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梅
(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晕针主要是患者在用针的过程中由于患者自身的体质比较虚弱,加之对针的恐惧、紧张等的一些心理反应,导致患者产生恐慌,有些患者甚至还会出现晕厥、休克等症状[1]。主要是因为人体迷走神经受到强烈刺激后导致兴奋,从而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一过性供血不足而产生的。在常规护理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怀过少,患者对采血十分恐惧,部分患者精神紧绷,因此采血的成功率并不高。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对采血的恐惧以及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患者采血的成功率以及满意度。此次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风险管控的心理护理对门诊采血晕针患者采血成功率、焦虑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门诊采血的200例晕针患者,随机将这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和试验组(n=100)。对照组女53例,男47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41.37±3.86)岁。试验组女39例,男61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5.37±3.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符合入选标准者,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书面及口头沟通,患者应当在了解后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做好患者的消毒准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做好安抚。试验组采取基于风险管控的心理护理干预。被采血者坐在采血台前,将手臂放在采血台的枕垫上,掌心朝上并显露穿刺部位。静脉采血部位为肘前静脉,因为肘前血管容易辨认,有利于静脉采血的顺利进行。然后打开注射器包装,排空注射器内的空气,保持注射器处于无菌状态。如果注射器被污染时一定要及时更换,否则可能会导致穿刺部位的感染。在采血部位上端加止血带,要求被采血者手掌呈握拳状,有利于更好地找到静脉进行采血。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按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涂。在消毒完毕后使用注射器穿刺进入静脉中心部位,缓慢推入针头,推入后缓慢向后拉动注射器,见到少量回血后松开止血带。最后拉动注射器,采血数量要根据临床需要量为准,在采血完毕后拔出注射器,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即可[2]。具体方法如下:①事先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宣教工作中,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心理恐惧,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在患者焦虑不安、挨饿、疲惫时开展治疗,在治疗全程护理人员应与患者沟通交流,或通过抚摸患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心理。②医师应保证技术娴熟,操作利落快速,降低患者的疼痛,在一些有末梢神经或敏感部位操作时,在保证不损伤神经的情况下,可选用局部麻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帮助患者取适度姿势、姿态,便于机体释放压力,尤其是易晕针或晕血者可采用平卧位。灵活运用实际操作技术性,实际操作应柔和、精确,保证一针见血,降低刺激。③开展心理指导,与患者沟通交流分散注意力。嘱家属可在患者周围帮扶,给患者以心理安慰,教会患者释放压力方法,尽可能保证心身释放压力,缓解疼痛与不适感。评估患者的基本状况,留意观察病情转变,若出现晕针或晕血时妥善处理[3]。④晕针多见于肌内注射、疼痛刺激、紧张等,多与精神因素有关,首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嘱其放松精神,低流量吸氧,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休息,口服浓糖水,减轻疼痛程度,避免患者看到穿刺部位血液;若症状仍不能缓解,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静脉输液补充能量,有恶心、呕吐者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静脉输液,密切观察生命体征[4]。⑤医护人员面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刺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对喜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5]。⑥在操作过程中尽量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治疗室要保持空气通畅、环境舒适。一旦发生晕针后建议立即停止操作,同时让患者处于平卧位并口服50%葡萄糖水或者温开水。经过适当休息后,症状都会得到迅速缓解和改善,对于症状较严重的也可以予以吸氧,或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补液等对症治疗[6]。⑦对于晕针患者进行进针操作时,要及时地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进针的恐惧心理。同时,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给予患者舒适的体位保障。一旦患者出现晕针表现,则应该及时地停止操作,为患者取平卧位休息,或者可将患者头部略放低,足略抬高。一旦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病情时,则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干预[7]。
