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语言的大学校园人文景观重塑方法
——以福州大学怡山校区为例

2022-08-13 02:06樊海强王悦纯沈静雯
华中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语汇语段

樊海强 王悦纯 乔 璐 沈静雯

人文景观,是社会、艺术和历史的产物,带有其形成时期的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烙印[1]。大学校园是一类特有的人文景观,集中反映了学校产、学、研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崇尚人文,注重理性”是近代大学创办的理想,文化性则是大学的灵魂[2],大学校园人文景观的塑造具有多重价值。然而,随着大学校园建设的加快,人文景观塑造逐渐被忽略,缺少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提炼,校园景观缺乏人文景观特色,“千校一面”问题日益突出[3]。探索大学校园人文景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图式语言,是指运用图形作为景观生态空间表达的语言形式[4]。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罗曼·布什(Norman K.Booth),建立图式语言的逻辑结构[5]。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和空间组合被表征为“字”“词”“词组”,统称为“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空间组织秩序,称为修辞、句法或语法(描述上下文法则)[6]。图式语言是一套解构和重组景观系统的方法。我国学者运用图式语言研究了苏州园林、西蜀园林、广州陵园及传统村落的景观层次、组织秩序及语汇的变迁[7-10]。图式语言对于认知和重组大学校园人文景观具有指导作用。

1 人文景观资源的挖掘及图式语言表达

1.1 研究基地的概况

福州大学怡山校区始建于1958年,位于福州西郊(现为工业路),设有机械系、电机系、化工系等8个系。20世纪60年代,根据“产、学、研”一体化思想,学校创办机械厂、液压件厂、印刷厂等;1996年学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6年,学校迁至旗山新校区,怡山校区成为二级学院[11]。福州大学是“福建省工科人才的摇篮”,校园内现保留着60年代建设的(红砖)机械厂、职工宿舍、烟囱、老机器、古樟树等遗存,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图1)。这些工业遗产已成为福州市区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唯一见证。但近年来学校在改造过程中,忽视人文景观的塑造,部分老建筑被废弃,成为历史的“碎片”,成为“灰色空间”。在建筑的改造中,强调“新”风格、新材料的应用,导致新旧建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景观的更新中也缺乏对学校人文内涵的系统研究和景观化表达,如校园内采用钢质的“竹笋”造型雕塑,匪夷所思,缺少人文精神内涵。

图1 机械厂历史建筑

1.2 人文景观资源的挖掘及图式语言表达

系统地挖掘人文资源,是塑造人文景观的前提。基于实践探索,本文尝试建构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框架,从历史遗存、学科特色与人文精神三方面挖掘人文景观要素。历史遗存,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可移动物、特有的植被、水系等要素。这些要素是风貌延续的载体,是人文景观塑造的物质基础。学科特色,是指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的主要成就,是学校功能的最本质体现。人文精神,是指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人文内涵,表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这三方面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历史遗存是物质基础,学科发展是核心功能,人文精神是灵魂(图2)。

图2 人文景观资源构成体系

(1)历史语汇的提取,物质语言符号的表达

从校园历史遗存中,识别反映校园历史特征的典型语汇,作为人文景观重塑的元素。以下从建筑本体、空间组合方面挖掘人文景观的特色语汇。

①建(构)筑物语素。语素(字)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上表达一定语义的最小符号。通过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分析和比较,提炼出具有时代烙印的语素。屋顶包含典型的悬山顶(老职工宿舍)、连续拱顶(液压厂)、大跨度坡屋顶(机械厂);立面分有外廊式、连续柱式、老商店形式等,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功能建筑的立面造型;门窗分为具有鲜明风格的木门、方格窗、石门、石头窗等;材质主要有红砖、水泥清灰、水刷石等。这些语素代表校园各类功能建筑上特有的符号。本文将以上语素进行分类整理,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成简化线条图,作为设计的基础元素(表1)。

