比例不足30%的塑料包装征收每吨200英镑的塑料包装税;此外,欧盟绿色新政及其碳关税政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塑料产业发展走势[5‐6]。

但是,跨境再生塑料由于来源情况复杂,环境风险、质量安全、综合应用价值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环境政策不断趋严,跨境再生塑料监管要求也不断收紧。风险监测要求总体趋于严格,而且在绿色低碳的发展背景下,跨境再生塑料也需要不断关注风险监测新的潜在方向,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服务于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本文概要介绍了近年来进口和国内再生塑料利用状况,综述了在绿色低碳背景下跨境再生塑料风险监测的演进方向,分析了跨境再生塑料异常风险的环境冲击和使用风险,总结我国的管理状况并提出了后续监管建议。

1 进口和国内再生塑料利用概况

2020年全球塑料产量约4亿吨,并产生3亿吨塑料废弃物。其中,只有约35%进行了回收,约12%进行了焚烧或裂解,剩下的超一半则在自然中积累,包括46%进行陆地堆积或填埋以及7%流入海洋。因此,塑料回收利用受到全球各国关注。为弥补国内再生塑料的需求,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外市场的再生塑料颗粒以一般商品贸易的方式进口至中国的进口量逐渐增大。2020年全球受疫情影响,国外再生塑料加工企业开工率下降,中国进口再生塑料颗粒供应量约200万吨,较2019年减少约150万吨,降幅43%。

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再生塑料回收量为1 600万吨,较2019年(1 890万吨)下降290万吨,同比下降15%。受新冠疫情影响及原料价格持续下跌,2020年我国再生塑料回收利用产值790亿元,产值较2019年(1 000亿元)下降21%。图1显示了2020年我国不同品种再生塑料的产量比例情况。其中,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产量占据首位,达到再生塑料总产量的32%,此外排在前五位的还有再生聚乙烯(PE)(21%),再生聚丙烯(PP)(19%),再生聚氯乙烯(PVC)(8%),再生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6%)。

图1 2020年中国再生塑料主要品种产量占比Fig.1 Ratio of main varieties of recycled plastics in China in 2020

从应用情况看,目前再生塑料在纺织、汽车、包装、消费类电子、农业、建筑建材等方面均得到广泛应用,图2显示了2020年我国再生通用塑料下游应用占比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再生通用塑料在薄膜、注塑领域应用最广,占比分别达到36%和28%。中空、管材领域的应用占比达到12%,而再生工程塑料在纺织、汽车、包装、消费类电子等方面应用占比也不断提高,例如再生聚碳酸酯在家电、汽车、板材、改性(包括合金)行业较为常见;再生PA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医疗器械及纺织行业等用量较大[7‐8]。

图2 2020年再生通用塑料下游应用情况Fig.2 Downstream application of recycled general purpose plastics in 2020

2 跨境再生塑料风险监测演进

2.1 基于快速鉴别筛查的基础风险

在实践工作中,围绕鉴别要求、检测技术、政策变化等开展工作的研究者们,工作中凸显了来源合规、环境安全限量等关注焦点,结合进口废塑料现场检验实践,研究了较多进口废塑料现场检验的方法和过程,发现了不少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也建立了一些专用检测技术。总体而言,无论是对于政府或是企业,从发展角度看,伴随着风险演进和社会进步,再生塑料利用的控制水平将会不断优化[9‐12]。从相关管理的基础要求分析,可能需要关注的基础风险首先可以从表1所示情况予以考虑。

表1 基础风险及其特征筛查Tab.1 Basic risks and screening of its characteristics

2.2 国内再生塑料行业的高值化导向

目前再生塑料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机遇期,政策方向更注重资源循环及环境污染源头管控,环保要求与标准化生产成为国内再生塑料加工企业的重要参考。再生塑料的扩大利用和科学利用是趋势所在,再生塑料行业的发展在引来新发展的同时,也对再生塑料利用提出了更多挑战要求。

一方面,再生塑料产品本身的标准化对再生塑料自身的高值化要求提出了明确引导。2021年12月1日,涵盖再生塑料通则、再生PE、再生PP的国内首批再生塑料产品标准发布(GB/T 40006系列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塑料再生领域的产品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再生塑料标准体系由12个部分构成,除通则外,还包括了 PE、PP、聚烯烃混合物材料、ABS、PS、PC、PA、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V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国内标准化的发展对国内再生塑料行业高值化导向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这也对再生塑料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13‐14]。从风险监测角度,标准化带来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以再生塑料通则GB/T 40006.1—2021为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主要关注风险,特别是对气味、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情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具体如表2所示,其中,DEHP、BBP、DBP、DIBP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甲苯基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表2 再生塑料国标通则关注风险Tab.2 Risks concerned in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 on recycled plastics

