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润明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党史资料、革命文物和社会发展的实物档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携手重庆市档案馆联合推出“档案有故事”专题。让我们以那些珍贵档案为线索,聆听专家及历史见证人讲述重庆大地上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回望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本期推出第一辑《众志成城——大轰炸下的重庆》。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长时期、大规模的野蛮轰炸。根据档案的不完全统计,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这5年半的时间里,日军出动飞机5732架,对以重庆行政区域为核心,包括巴县(现巴南区)、江北、北碚等环重庆周边各县(局)在内的地区共实施轰炸130次,投爆炸弹15968枚、燃烧弹2210枚,共炸死重庆市民10808人,炸伤11837人,损毁房屋14408栋又46596间。面对日机的野蛮轰炸,重庆人民并未屈服,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反轰炸斗争的英勇不屈之歌。
抗战时期,日机轰炸重庆市区各地情形
重庆市临时参议会,是抗战时期唯一存在的市临时参议会,也是代表重庆人民意愿、反映重庆人民意志的民意机关。抗战时期,面对日机的疯狂轰炸,重庆市临时参议会多次发表宣言和通电,表明重庆人民永远不屈服于暴力轰炸的决心和信心。早在1939年10月,重庆市临时参议会举行第一次大会时,议长康心如在其开幕致辞中,严厉谴责了日机的轰炸暴行,同时表达了重庆人民永不屈服于暴力的决心。
康心如讲道:“本年五三、五四以来,敌机迭次轰炸的惨痛历史,各位同人曾亲历其境,谅必有深刻之印象,并且今后若干时间以内,敌人仍将以重庆为轰炸的目标。但是,敌人这种暴行,决不能动摇我们进取的信念,反之,我们只有以加倍奋勉的精神,在血火中去图重庆市的复兴。”
1940年“八一九、八二〇”大轰炸后,作为重庆民意代表的重庆市临时参议会,即于8月27日发表通电,痛斥日机轰炸重庆之暴行,表明拥护抗战到底的国策和继续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的决心,通电称:“日本军阀,恃其暴力,驱策大批空军,袭击我后方城市,两月以来,敌机空袭重庆者,达19次之多。我无辜市民,惨遭牺牲;文化机关,凡学校、报馆、教堂,备受蹂躏;外国使领馆,如英、苏、德、法大使馆、领事馆,外国通讯社,如塔斯社、海通社、哈瓦斯社,及其他外侨之生命财产,均被敌机有计划地加以摧毁。敌人所以如此疯狂肆虐、倒行逆施者,其目的在摧毁吾人之抗战意志,及威胁第三国外交官吏及其侨民不敢留居中国,而藉以实现敌人独霸东亚之迷梦……吾人当正告日本军阀,此种企图,绝对不能达到。重庆市民对于敌机之残酷暴行,无不切齿,在此种残暴轰炸之下,惟有引起吾人千百年不能消解之历史仇恨。吾70万重庆市民,已早准备以最悲壮、最沉痛之精神,接受敌机之轰炸,深信敌阀迟早必须偿还其所负之血债。事实上,敌人已届日暮途穷,彼不能以强大之兵力在疆场上决一胜负,而采此残暴无耻之轰炸伎俩,除自行暴露其弱点,增强吾人最后胜利之信念外,决不能动摇吾人抗战之决心。吾人自当各守岗位,屹然不动,尽心竭力,以支持政府持久抗战之国策,直至最后获胜而后已。”
康心如以重庆市临时参议会议长的身份,代表重庆市民,接受新闻媒体记者的专访,痛斥日本帝国主义野蛮无耻、与人类文明相悖谬的轰炸暴行,表明重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与此同时,重庆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谈话,强调指出:“重庆市民断不能因敌机之威胁而失去一物,此物实为敌人所欲剥夺者,换言之,即重庆市民决不因空袭而动摇其坚韧不拔之抗战意志是也……敌人或欲妄图毁灭重庆,然吾人则深信重庆断乎不致沦为废墟,倘即成废墟,吾人亦必决心在此瓦砾之基础上,重建未来之光荣。”
为传递空袭警报,于视野开阔高地设置的警报台
重庆是一座内陆城市,其城市建设和市政设施虽然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先进的华东、华北地区相比,仍显落后。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的机关、工厂、学校与人员迁到重庆,原本就落后的市政设施更显脆弱,遭到日机的猛烈轰炸后,损失惨重。为了保护这异常珍贵的市政设施,维持市政的正常运转,重庆的水电工人,每每于大轰炸后,不顾环境的困难与险恶及个人生命财产的安危,奋不顾身地迅速奔赴事发现场,紧急抢修水电线路,为其它空袭救护创造条件。