表1 建筑语素的图式语言

②建筑空间组合语汇。词(词组)是指建筑的组合关系。从词组的基本语境出发,分析校园典型空间组合图式。庭院式:以早期工会活动场所为例,借鉴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低层建筑围合布置,内部形成庭院。全围合式:如教学及实验楼沿周边布置,构成完整的围合空间。半围合式:教学及科研楼沿周边布置,一面或两面打开,引入水体或绿化景观。行列式:早期宿舍楼采用整齐的行列式布局。独栋式:行政楼呈扇形布置水边,踏步和廊深入水中,形成观景平台。这些丰富的建筑组合语汇,塑造了多样化的校园空间,对现代校园设计具有积极借鉴意义。通过“图底分析”方法,揭示建筑组合关系及尺度特征,归纳校园空间设计的规律。

(2)学科特色的发掘,学科语汇的景观化表达

挖掘典型的“学科语汇”,将其转化为景观语言来展现福州大学作为工科人才的摇篮的风采。从历史遗存和学科成就出发,梳理学校典型的学科语汇,包括老机器、结构构件(实物)、工艺流程等等。老机器设备反映了机械专业的发展历程(图3);土木结构实物是土木专业师生设计的结构作品,不仅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雕塑感(图4);景观桥为师生设计作品,采用UHPC新技术,跨径10m,是我国第一座超高性能混凝土人行桥;而工艺流程是非物质性学科语汇,不同时期的化学工艺流程,反映了化学专业的发展史。将学科语汇,转化为景观语汇,绘制成线条图、流程图、模型图等,可以反映学科演变历程及主要成就。

图3 旧机械语汇

图4 结构语汇

(3)人文精神的凝练,精神内涵的形象化表达

从学校发展历史中凝练出具有共识性的人文精神内涵,并以图式化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研究学校发展历史及文献,凝练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精神”。①“以张孤梅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张孤梅先生是福州大学的缔造者,不畏艰苦、筚路蓝缕,反映其事迹和精神的历史图像、文献、雕塑等要素成为了重要语汇(图5~6)。②“以卢嘉锡为代表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卢嘉锡院士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推动了福州大学的稳定发展,老照片、雕塑、人物志等反映了他的治学精神。③“以魏可镁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魏可镁院士勇于开拓创新,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兢兢业业培养学生,在光催化方面做出重要社会贡献。反映其精神的图式语言有其工作、授业、获奖的照片、雕塑等。三种精神代表着福州大学在“创业、治学、奉献”方面的精髓。

图5 劳动场景图像

图6 张孤梅先生雕像

2 图式语言逻辑下的人文景观重塑方法和路径

基于以上人文资源的分析,本文将探讨“语汇重塑→语段拼接→篇章串联”的景观重塑路径,从语汇的整合入手,拼接成相对完整的语段,将语段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的人文景观系统。

2.1 “语汇”的重塑,确立表达景观特色的最小语言单位

对语汇进行组合、拆分与变异,形成新的语汇集,表达不同的语义,构成典型景观单元。

(1)组合

根据语汇的特征以及景观单元的分布,将语汇进行分类重组:①表征生产场景:大跨坡屋顶+红砖墙+方格窗+烟囱;生产机械设备+生产流程;反映工业生产的场所精神。②表征教学科研场景:连续拱顶+水刷石墙+石窗+工艺流程+土木构件+化学模型;反映学科的学术成就和技术进步过程。③表征人文精神:三种精神雕塑+历史图片+名人轶事+学术成果;反映福州大学人文精神内涵。④表征生活场景:悬山坡屋顶+红砖墙+木质门窗+古樟树+自然水塘;反映20世纪60年代校职工生活场景。

(2)拆分

拆分是对原有建筑语汇的分割,如建筑空间的水平拆分和竖向拆分: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隔断,划分成若干适宜的小空间,形成横向分割;通过增加楼板,将原有大空间划分成若干个高度适宜的新空间,形成竖向拆分。拆分有利于提高建筑使用效率,满足不同新功能的需要。

