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晗
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重庆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抓手。在大踏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应该突出“一个引领”,做好“两项工作”,落实“三重保障”,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坚定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充分认识重庆在长江上游为生态保护作出的贡献对于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行东西双向高水平开放等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从更广阔的视野把重庆的水流河道、天然林木、多样物种等绿色资源作为自然财富、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进行妥善保护,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沿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合理设计汽摩生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节能化、循环化转型战略,科学谋划生物经济、环保材料、智慧农业等生态产业的层次化、网络化和集群化发展方案,构筑重庆生态经济新体系。深刻领会“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要义,抢抓“双碳”目标下的建设新机遇,着力推动生产领域碳减排,积极倡导生活方式低碳化,推进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一方面,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统筹城乡绿色化建设步伐。协调推动长江及其支流的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加强长江沿岸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力度,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重点抓好三峡库区、消落地带、江心绿岛等特殊地域的生态防护工作。协同推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引入大数据监测系统,实施网格化防范治理,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加强企业准入管理,保护好一片蓝天、一江碧水和一方净土。以智慧城市为载体,促进城市降耗、提效和高质量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带动农村减污、扩绿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多元化推动生态产业建设,多方式实现资源价值转化。立足重庆绿水青山资源,大力发展柑橘、中药材、生态畜牧等特色农业,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建立起高品质加工生产线,建设好高效益农旅综合体,实现生态资源高效率转化。探索自然资源收储、排污权利转让、碳汇市场交易等资源价值转化的新路径,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转资本、资本生资金,提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
制度领域采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管齐下”的供给模式,推动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立法、政府规章制定、实施细则出台,建立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的交易制度,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的制度体系,试点自然资源权属分离及入市交易规则。监管领域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明确管理主体和部门职责,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在政府考核中的比重,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风险预判与排查、事件的依法处置、后期的回访与反思,有效保障工作实施成效。技术领域强化科技治理能力,大力发展生态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环保新技术的本地研发与市外引进力度,把低碳生产、循环减排、智能管控等手段充分运用于经济生产和监督管理工作中,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