1.3 观察指标 ①焦虑状态:患者主观焦虑状态评估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共包括2个维度,即状态焦虑(SA-Ⅰ)、特质焦虑(TA-Ⅰ),共计项目40项,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焦虑情况越轻,反之则重。②由医护人员记录患者的采血情况。③评价护理满意度,结合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以问卷的形式发放,所有问卷均收回,符合调研要求,在归类上可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分,<90分)和不满意(<7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
2.1 两组焦虑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T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TA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STAI评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患者的STAI评分对比(分,±s)
2.2 两组满意度和采血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54.00%(非常满意18例,满意36例,不满意46例),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2.00%(非常满意49例,满意43例,不满意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采血的成功率为59.00%(59/100),试验组患者采血的成功率为93.00%(9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晕针的发生和患者的心理因素、体质因素、体位因素、环境因素及针的操作者技术、服务水平等息息相关。好发于易紧张者、体质虚弱者,无特殊诱发因素[8]。第一、心理因素:发生晕针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心理因素,大多数人对到医院检查治疗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不适应,患者产生恐惧、紧张情绪后,心率减慢、心肌收缩无力,从而导致患者的大脑供血不足,直接造成患者发生血管性晕厥,患者本身就具有不良的心理情绪,再加上空腹采血以及针刺所带来的疼痛刺激,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更易使患者发生晕针[9]。第二、体质因素:大部分晕针患者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相对消瘦或劳累疲倦。由于多数检查项目均需要空腹静脉采血,若是患者自身体质较弱,空腹时患者易出现饥饿劳累疲倦感,身体处于应急状态,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而致脑组织供血不足,就容易出现晕针。第三、体位因素:采血时的体位对晕针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站立位易发生,坐位次之,卧位较少发生。门诊抽血室患者多,流动性大,难以全部执行卧位采血,患者采血的体位一般是坐位,坐位采血的时,患者的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促使晕针的发生[10]。第四、环境因素:医院门诊采血室每日来往的患者较多,人流量大,相对拥挤嘈杂,通风不畅,易造成局部缺氧,在这样拥挤嘈杂的环境下无形中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另外,采血的患者多,患者等候时间过长等,使患者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变得异常烦躁或不适,这些因素使患者发生采血晕针的概率显著升高。第五、操作技术及服务因素:护士采血技术不熟练会加重患者疼痛及恐惧心理,也会促使晕针发生。在采血过程中,护士态度冷漠,语气语调生硬,对患者不耐烦或冷言冷语,都会给患者造成不信任、紧张恐惧心理,导致晕针发生[11]。
晕针属于恐惧症,也就是说患者在看到抽血针管场景时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焦虑症状,如头晕、头痛、眩晕甚至晕厥,还有全身发抖、出汗的情况[12]。此类患者可能有过这种不愉快的经历,或过于恐惧、害怕疼痛,有的患者可能会有死亡焦虑。在治疗方面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就是在患者进行抽血检查前30 min,先服用抗焦虑药,多采用苯二氮的抗焦虑药,此类药物起效较快,如地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一般服用半片即可。也可以采用行为治疗的方式,如渐进性的放松训练,还有脱敏治疗的办法,让患者逐渐对抽血的针管失去恐惧感[13]。
医师应保证操作技术娴熟,进针操作利落快速,降低患者的疼痛,在一些有末梢神经或敏感部位,在保证不损伤神经的情况下,可选用局部麻醉,以缓解患者疼痛。帮助患者取适度姿势、姿态,便于机体释放压力,尤其是易产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可采取平卧位[12]。实际操作应柔和、精确,保证一针见血,降低刺激。在采血前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提前告知患者采血要求,保证室内空气流通[16]。晕针是可以克服的,晕针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和体位因素[17]。在采血前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通过与患者聊天等方式使其放松,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对患者进行解释,并询问有无晕血晕针史,态度要和蔼,语气要温和,让患者有亲切感。有晕血或晕针史的患者可以寻求心理医师进行系统脱敏疗法来克服这一问题。因采血工作的不顺利,导致后续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以至降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降低了后续工作的进程[18]。
综上所述,对采血晕针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采血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