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二冬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 1022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和心功能不全综合征。血管扩张剂与利尿剂联用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但血管扩张剂治疗通常只适用于有明显高血压和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因心脏后负荷相对过高导致的心衰症状却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根据治疗指南,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和利尿剂。然而,长期使用这些化学药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包括电解质消耗、液体消耗、低血压等。有研究证实辅酶Q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但对于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次研究采取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40~79 岁;②根据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③参考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心力衰竭的防治指南,患者心功能Ⅱ~Ⅳ级;④积极配合患者;⑤采用辛普森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40%。
排除标准: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③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认知或理解能力异常患者;④慢性感染患者;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⑥恶性肿瘤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给予辅酶Q,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
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一般性治疗包括去除心衰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和β 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在使用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用利尿剂、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仍持续有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使用洋地黄类药物。
对照组患者在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辅酶Q[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901132]口服,20 mg,3 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山西鑫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90301)口服,10 mg,3 次/d。
两组患者连续用药2月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评价。
1.4.1 生理指标6 min 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 测量患者在平地上6 min 的最远步行距离。测定患者的功能运动能力。静息心率(heart rate,HR):在患者清醒且安静的状态下每分钟心跳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反应心脏功能。
1.4.2 生化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4 个月采集患者静脉血,4℃保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
1.4.3 心功能指标 ①疗效: 临床症状消失或心功能评级改善2 个等级及以上评为显著;心功能评级改善1个等级评为有效;心功能评级无变化/下降评为无 效,总有效率=(显著+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②心功能分级:Ⅰ级为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引起明显的气促、疲乏或心悸;Ⅱ级为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可引起明显的气促、疲乏或心悸;Ⅲ级为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可无症状,轻于日常活动即引起显著的气促、疲乏、心悸;Ⅳ级为休息时也有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均会引起不适。如无需静脉给药,可在室内或床边活动者为Ⅳa 级,不能下床并需静脉给药支持者为Ⅳb 级。
1.4.4 不良反应 观察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恶心、腹胀)、头昏等的发生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WD、HR 及LVE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6MWD 长于治疗前,LVEF 高于治疗前,HR 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6MWD长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HR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指标的比较(±s)
治疗前两组患者 的SOD、CRP、TNF-α 及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OD 水平高于治疗前,CRP、TNF-α 及BNP 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CRP、TNF-α 及BNP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s)
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功能分级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的比较[n(%)]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6)。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估计全球患者超过3770 万人,其5年生存率在50%左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期,是由多种形式的心肌细胞损伤引起了心肌细胞的结构改变,导致心脏重构,最终抑制心脏的泵血功能。
辅酶Q,是人体的一种必需化合物,由线粒体内膜合成,是产生ATP 所必需的因子,辅酶Q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免受过氧化。在心血管疾病中,辅酶Q的还原形式阻止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的形成,对生物膜中的活性氧和自由基起到有效的抗氧作用。此外有理论认为,心肌衰竭可能是由线粒体能量产生减少引起的,辅酶Q是ATP 生产所必需的电子传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其重要作用。
尼可地尔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减少心肌耗氧量而产生抗心绞痛或抗缺血作用,尼可地尔也可通过抗缺氧和抗氧化作用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文献报道,尼可地尔的作用机制包括抗自由基和调节中性粒细胞并增加血流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治疗可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其治疗效果好于单独用药。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6MWD 长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HR 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4 个月的治疗时间内,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好。
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心脏受累后促炎细胞因子储备显著增加,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 可通过介导有害心脏重塑和负性肌力效应的信号而影响心脏功能。氧化应激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激活氧化还原敏感的转录因子,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中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
SOD 是一种抗氧化应激的保护酶,可减轻氧化应激,保护心肌细胞免于凋亡和纤维化。本次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血清SOD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与Waldman 等的研究结论相似。BNP 是心脏分泌的一种心脏激素,BNP 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在临床中常被作为心衰的定量标志物。CRP 在感染、细胞侵袭或组织损伤时由心血管组织产生,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血清中CRP及血浆BNP 低于对照组,提示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本次临床研究没有进行大规模病例研究,可能在研究结果上存在一定偏颇。
综上所述,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可以降低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并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且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辅酶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