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磊,卓秋霞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众心理健康,而作为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培养思想育人大格局的关键一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全院工作计划,构建身心一体、师生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建设机制。自2019年12月人文学院被确立为厦门大学“三全育人”心理育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以来,学院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为参照,从“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体系建设”两方面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将心理育人贯穿到各项日常学生工作中,贯穿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以院学生工作组成员为主体,两位院党委副书记为组长,院团委书记为副组长成立学院心理育人工作组,安排一名辅导员为联系人,对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确保专业支持,使学院心理育人工作能有效推进。其次,学院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一旦发现相关情况,辅导员将第一时间介入并报告学院领导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院通过综合学生的各项信息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反馈进行评估,研判危机程度,进而开展相关工作,帮助其逐步走出心理危机。对于心理危机程度较高,特别是有生命危险的学生,学院将动员各方面力量,在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家校联系作用,通知家长及时来校共同处理,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
根据《厦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学院现有的二级网络基础上,将宿舍长纳入工作网络,做到班级有心理委员,宿舍有心理联络员。《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因而添置学生心理委员并将其纳入工作网络可最大限度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优势,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以平等身份辅助同学,达到自助与互助。学院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参加线上线下心理委员培训,并要求培训后提交心得感悟,考察培训参与效果。
教职工是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全员育人的关键一环。强化学校教职工的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开展面向全校教职工的专业培训,譬如心理健康培训、专题讲座等,使其原有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得以丰富与扩充。院学工组要重视与本硕博导师进行沟通与联系,及时得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信息并予以反馈,促进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处理、解决。学院党委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力度、落实“三全育人”建设总体要求为目标,持续开展面向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进一步推动学院教职工参与心理育人工作中。
心理育人是一项持续性、全过程工作,于新生入学时便要采取行动。一方面可及时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引导他们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可使学院建立完整的追踪制度,促进心理育人全过程有效连接。因此,新生入学伊始,我们就邀请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针对本硕不同求学阶段的心理状态分设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常识。除此之外,广泛组织新生参加心理素拓活动,并根据学校通知要求,组织全体新生百分百参加学院的心理健康普查,依据反馈结果,及时介入,干预心理危机,最大限度地将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理论的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心理育人还需拓展更多渠道。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示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大任务之一,学院将眼光聚焦于学生的文体活动。首先是开展常规性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覆盖全体学生。譬如举办身心健康趣味运动会、人文吉尼斯等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锻炼身体,培养释放心理压力的良好运动习惯,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的有机融合。其次,举办专项活动。学院举办“此心安处是‘舞’乡”心理健康舞会,在舞会预告推送中加入了心理健康小知识,在舞会过程中开展心理素拓活动,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做好规划。最后,根据全国疫情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院举办“云上运动会”等线上体育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克服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特别是在2021年9月厦门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发布的《关于开展战“疫”强体魄奋进新百年活动的通知》,促进学生在疫情期间保持身心健康。
面对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无法返校的学生,学院也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首先,通知到位,一方面及时告知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预约线上咨询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求辅导员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做到疫情防控期间线上谈心不掉线。其次,在疫情平稳期,学生陆续返校,学校邀请心理咨询师给全体学生作“如何适应返校生活之心理篇”的线上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疫后综合征,提前了解返校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学院并未松懈因疫情可能带来各种负面影响的预防,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因时、因事利导。如举办心理健康线上观影赏析活动,线下与心理咨询中心联合举办主题为“疫情期间毕业生压力管理”的心理沙龙活动。2021年度,我们积极参与厦门大学心理健康节“知我·爱我”地推,举办线下心理健康电影赏析活动、组织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开展春季心理素拓等活动,打造富有特色且丰富多彩的人文心理健康活动月。
当前,高校大学生大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对无法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的焦虑,对未来规划的迷茫,甚至存在无意义感、“空心病”等。近年来学院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与就业相关认知及实践困难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将学院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心理育人的一种新途径。学院辅导员利用所学知识,开设了面向全院学生的“职业无忧”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并成为学院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和学生工作新品牌。同时,学院还邀请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和社会专业人士对学生予以指导和培训,在学院官微开设“院友谈职场”专栏,以优秀院友的亲身讲述,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为就业做好准备,缓解就业焦虑。
人力方面,学院组建心理育人专项工作组,统筹全局,牵头推进“心理育人”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学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以专项工作组为中心,动员全院师生积极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心理育人,同时支持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师培训;物力方面,学院提供场地和设备等支持,优先支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培训及素拓活动等;财力方面,除学校配套的专项经费外,还以学生活动经费的方式予以大力支持。
新生入学阶段,是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调适,完成身份转换的关键时期,更是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树立健康心理观念的有效时段。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邀请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开展新生讲座,在第一学年安排了心理素拓、心理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还结合本科新生第一学期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为主,有效提高发现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
学院每名辅导员对各自分管的有心理危机或问题的学生,做好台账和持续跟进。在春夏交接、冬春交接、毕业季和期末考试等时点,辅导员通过面对面谈话,线上交流,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反馈等多渠道,切实了解相关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院学工组和辅导员的及时介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2019、2020和2021年度,学院妥善处理数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切实将学生的心理和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全方位多渠道做好心理育人工作,除了继续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外,学院还将文体活动,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日常的心理育人工作中,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有效拓展了心理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院内试点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解决学院长期存在的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从根源上解除部分学生的心理危机。
厦门大学作为唯一的“心理育人”改革专项试点单位,人文学院在开展心理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对经验做法的总结与反思,寻找更高效、更全面的实施路径。
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关注每一位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心理健康评价的反馈结果,在重点加强对高关怀学生关注、关心和关爱的同时,加强对普通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需求,进行有效的课程指导和团体辅导,解决广泛的发展性心理教育难以深入普及等问题。
构建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辅导员经常向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收集学生学习生活近况信息,筛选特殊情况,通过联系导师和班主任、下宿舍下课堂与学生谈心谈话等常规工作,尽早发现潜在危机,同时第一时间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报告,征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通过规范流程管理完善学院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
打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以新生心理活动月、5 25心理健康月等重要宣传时间节点为契机,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发挥学生会(团总支)青年学生骨干、学院心理工作站成员、班主任和导师的作用,通过网络宣传载体,对学生进行团体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