就通则而言,相较于基础风险要素,多项要素均从标准角度进行了统一明确,行业发展得到了更有方向的引导,如气味等级进一步得到了量化,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也得到了明确。同时,在具体不同种类的再生塑料系列标准中,还增加列出了物理性能等指标要求,这是从再生塑料加工的规范性、和应用性等综合考虑的角度提出的,也可以作为新形势下再生塑料风险监测的潜在方向。

另一方面,从再生塑料的后端应用角度,管理要求的有序化也对再生塑料的利用提出规范化挑战。在风险监测中,前端的分类、粒料本身的绿色评价、后端应用的绿色技术效果等,也逐渐在标准化的角度提出了更多的引导,为再生塑料风险监测提供了更多角度。以原油路径生产塑料再经回收利用为例,示意过程如图3所示,特别是在回收利用环节,国内在回收利用环节逐步的规范化、高值化、管理标准化,倒逼着源头再生塑料的监测要求同步提升。

图3 再生塑料回收利用路径Fig.3 Recycling route of recycled plastics

Zoé等通过系统梳理分析了循环经济转型中将塑料保持在其最高价值状态对减少环境污染影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机械回收方式下改进其回收利用的策略[15]。在高端PCR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方面,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开展了专题服役安全评价工作,针对汽车用再生塑料的来源及加工工艺以及再生塑料服役安全性开展了专业研究。从再生塑料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更高水平的设计,基于资源、能源、经济等综合效应的能效评估监测,基于再生塑料高值化利用效果及终端产品实用性场景的塑料寿命评估监测均具有重要的监测价值[16‐17]。

2.3 双碳战略下风险监测的新方向

2.3.1 碳足迹评估监测的内外需求

近年在国际和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参与产品低碳认证。在双碳战略下,对于再生塑料而言,既迎来发展的机遇,也面临很多新挑战。就双碳战略需求下的综合分析和风险监测来看,面对当前国内外低碳政策背景,特别是对于欧盟已经先行开展部分产品的强制性碳足迹评估披露等形势,再生塑料在以往的标准化风险要素基础上,从源头到终端,探索把碳足迹评估作为再生塑料风险监测的新方向具有重要价值。

针对跨境再生塑料的应用端开展碳足迹评估监测,是当前及未来围绕再生塑料高值化利用和双碳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早在2008年,由英国政府资助的半官方碳信托基金推出了世界上首个碳标签,即在某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制造、包装运输、分销、产品使用一直到产品废弃后处理的全过程)中所释放的所有温室气体量。碳足迹评估应用对于改善控制环境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根据2021年4月美国《自然》周刊论文报道,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间,全球冰川每年融化2 670亿吨,相当于海平面上升量的21%。而早在1997年第3次COP会议上,联合国即通过了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生效),这是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里程碑。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正式提出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均全力推进碳管控战略,此类研究也得到不断拓展[18]。

以碳足迹评估监测针对的的过程特点来看,这是基于生命周期产品低碳消耗评价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跨境再生塑料而言,可以设计从国际运输、海关查验、国内运输、再生料改性加工、新料再生料混配生产加工直至终端产品的全过程评估模型,并进行监测应用,这对应对可能的国际贸易新秩序均有积极作用。以欧盟对在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管控要求为例,碳关税政策和电池新法案就是很好的预示案例。2020年12月10日,欧盟公布新版电池法规,分阶段强制实施电池进入欧盟市场时在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评估要求。而在2022年全国两会提案中,就涉及了多个与产品碳足迹相关的主题,其中特别是宁德时代曾毓群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研究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的提案》。此外,欧盟碳关税(碳边境调节机制)也于2022年3月在欧盟议会获得通过,预计从2023年先期开始对部分重点控排行业及其制品征收碳税,那同时对于其他的非控排行业及其产品也面临压力,应参照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计算生命周期碳足迹,这些均预示着高通量的产品碳足迹将在国际贸易中面临巨大挑战[19‐21]。

