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云
近年来,江苏省仪征市委组织部始终把抓好农村党建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引领乡村振兴的自觉行动,深入推进“六强六赋”为主要内容的强基赋能党建提升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2021年,仪征市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强责任之基,赋担当之能。坚持“发挥农村党建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要求,把主体责任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一是强化书记主责。以开展“书记项目”为抓手,市、镇(园区)、村三级书记分层领办党建项目148个,其中市级重点聚焦专业化队伍建设、标准化阵地建设、系统化保障建设等大事要事;镇级重点聚焦问题矛盾突出、群众普遍关切的急事难事;村级重点聚焦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形成了“富民党建三创三先”“村书记队伍专业化建设”等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创新项目,相关做法在《组工信息》《新华日报》报刊等进行推广。二是强化“一岗双责”。发挥农业农村领导小组作用,每年研究制定工作要点,跟踪指导各项目标任务,变村党组织“单兵作战”为“市委统筹、组织部门推动、相关部门协作、镇(园区)对接、村党组织承办”的联动机制。2021年,全市党建富民项目竞相发展,实现收益5720万元。三是强化考核问责。把强村富民纳入党建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将镇村党组织领办产业、项目收益、带动就业等13项核心指标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建立村书记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综合考核排名末位、因工作失职使村集体蒙受重大损失、自律不严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党纪处分等情形的村书记,督促各镇(园区)坚决予以调整,严格责任约束。
强造血之基,赋发展之能。坚持把提升村干部专业能力,推动村级增收减债作为首件要事来抓。一是发挥“联”的优势。持续推进党建引领“百企联百村”行动,因村施策、找准企业发展与各村资源的结合点,动态保持村企联建率100%,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劳务协作、后勤服务等形式,帮助村级增收1260万元,带动539人就业,推动村级创收、企业营收、农民增收三方共赢。新城镇周营村、马集镇合心村获扬州村企联建典型评选第一等次。二是加大“控”的力度。研究制定村级债务化解实施方案,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债权清收、经济发展、规范管理、资金保障、党建引领、定期调度、监督问责等村级债务化解“八大行动”,化解村级非经营性债务1.19亿元,实现全部清零。三是提升“专”的本领。健全村干部强化岗位实训、实践锻炼等制度安排。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到机关站所、项目一线进行轮岗交流,以镇(园区)为单位,每年打造1—2个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村书记工作示范点,每季度组织一次观摩交流,帮助村干部提升专业能力、开拓发展视野。马集镇岔镇村、新集镇新集村及两名带头人分别获评省基层党组织书记实训基地荣誉称号和省“百名示范”村书记。
强网格之基、赋治理之能。坚持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嵌入社会治理基本单元。一是严密治理体系。构建“村(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组织架构、成员名单、职责分工等在公示栏、出入口等进行公示。优化微网格行动党支部、党小组,红色小区物业党支部257个,推动组织设置应建尽建。二是配强治理力量。重点抓好三支队伍:村干部队伍,严格执行县招镇用,连续六年实施定制村干部,连续四年实施村干部市级公开招聘,平均岗位竞争比达1:26,村干部能力素质得到整体提升;网格员队伍,开展党员进网格“亮身份、解难题、树形象”参与社会治理专项行动,对网格内党员家庭进行全面挂牌,每名党员就近联系10—20户群众,定期开展上门走访、意见收集,以及各类志愿服务,引领群众实现网格内自治;志愿者队伍,定期发布巡逻值守、入户排查、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组织引导辖区内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干部、教师、党员等主动认领,原则上每名党员每年开展志愿活动不少于两次,联系1—2名属于弱势群体的居民。三是完善治理机制。分类构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平战结合”新模式,聚焦疫情防控战时大考,推动建立临时大党委“一统四包”工作体系,组织99名乡科级干部、近3000名机关事业单位志愿者投身一线防控,“片长工作制”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指导组肯定。聚焦城乡治理常态管控,建立党员进村(社区)服务在线调度平台,4549名机关党员带头注册登记,执行疫情防控、防汛防洪、文明城市创建等重大任务2908个,累计服务时长21076小时。
强阵地之基,赋服务之能。坚持建设与使用两手抓,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一方面,完善硬件体系。启动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组织、民政、住建、自规等13家部门组成的市联席会作用,建立选址规模、建设成本、功能布局、标识标牌、服务规范等5项标准,完成136个村新建、改造任务,实现全覆盖,并全部进驻使用。另一方面,完善服务体系。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旺家”行动,制定14项功能提升指导标准,建立“群众点单、组织接单”的服务供给模式。全年常态化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养身、电影娱乐等活动2600多场次,切实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聚人气、聚民心”。开展“书记带您回家”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展示活动,公开服务内容、公开接受监督,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通过系列服务活动,进一步推动寓管理于服务,把更多的老百姓凝聚在党群服务中心这个阵地上,既让基层干部更加精准地掌握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更潜移默化地让群众了解、理解、支持、宣传党在基层的各项工作。
