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廉夫 黄 雷
近日,深圳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了大胆突破,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将“生前预嘱”写入了地方性法规,将临终尊严交还给个人。除了临终一刻的尊严,在生前或多或少的一段时间内,尊重病人的意愿,让其通过安宁疗护,平静地走完最后时光,更是现代社会、法律和伦理赋予人类的新概念。
所谓安宁疗护是在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的前提下,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关怀、控制痛苦及不适症状的过程,也称为“安宁缓和疗护”“姑息关怀”或“临终关怀”等。然而出于对死亡文化的忌讳,令推行困难重重。
20世纪60年代起,英、美、日等国家相继开展安宁疗护服务,逐渐波及全球。至2015年,全球136个国家/地区建立起安宁疗护机构,20个国家/地区将安宁疗护纳入了医保体系。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设有安宁疗护科的医院达510个,全国安宁疗护试点扩大到91个市(区)。然而,在经济学人智库调查了80个国家/地区后发表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显示,英国死亡质量居全球第1,美国第9,日本第14,中国大陆第71;在能获得姑息治疗的死亡人口比例一项中,英、美、日分别为46.6%、52.0%、11.0%,中国仅为0.3%,且大多为肿瘤患者。
鉴于我国快速老龄化的趋势,从2015年至今,国家几乎每年都就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规划和实践指南,不断推动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今年3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安宁疗护服务,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城市。1988年,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2012年,率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安宁疗护病房。2021年年底,全市共262家医疗机构涉及安宁疗护工作,其中244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已列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项目目录。但上海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533.4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6.1%,其中纯老家庭157.79万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有82.5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5.6%,其中孤寡老人35.39万,独居老人30.52万。而且,这些数据还在以3%~6%的速度逐年上升。日趋加深的老龄化程度及老年慢病特征,使安宁疗护成为迫切需求。
然而在“优逝”理念、专业服务机构、职业安宁疗护队伍、政策和财政支持上的缺乏,极大地约束着安宁疗护的发展。
针对老年人安宁疗护,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上海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赋能。一是加强“生命教育”与安宁疗护的科普宣传、社会引导,提高安宁疗护的社会认知度。二是整合相关资源,规范管理体系,利用三甲医院门诊、社区医院、养老院、街道、社区以及第三方机构建立统一的操作流程及实践标准,有机构筑完善的安宁疗护机制。三是加强专业队伍的培训,建立由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医学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人才组成的安宁疗护团队。四是资金政策的支持。据了解,除按医保项目可支出的费用外,社工服务、心理疏导等属于免费服务,因此更需要的是引入社会资本。一方面由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相关部门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增加社区安宁疗护的资金投入,将安宁疗护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畴;另一方面以接受慈善募捐和捐赠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安宁疗护。
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老人及家庭为中心、社区为范围、综合医院为指导、安宁疗护专科机构为依托、社会广泛参与的“六位一体”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后,将最终实现“全人、全程、全家”照护的健康理念,让每一位老人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