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辽宁省铁岭市妇婴医院麻醉科,辽宁 铁岭 112000)
无痛分娩在欧美等国家已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发展态势也十分良好,约有40%顺产者选择这一技术[1]。很多产妇对于无痛分娩存在一定的顾虑,惟恐无痛分娩对于宝宝造成影响[2]。其实这一顾虑是多余的,无痛分娩是一项安全、高效、可靠的技术,不仅能减轻产妇的生产痛苦,同时也能确保母婴健康[3]。从无痛分娩的方式来看,目前以药物镇痛应用较为广泛,其中椎管内分娩镇痛方法又是技术最为成熟且镇痛效果最为理想的方法[4]。该方法可控性强,同时安全性突出,对产妇影响较小,使产妇能够保持清醒的意识,从而配合分娩。值得一提的是,在分娩镇痛麻醉的处理上,并不以产妇的意志为转移,医护人员所需考虑的是产程以及胎儿安全,在镇痛药物的应用上十分谨慎且严格,以确保安全为主要前提,减轻产妇疼痛[5]。总而言之,无痛分娩作为一项安全、成熟的技术,无痛分娩能够改善产妇负面心理状态,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疼痛,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分娩结局,同时也能保障母婴安全[6]。近年来,无痛分娩在临床之中得以良好发展,而如何选择适宜的麻醉、镇痛药物,对于无痛分娩而言有着积极价值[7]。在此,本研究对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究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实施无痛分娩的60例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纳入标准:麻醉评估符合此次研究标准;单胎、足月。排除标准:心脑血管疾病者;研究用药禁忌证者;高危妊娠者;精神疾病或既往精神疾病史者。对照组中,产妇年龄在23~32岁,平均年龄为(27.20±4.10)岁;体质量在60~70 kg,平均体质量为(64.40±3.20)kg;试验组中,产妇年龄在2 2~3 3 岁,平均年龄为(27.50±4.20)岁;体质量在61~74kg,平均体质量为(65.20±3.10)kg。可知两组研究对象在上述基础资料上较为均衡,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准予展开研究。
1.2 方法 待产妇宫口开至2~3 cm时,指导产妇侧卧,行硬膜外穿刺,并向置管、硬膜外腔留管3~4 cm,开放上肢静脉通路,于产程开始后注入利多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620,生产企业: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4 mL,并对产妇状况进行密切观察[3]。
对照组研究对象于宫口开至3 cm时泵注利多卡因注射液+0.25 μg/mL舒芬太尼注射液(生产企业: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172),持续泵注5 min;试验组则于宫口开至3 cm时,泵注罗哌卡因注射液(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636)+0.25 μg/mL舒芬太尼,持续泵注5 min[4]。当产妇宫口全开时,即可停止注入。在生产过程之中,对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于分娩结束后2 h拔除导管。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研究对象产后12 h、24 h疼痛评分进行对比,满分1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疼痛越加强烈;反之,则表明疼痛可以忍受,其具体评价标准如下:0~2分为无疼痛感受;3~5分为可耐受疼痛;6~8分为明显疼痛;8分以上为剧烈疼痛[8]。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产后24 h出血量;对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进行观察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则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产后出血及疼痛评分 由所得数据可知,试验组研究对象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2 h、24 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产后出血及疼痛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产后出血及疼痛评分比较(±s)
2.2 分娩结局 由所得数据可知,试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分娩结局比较[n(%)]
临床中有为数不少的产妇由于害怕分娩疼痛而选择剖宫产[9]。不过,从生理角度以及预后来看,我们并不提倡剖宫产,自然分娩无疑是最符合产妇生理的分娩途径,且产后恢复迅速,新生儿状况更为良好[10-11]。那么,如何解决分娩疼痛,使产妇更倾向于选择自然分娩,也就是无痛分娩所存在的价值[12]。
无痛分娩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往往会带给人们一定的误导,多数人将其认为分娩时没有疼痛[13]。实则不然,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无痛分娩亦可称之为分娩镇痛。即是通过各种医学方法,减轻产妇在分娩时的痛感[14]。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减轻产妇分娩时所感受的剧痛,防止产妇因过于恐惧分娩疼痛而产生的负面心理,使产妇在第一产程得以充分的休息,积攒充足的力量,促进分娩的顺利完成[15-16]。
分娩所产生的疼痛集中在第一及第二产程。以第一产程而言,其疼痛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腰部等处,其疼痛范围并不固定,多以腹部、腰背部的胀痛、子宫收缩痛较为多见,部分痛感较为强烈的产妇,髋部也会产生痛感;第二产程是由宫颈口开至胎儿分娩为止。这一阶段的疼痛较第一产程有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驱体痛,以强烈、刺激的疼痛为主,疼痛部位则主要集中在阴道、直肠以及会阴部[17-18]。因此,降低产程在上述产程内所产生的剧烈疼痛,则是应用无痛分娩的主要价值。
由上述结论可以得出,在无痛分娩之中,如何选择安全、高效、稳定的镇痛以及麻醉药物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本次研究所重点探究的问题。在本次研究之中,我们主要对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分析。舒芬太尼属阿片类镇痛药物,具有运动阻滞低、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镇痛效果优异的显著优势,同时其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在硬膜外麻醉之中应用十分广泛[19-20]。利多卡因是常用局部麻醉药物,其麻醉效果尚可,多与舒芬太尼联用。不过由于利多卡因镇痛效果较差,同时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如果大剂量使用,往往会引发产后出血、胎儿窘迫等严重问题,故而在联合用药的选择之上,应当更加谨慎。罗哌卡因是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的一种,具有优良的神经阻滞效果,对于产妇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及新生儿呼吸无明显影响,其镇痛强度以及运动阻滞较为理想。再者,罗哌卡因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故而与舒芬太尼联用无疑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结合此次研究结果来看,试验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能够显著降低产妇产后出血。试验组产妇产后6 h、12 h VAS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能够显著改善产妇分娩疼痛。试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在改善产妇分娩结局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由上述结论可知,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是无痛分娩之中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产妇分娩疼痛,减少产后出血,同时改善分娩结局。此次研究所得结果,与既往文献研究成果相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供参考借鉴。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价值应予以肯定,是无痛分娩较为可靠的麻醉方式,可在临床中予以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