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效果及其对足踝运动学特征的影响

2022-08-20 07:11杨宇华李俊滔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8期
关键词:肉毒足踝运动学

杨宇华,李俊滔

(1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内科教研室,广东 惠州 516000;2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广东 惠州 516000)

0 前言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等诸多特点,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负担[1]。研究[2]表明,约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足内翻,使下肢功能受到影响,同时负重能力也降低。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常规采取康复治疗方式,但干预效果不佳。A型肉毒毒素属于一种A型毒性蛋白质,主要作用是有效松弛肌肉以及除皱美容,广泛用于缓解肌肉痉挛情况以及改善关节活动度等[3]。针灸是中医治法,常应用于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中,对改善肢体功能有良好效果。本研究分析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效果及其对足踝运动学特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4~66岁,平均(47.12±2.41)岁;卒中类型:脑出血20例,脑梗死10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3~66岁,平均(46.98±2.27)岁;脑出血21例,脑梗死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康复医师通过应用Bobath技术、Brunnstron技术、Rood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等物理干预措施对肌肉进行刺激,患肢刺激抑制运动行为;予以下肢康复干预,具体为摆放患肢为良好功能位并进行消肿治疗,让患者练习下肢步行,并予以作业疗法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训练等;1次/d,每周治疗5 d,持续治疗12周。观察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治疗:①A型肉毒毒素。应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出品的A型肉毒毒素冻干结晶,100 U/安瓿,置于低温箱保存,使用药物干预时,将药物与生理盐水混合,注射浓度维持在50 U/mL。A型肉毒毒素与生理盐水混合过程中,需要让其自然溶解,可轻晃加快溶解速度,维持溶液稳定性。注射时选择注射靶点为腓肠肌、比目鱼肌、胫后肌、胫骨前肌,为确保注射准确,可在超声引导下确定注射的具体位置。注射点常规消毒处理,自靶肌肉进针,回抽无血后缓慢推注药物,每块肌肉注射总量25~100 U,1次/d,注射总剂量≤600 U。②针灸。选取百会、凤池、太阳、合谷、曲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内外膝眼、太冲、阳交、丘墟穴位。针灸前消毒毫针,皮肤应用75%酒精消毒,双手进针予以针灸,进针后留针30 min,1次/d,持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应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痉挛程度,评分1~16分,评分越高表明痉挛程度越高;应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步行能力,结果从完全不能行走(0级)到任何地方可独立行走(5级)分成6级;应用下肢Fugl-Meyer量表(FMA-LE)评价下肢功能,总分34分,分值越高表明下肢功能越好。采用Vicon运动分析系统进行三维步态分析,主要对步长、步速及步态周期进行测定、记录及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SI评分、FAC分级与FMA-LE评分治疗后,观察组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AC分级与FMA-L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CSI评分、FAC分级、FMA-LE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的CSI评分、FAC分级、FMA-LE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FMA-LE评分(分)治疗前 观察组 30 11.86±2.05 2.01±0.51 14.72±2.12对照组 30 11.91±2.03 2.03±0.52 14.68±2.14 t 0.134 0.210 0.102 P 0.893 0.833 0.918治疗后 观察组 30 6.04±1.03* 3.95±0.71* 23.12±4.31*对照组 30 8.22±1.25* 3.11±0.64* 18.41±3.06*t 9.552 7.188 8.430 P<0.001 <0.001 <0.001时间 组别 n CSI评分(分)FAC分级(级)

2.2 足踝运动学特征治疗后,观察组的步长、步速均高于对照组,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足踝运动学特征比较(±s)

表2 两组的足踝运动学特征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步长(cm) 步速(cm/s) 步态周期(s)治疗前 观察组 30 22.95±4.76 27.86±4.32 4.03±1.21对照组 30 23.02±4.78 27.92±4.28 4.05±1.23 t 0.080 0.076 0.089 P 0.936 0.939 0.929治疗后 观察组 30 42.51±6.25* 45.23±6.03* 3.11±1.35*对照组 30 35.26±5.86* 38.25±5.21* 3.62±1.37*t 6.776 7.338 2.038 P<0.001 <0.001 0.046

3 讨论

脑卒中后足内翻是常见的情形,主要由于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运动神经的正常功能丧失,肌群控制以及反射出现异常,肌张力明显增加,相应的运动障碍也随之出现[4]。研究[5]表明,脑卒中后出现肌张力增高、痉挛可引起足内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常规针对脑卒中后足内翻采取康复治疗方式,而干预效果往往不佳。A型肉毒毒素属于一种可用于局部注射的药物,患者使用药物后,可较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情况,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作用于运动周围神经及肌群,抑制神经突触乙酰胆碱分泌,使肌肉松弛性麻痹并缓解痉挛。研究[6]显示,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干预价值突出。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式,可有效实现大脑皮层功能代偿及重组,促使患者恢复正常生理运动模式,对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针刺百会、凤池、太阳、足三里等穴位可起到良好效果,其中针刺百会可疏通经络及改善脑血液循环,针刺凤池可祛风止痛,针刺足三里可益气壮阳,通过针刺多处穴位可改善腿部外侧肌肉及肌张力,改善足内翻情况[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足痉挛情况、下肢运动功能及足踝运动学特征均较治疗前改善,而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效果良好,可预防肌肉痉挛,改善关节障碍,促进脑功能重建,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肢体痉挛情况,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足踝运动学特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肉毒足踝运动学
轿车前后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护理服务全过程用于足踝骨折围术期的临床价值
基于MATLAB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
发生足踝扭伤怎么处理
“崴脚”
速度轮滑直道双蹬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有关肉毒毒素的疑问
肉毒杆菌有多毒?
“必修1”专题复习与训练
贴墙训练护足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