强保障之基,赋激励之能。加大各类要素向基层一线倾斜,及时补短补缺,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助力村级发展,让堡垒更坚固。加大财政经费、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扶持力度,新增财政经费和党费投入2165万元支持村级发展,实现村级运转经费每年不低于38万元。近三年累计争取和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村党组织富民党建项目。二是聚焦“三类群体”,让人心更安定。针对村干部离任后待遇断崖式下跌问题,设立村书记企业年金,使离任村书记每月平均增加1000元。针对大学生村官有序转岗分流问题,“一人一策”精心谋划,346名村官全部分流,其中取得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占比77.5%。结合“七一”、春节,对430名生活困难农村党员进行党内关爱。三是用足“三项机制”,让导向更鲜明。以组织担当促干部担当、树鲜明导向。对91名现任或曾任乡镇党政正职和长期扎根基层、实绩明显的干部优先职级晋升,其中合计晋升三级、四级调研员18名。率先开设“担当作为”专题课程,遴选114名党员干部担任授课人,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
强队伍之基,赋长久之能。聚焦村干部队伍“无人可选、无人接续、无人善干、无人愿干”问题,实施“头雁”培育工程。一是干部配备向农村倾斜。聚焦选育管用全链条,出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专业化体系建设系列文件,为推动振兴提供人才保证。持续十年落实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制度,动态保持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和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村“三个全覆盖”。二是专业管理向一线聚焦。严把选任标准,规范实施届中调整“八步工作法”、集中换届“六步工作法”,严格执行村书记任职资格联审联查制度。优化选任来源,组织村级后备人才推选,调整后备人才库268人,实行滚动管理。强化岗位吸引,建立村干部“三岗十八级”薪酬管理体系,综合考量任职年限,明确每个岗位级别基本薪酬标准,释放待遇红利。三是优秀人才向产业集聚。坚持扭住省“三带”培育计划,突出周期式、跟进式管理,强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师带徒等培育方式探索实践,成功入选39人。制定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专业化准则,促进人才提升,80人获批高级职称农技人员。加大产业创新投入,深入推进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向乡土人才倾斜,60多人次纳入“510工程”培养对象。
实施乡村振兴关键要组织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带头人队伍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根本保证。
组织体系既需“有形覆盖”,更需“有效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必须在实践中找准办法和路径。当前农村的组织形式日益多样,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服务组织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村级党组织加强统一领导,使这些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另外随着农村社会阶层更加多元,有的农民仍在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已经成为产业工人、个体工商户、私人企业主等,利益关系复杂、诉求多样,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教育引导,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骨干队伍既需“头雁领飞”,更需“群雁齐飞”。农村发展要靠“头雁领飞”来带动,更要“群雁齐随”来推动。通过实施专业化管理,村书记待遇报酬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岗位吸引力得到了增强。推进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到其他村干部,将专业化管理工作扩大到全体村干部,在报酬待遇、培训提能等方面对其他村干部给予相应保障和提升。要进一步涵养村书记队伍“蓄水池”,着力把后备力量的“苗”选好、育优、扶正、墩实,实现村干部队伍有序衔接。
振兴任务既需“重点突破”,更需“整体推进”。各地农村发展程度不均衡,即便在同一地区,沿江、丘陵等不同区域在区位、交通、资源、功能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其发展路径和进度必然无法同步。因此,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上,需要注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一方面,在推进过程中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寻求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突破,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另一方面,不能以重点突破代替面上推进,不能以盆景带风景,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抓好各项任务实施推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