2.3.2 碳足迹评估研究现状

碳足迹评估工作中,通常根据实际需要依据国际标准,并需要结合专业软件和专业数据库,建立过程模型,实施清单分析,按照所需原则进行评估。当然,实景数据始终是优于数据库分析的,应该在可能情况作为首选。对于评估专业软件,常见的主要包括OpenL‐CA、Simapro、GaBi、WebLCA(eFootprint)等。对于关联数据库,常见的主要包括Ecoinvent、ELCD、CLCD等。其中,中国CLCD数据库是由国内四川大学和亿科环境共同开发的中国本地化的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数据来自行业统计与文献,代表了中国市场平均状况,这一数据库是欧盟发起的LCDN数据库网络最早的成员之一,一直采样欧盟数据库技术规范,在eFoot‐print中同时兼容 CLCD、欧盟 ELCD、ecoinvent数据库,也是企业温室气体核算常用标准WRI GHG Proto‐col(scope 3)唯一推荐的中国数据库[22]。目前国际通行的主要软件和数据库列举如表3所示。

表3 主要评估软件和数据库Tab.3 Major assessment softwares and databases

分析文献可以发现,伴随着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碳足迹应用愈加广泛和深入。黎恒等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碳足迹研究现状与演变,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应用遍及140多个学科,其中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发文占比高达54.76%。其中,美国对碳足迹文献贡献度居首,且加利福利亚大学国际合作水平显著,中国、印度在近十余年来增长显著,荷兰的高引用次数(h指数)占总出版物比重最大[23]。田涛等研究梳理了碳足迹学术研究到商业应用的不同阶段情况,分析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产品碳足迹评估标准,主要包括英国PAS 2050‐2008标准、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日本TS Q 0010‐2009 标准和ISO 14067‐2018标准情况,展望了未来石化行业碳足迹评价方向并提出开发基于单元过程的碳足迹评估方法[24]。在塑料领域,逐步也出现一些应用研究。张楚珂等人依据PAS2050‐2008和ISO14607‐2018等标准,基于LCA对3种PP生产路径碳排放进行比对分析,说明了不同资源途径的PP对碳减排的重要指导意义[25]。也有研究者针对使用跨境再生高密度聚乙烯(PE‐HD)生产塑料罐包装过程,基于LCA进行了碳足迹建模、数据采集和结算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碳足迹改进方案[26]。Carolyn和Kunal等针对采样再生塑料的处理获得应用端碳足迹减少效果,应用了辐照再生塑料作为添加剂,在改善化学和力学性能和降低碳足迹方面获得较好效果,Neo等人也针对塑料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在某些国家的应用情况开展评估研究[27‐28]。Tonini和Davide等以生物质和回收原料塑料为研究对象,从方法学角度展开探索,研究了相关回收塑料对应的碳足迹评价及其应用建议,Zheng和Suh等研究建立数据集,涵盖了10种常规塑料和5种生物塑料以及它们在各种减碳策略下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按照目前的轨迹进行预测研究[29‐30]。Istrate和Juan等利用LCA方法定量评估由回收PE‐HD与未经处理PE‐HD混合生产PE管道级树脂的潜在环境影响,并研究分析了在考虑再生料混合利用中分摊环境影响后碳足迹改进效果[31]。Imteaz和Mohammadinia等针对环境适应性、碳足迹以及铁路用再生塑料的成本节约开展研究,研究发现通过使用对应回收材料后,1 km的铁路轨道道碴材料总碳足迹减少将达到52 211 kg二氧化碳当量[32]。

但是总体来说,以再生塑料的终端产品开展的碳足迹应用评估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实际上,利用跨境再生塑料进行生产加工,无论是否采用和原生料进行复配加工,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其过程具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主要体现于跨境再生来源各异,过程涵盖如国际运输、海关查验、国内运输等系统边界阶段区别于其他过程,后期往往还需经过性能改性环节,再投入生产加工得到终端产品,跨境再生料品质的不确定性也给生产的终端产品的碳足迹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同时,终端产品也可能出现国内循环和国际贸易,面临的碳足迹评估需求也可因标准不同而出现差异,这就需要加强系统性监测评估,这也有利于健全再生塑料应用端的碳足迹数据库。

