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结平,曾慧敏
(1.抚州市东乡区珀玕乡卫生院,江西 抚州 331800;2.抚州市东乡区杨桥殿镇中心卫生院,江西 抚州 331800)
急性胃肠炎属于一种胃肠黏膜急性炎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而导致的,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无法明确,普遍认为该病多少由于细菌、毒素感染等原因引起的,以消化不良、发热、不同程度腹痛、腹泻等为临床主要表现,可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针对该病多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如奥美拉唑、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等,虽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但不良反应较多,长期疗效欠佳[2]。而中医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使用,在治疗胃肠炎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中医上无急性胃肠炎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泄泻”范畴,病因与外感淫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有关。西医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的方案,因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而疗效欠佳,单纯中医治疗见效慢。本研究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与寒热交错、脾胃运化水谷不全,肠道传导失司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疗效更佳[3-4]。因此,研究采用左氧氟沙星结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急性胃肠炎,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胃肠炎患者102例展开分组研究,观察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22~68岁,平均(52.1±3.2)岁,病程1~3 d,平均(2.5±1.2)d;脱水程度轻度15例,中度30例,重度6例。对照组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22~67岁,平均(51.2±3.5)岁,病程1~4 d,平均(2.65±1.3)d;脱水程度轻度18例,中度26例,重度7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两组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5]制定的关于急性胃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存在呕吐、腹痛,不同程度发热、脱水等症状,腹泻大便呈水样状等,粪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呈阳性。②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证:主症为胃脘痞满或腹部疼痛,遇冷更为严重;口干不欲饮或口苦;次症为恶心呕吐、食少便溏、肠鸣音活跃;舌质淡舌苔黄,脉弦或滑。③排除肝肾功能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本次药物过敏者及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相关治疗措施。
1.2.2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给予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所生产的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20052683)0.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治疗,2次/d。
1.2.3观察组:给予左氧氟沙星结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左氧氟沙星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同对照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如下:20 g半夏、9 g党参、15 g车前子、12 g广木香、15 g白芍、15 g黄芩、10 g黄连,红枣5颗及5 g甘草,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加减,对于腹痛腹胀严重加12 g桔壳和12 g大腹皮,恶心呕吐者加9 g竹茹和9 g苏梗,存在发热症状者增加葛根9 g及柴胡9 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至350 ml,每天一剂,分早晚服用。两组均治疗7 d。
1.3观察指标:①疗效评定标准:经过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或基本消失,粪常规检查提示改善,隐血实验显示阴性,则为治疗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有所缓解,粪常规检查提示好转,隐血实验显示阳性,则为治疗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则为治疗无效。②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后腹泻、腹痛及呕吐消失时间,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③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检测方法为: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肘静脉3 ml血液,3 000 r/min高速离心,时间控制在15 min,获得血清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IL-6、CRP进行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法检测TNF-α。④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其统计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51]
2.2两组治疗前后腹痛、腹泻、呕吐等临床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腹痛、腹泻、呕吐等临床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失时间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CRP、IL-6、TNF-α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CRP、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RP、IL-6、TNF-α变化情况比较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51]
急性胃肠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患者小肠、大肠、胃部消化道内膜发生的急性炎性反应,以腹痛、恶心、呕吐等为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典型症状,也是目前全球各国家最为广泛和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均属于一重要的共同卫生问题[6-7]。该病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该病,但夏季发生率普遍更高,多是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及食用生冷食物等导致的,因各种致病菌引起,如细菌、寄生虫、病毒等,可引起患者电解质紊乱,因腹泻、呕吐等导致脱水现象发生。临床常用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解痉止痛、抗感染等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尽管可缓解患者症状,但治疗时间偏长,整体疗效欠佳,收效不甚满意[8-9]。因此寻找一种合理、有效,且能达到满意效果的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急性胃肠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泄泻”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外感寒湿或饮食不节致使患者脾胃升降功能发生障碍,湿邪中阻,久而生热,湿热交杂而致邪气内蕴,引阴阳乖隔,清浊混淆;清气当升而不升,趋下而成泄泻;浊气当降而不降,逆上而成呕吐[10-11]。因此对于该病应采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温中健脾、燥湿除满的治疗原则[10]。有学者通过对急性胃肠炎患者应用常规西药结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急性胃肠炎,大大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本次研究与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左氧氟沙星结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这是由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中半夏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且经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可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作用[6];党参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车前子性味甘寒,具有利水通淋、渗湿止泻的功效;广木香具有健胃消胀、调气解郁的功效;白芍具温阳祛湿、补气健脾胃等功效;黄芩、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的功效;红枣具有补血益气的功效;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同共同达到燥湿除满、清热解毒、益脾健胃,补气养血的功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属于一种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与氧氟沙星相比,其体外抗菌活性是其两倍,主要是通过对细菌的DNA旋转酶的活性形成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阻断细菌DNA的复制和合成,导致细菌凋亡的目的,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属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阴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治疗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在临床得到肯定。因此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可大大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疗效[12-13]。IL-6、TNF-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炎性因子,可了解机体的炎性症状,可对机体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CRP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反应蛋白,研究表明其水平的变化情况与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14]。当细菌对机体形成入侵,导致机体发生感染后,于病毒入侵者相比,其水平升高幅度较之更高,因此临床也将CRP作为判断急性炎性反应、组织损伤程度、鉴别感染源等方面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本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可有效减轻炎性因子的刺激作用,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
综上所述,左氧氟沙星结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急性胃肠炎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因子刺激作用,且用药安全性高,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