1940年,是日机轰炸重庆最为残酷、惨烈的一年。在大轰炸中,重庆的公用设施特别是水利和电力设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和大损失。但重庆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们,为保证战时首都的正常运转,每每于大轰炸后、警报尚未解除之前,即奔赴灾区,抢修被炸的线路和设施。
重庆市政府获悉此事后,对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工人们的牺牲精神和大局意识倍加赞许,并于当年6月25日随令签发了两张各为500元法币的支票,分别给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令两家公司“收兑后自行奖励给得力员工”并造册备查。6月28日,市政府又以电力公司出力工人太多(当时电力公司工人有350人,自来水公司工人为120人),之前发的500元奖金过少,不足以分配为由,增发了500元给电力公司。
电力公司工人在获知政府的奖励后,认为在敌机空袭之下,电力公司职工“从事抢修,系应尽之责”,准备把奖金全部退回。但市政府认为,退回奖金,与政府颁布的有关奖励空袭救护出力人员的政策不符,也不利于日后的空袭救护工作,坚持给奖。在此情况下,电力公司的工人们认为,接受政府的奖励,要更好地服务于救护工作。于是,电力公司决定将市政府奖励的1000元、抗敌慰劳会奖励的173元及毛巾173张,交职工共同讨论其使用办法。最后经过大家讨论,决定除“以国币683元购置毛巾360张”发给每个职工,以表达领受“政府嘉勉而更应自励之意”外,余款490元全部捐作“儿童保育院经费”,并于7月19日以全体职工的名义呈文市政府,表达此意。同时将余款490元上交市政府,“敬祈代为转交”。市政府收到呈文和款项后,于7月30日将余款代转儿童保育院,同时对电力公司的大义之举,“堪加嘉许”。
在整个抗战时期,在物价逐日高涨的特殊时代,每一分钱对于这些靠力气吃饭的工人,都是十分珍贵的。但是他们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本着“先有国后有家”的朴素理念,认为国家既然已经给自己付了一份工钱,为国家尽力,就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多的奖赏,要么拒绝接受,要么将其购买劳保用品以便更好地服务工作,要么将多余的钱捐给更为需要的儿童保育院,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这种牺牲奉献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和弘扬的吗?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的普通市民在日机轰炸之初,虽然因为日本飞机巨大的杀伤力和给市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也有过紧张、惊吓乃至恐惧情绪。但随着日机轰炸的持续,重庆人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更于战争中学会了应对战争,他们将先前的紧张、恐惧与惊吓,逐渐转化为觉悟与坚毅。
当时的报刊对此进行记载、描绘的有很多。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于鸣在《敌机狂炸后的难民》一文中写道:“轰炸把他们锻炼得坚强、刚毅。在六个难民收容所里,我没有看见一个人淌眼泪!相反的,我曾看见一位30余岁的家庭妇女,她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气愤地说:‘我真不该是女人,要是男子汉,一定报仇去!’没有进收容所,自己迁散的,在市区外的江边和通××(当时为了保密,防止汉奸指引日机进行轰炸,对重要地址,均用“××”代替)的马路上,搭起许多草棚,一家老小暂以为安,有的在土地上掘制炉灶,架锅烧饭;一向雇用娘姨的,现在也自己下手了,草棚内的被盖,整理得相当整齐,屈膝而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1940年的“八一九、八二〇”轰炸,是抗战时期日机轰炸重庆最为惨烈的两天,市区几乎全被炸毁,房屋被毁数万间,市民无家可归者多达10余万人。在如此惨烈的轰炸下,重庆人民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当时的《新华日报》对此写道,重庆虽然遭到惨烈轰炸,“但市面秩序极安定,被灾居民,亦均镇定逾恒,各携所有,自动向四郊疏散,毫无悲惨的气象……魔火给我们播下了愤怒和复仇的种子,没有看见人哭泣,只看见人咬牙切齿。一个亲眼看着火烧自己的房子的父亲,张大了血红的眼睛,嘱咐他的孩子:‘去教娘勿哭,哭没有用,明天总有办法!’”重庆另一家报纸也记叙称:“灾区虽然这样大,但看不见一个人表情仓惶,听不见一句哭声,秩序井然。锻炼出来的重庆人,真是无比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