3 跨境再生塑料异常风险的环境冲击和使用风险

对于跨境再生塑料可能存在的基础风险、高值化利用风险以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应用风险,从对环境冲击和使用风险角度分析,归纳起来包括物理危害影响、化学和环境危害影响、资源利用寿命影响、碳足迹水平影响等。物理危害影响主要包括可能存在的放射性超标,化学和环境危害影响主要包括异常气味、有害元素超标等。据国内某口岸海关对2018年—2020年进口塑料颗粒进行监测发现,820批样品中共发现191批风险异常,不合格风险原因包成分不一、颜色不一、夹杂物严重、检出苯系物、铅含量超标、溴阻燃剂超标等。以代表性的铅超标为例,铅是人体不需要的微量元素,几乎对人体的所有器官都能造成损害,影响智力的发育和骨骼发育,造成消化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等。诸如PVC树脂及其制品由于存在着热降解和老化缺点,必须在PVC加工成型过程中添加热稳定剂,早期使用的热稳定剂主要为铅盐,这常会造成铅含量超标。再如溴阻燃剂,因其具有抑制火焰传播、阻止聚合物材料燃烧、热稳定性高等优良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塑料的阻燃改性领域中,但该类物质超出限量易在人体内积累,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且多溴二苯醚性质很稳定,很难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降解,而且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在人体中大量富集。美国自2003年起有超过14个州相继立法限制消费类产品中多溴二苯醚的使用。200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将四溴联苯醚和五溴联苯醚、六溴联苯醚和七溴二苯醚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资料利用寿命影响主要包括由组成及材料特性引起的材料寿命限制,碳足迹水平影响主要是再生塑料全生命周期应用的碳足迹评估高低程度,这关系到资源全生命周期过程的低碳控制效果。

4 我国的管理状况及后续监管建议

4.1 我国的管理状况

跨境再生塑料中涉及固体废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近年来我国对固体废物的管控政策不断加严情况下总体状况大有好转,但面临绿色低碳发展的更高要求还有很多努力空间。总体而言,我国的管理措施及改进方向如下:

一是新修订的法律、规章以及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加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新版《固废法》(2020版)得到实施,同时在2020年11月,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发改委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2020年第53号)[33‐34],进一步指明了跨境禁止进口类别的管理要求,固废鉴别标准GB 34330—2017以及相关检测与鉴别要求对于基础风险的监测也明确了具体要求。但是,由于行业中少数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违法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于改头换面的原料监测还需持续加强,并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发布加大监管威慑。

二是再生塑料系列标准及塑料高值化管理措施陆续出台。2021年12月1日,涵盖再生塑料通则、再生PE、再生PP的国内首批再生塑料产品标准发布(GB/T 40006系列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塑料再生领域的产品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后续其他材质的再生塑料系列标准也将陆续发布。就通则而言,相较于基础风险要素,更多要素均从标准角度进行了统一明确,行业发展得到了更有方向的引导,如气味等级、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限量等进一步得到了明确。同时,在具体不同种类的再生塑料系列标准中,还增加列出了物理性能等指标要求,这是从再生塑料加工的规范性和应用性等综合考虑的角度提出的,也是新形势下再生塑料风险监测的潜在影响因素。同时,国内再生塑料行业中,管理类标准诸如《废塑料分类及代码》(GB/T 37547—2019)、《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 37821—2019)、《废塑料回收技术规范》(GB/T 39171—2020)等国家标准也已发布,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还发布了《绿色再生塑料产销监管链要求》《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评价总则》《绿色再生塑料颗粒评价》等团体标准,此外还有《再生塑料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废料交易规范系列标准》等均已深入推进,再生塑料标准化体系及管理类措施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新标准体系发布实施时间较短,协同效应还不足,应用实践和行业遵循仍需进一步有效引导,行业实施尺度还不够一致,原料高值化应用导向需要进一步体现于监测工作。

三是以“双碳”战略统领的绿色低碳发展架构得到全面推动。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战略,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自此,国内围绕双碳战略的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得到系统性展开。基于国际生态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国家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信部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相继发布系列绿色产品设计要求和目录等。2021年11月,商务部发布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要推动国内国际绿色低碳贸易规则,积极参与绿色贸易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塑料全产业链的有效减碳大有可为,但是对于落实这些发展思路的具体措施还需要细化,当前口岸监管的前瞻性行动中还没有体现跨境再生塑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监测举措,从跨境监测角度为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还需加大力度。

4.2 后续监管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风险的联动监测。对于明令禁止的监管指标要求,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强化实施全国口岸的共享联动,加大力度强化改头换面原料的监测,以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大监管威慑。

二是加强再生塑料高值化应用的监测导向。加强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行业实施尺度的统一性和协同性,进一步扩展新标准化体系下的监测类型,提升监测效果,并在跨境再生塑料高值化应用的监测导向上,前瞻性的开展基于资源、能源、经济等综合效应的能效评估监测,开展基于再生塑料高值化利用效果及终端产品实用性场景的塑料寿命评估监测,从而为再生塑料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试点实施跨境再生塑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监测。对比研究欧盟绿色新政可以发现,欧盟作为在贸易领域中应用碳足迹管控政策起步较快的地区,目前已有部分产品纳入其实施计划中,可以预见,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产品纳入贸易领域中的碳足迹管控计划。更为重要的是,欧盟已经起步较早的在碳足迹国际标准框架下,针对不同类别产品不断更新产品碳足迹标准,这意味着将来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一类商品进入欧盟市场或者其他制定类似政策的国家或地区时,必须以对方碳足迹评估准则实施,否则贸易将受到到阻碍,或者将面临额外碳关税政策风险。从这点看,从双碳发展战略的理念出发,无论终端产品是最终参与国内循环还是国际贸易活动,我国加强跨境资源或产品的碳足迹评估监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跨境再生塑料而言,不同材质对应不同用途,通过行业产品细分,推动完善我国在产品碳足迹标准化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服务于跨境贸易的监管预警和碳足迹改进工作。

图4简要说明了跨境再生塑料利用加工过程的同时,通过碳足迹评估分析,实施监测应用的实现场景。

图4 跨境再生塑料碳足迹评估应用场景Fig.4 Application scenario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cross‐border recycled plastics

从跨境再生塑料利用的特定生命周期过程分析,该跨境生命周期系统一般至少包括国际运输、海关查验、国内运输、再生料改性加工、成型工艺等主要过程。针对全生命周期过程,从终端产品出发,利用LCA专业软件实施全部过程单元的建模,调查搜集实景数据并进行清单分析,获得影响类型指标,重点选择全球变暖潜能(GWP)值即碳足迹进行评价分析。当然,跨境再生塑料碳足迹评估监测应用于监管预警离不开大量的实景数据积累,也离不开产品碳足迹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进步,这就需要依据更为完善的监测方向在标准化体系下不断推进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服务于绿色低碳的发展需求。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进口和国内再生塑料利用状况,围绕绿色低碳背景系统分析了当前及未来周期内跨境再生塑料风险监测的演进方向,通过分析跨境再生塑料异常风险的环境冲击和使用风险,总结我国的管理状况,提出了针对性的监管建议措施。

通过对跨境再生塑料快速鉴别筛查的基础风险、国内再生塑料行业的高值化导向、双碳战略下风险监测的新方向等内容进行分析,基于绿色低碳背景的需求,研究认为跨境再生塑料的来源规范、安全限量合规是监测的关键基础,利用效率是监测的重要进展方向,同时跨境再生塑料利用终端的碳足迹评估在监测应用路径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当前跨境再生塑料管控趋严以及国际国内对于低碳绿色发展优化的宏观背景下,跨境再生塑料的风险监测演进方向更为清晰,这对再生塑料行业发展及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再生塑料的前端管理和后端应用趋向于同级化、专业化、一体化,随着监测手段的提升和资源利用技术的进步,再生塑料在各类终端产品中的应用一定会得到不断深入,由此而带来的合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特别是在符合安全同源的基础上,绿色低碳的监测评估至关重要。行业企业亟待1套绿色再生塑料的确认方法,通过实施“绿色再生”理念,从废塑料源头追踪实现绿色回收、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并需要1套科学、客观、全面、公正的监测监管链评价体系,向社会、政府、采购商、大众消费者展示再生塑料的低碳和绿色本质。欧盟绿色新政以及欧盟碳关税计划已经为此提供了方向提示,从长远看,由绿色低碳引导下再生塑料风险监测评估演进方向也必然会随着全球贸易规则的变化而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因此,明确监测评估方向并且系统有计划的围绕跨境再生塑料风险监测演进方向开展前瞻性的监测评估研究,对于提升再生塑料终端的科学利用、凸显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均具有很强的科学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足迹塑料跨境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红色足迹
塑料也高级
中国足迹
塑料的自白书
塑料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