(3)变异

变异是指通过抽象与简化、缩放与拉伸、叠合与穿插等手段,改变原有建筑语汇,创造新建筑语汇的方法。例如红砖墙,通过改变砌法,形成镂空、凸起、格网等图案,变化出多种形式的墙体(图7a~d)。原有的窗户,通过变化窗框形式、颜色、材质等,创造出多样的景观元素。变异是创造新景观元素的重要手法。

图7 四种砖墙砌法

2.2 “语段”的拼接,形成具有可识别性的景观单元

基于语汇的重塑,拼贴出具有“可识别性”的景观语段,打造文创片区、科创片区、文化广场、生活片区四个典型语段。

(1)语段一:文创片区

基于老厂房、烟囱、机器等元素,打造文化创意园,作为师生文化创意基地。改造句法:以大跨度空间为载体,拼贴建筑、构筑物及景观元素;保留红砖墙、坡屋顶、立面等主要语汇特征以及锅炉、烟囱、老机器作为特殊景观元素;拆分内部大空间,分割为尺度适宜的手工作坊空间;改造坡屋顶,增加钢构架,丰富屋顶形式;变化窗户檐口形式,使其更加立体丰富;以机械零件(轴承)为素材,创建主题雕塑。表达语义:真实地再现校办工厂生产的场所精神(图8)。

图8 文创片区改造效果

(2)语段二:科创片区

以老的实验楼和教学楼为元素,改造为“科创中心”,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空间。改造句法:通过广场、轴线及踏步要素设计,实现空间贯通;保留连续拱顶、坡屋顶、清灰墙面语汇;屋顶增加钢构件,丰富屋顶形式;突出古榕树、雕塑景观语汇,塑造尺度宜人的休憩场所;重点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拆分,满足学科“展示”的需要;通过实物(旧机械、设备、土木构件)、模型(化学模型、工艺流程模型)、影像、图片、文献等的方式,展示学科的发展历程。表达语义:展示学科发展历程及取得的重要成就(图9)。

图9 科创片区改造效果

(3)语段三:文化广场

改造中心公园草坪、场地、雕塑,增加人文精神内涵,成为展示“三种精神”的文化广场。改造句法:以三种精神雕塑为核心,组织广场空间。三种精神雕塑,以方形的底座为基础,中心为石制的书卷,上面镌刻着人文精神的内涵;代表人物张孤梅、卢嘉锡、魏可镁的雕像站立在书卷前面,朝向三个方向;文化广场的周边布置文化墙及辅助性雕塑,多视角展示福州大学人文精神。表达语义:展示师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图10)。

图10 文化广场改造效果

(4)语段四:生活片区

以教职工老宿舍、植被、水体景观为元素,改造为单身公寓或特色民宿,形成社区人文景观。改造句法:保留红砖楼的外立面语汇,将内部空间改造为35~50m2的居住空间。打通宿舍区与水体景观空间,建造亲水平台;提升水体景观品质,重新设计驳岸,增加广场空间和步行环道,使该片区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共享社区。表达语义:再现教职工生活场景,延续人文特色。

2.3“ 篇章”的串联,建构完整性的校园景观体系

借助于特有的景观要素将“景观语段”串联起来,构成校园景观系统。

(1)塑造文化长廊,串联文化景观语汇,连接空间单元

塑造文化长廊,形成集中展示学校历史文化、学科特色及人文精神的“廊道”。文化长廊采取多样化的表现语汇,如石刻、景观墙、雕塑、花架、亭子、廊、踏步等元素,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文化长廊上布置有表达“校训”的石刻、表达传统文化的雕塑、表达大学人文精神的石刻书卷。这些景观语汇拓展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丰富人文景观的内容,在空间上,文化长廊串联“文创片区—科创片区—文化广场—生活片区”等语段,起到组织空间的作用(图11)。

图11 林荫步道及文化长廊关系图

(2)设置林荫步道,串联自然景观语汇,构成景观系统

林荫步道的塑造,首先从理水入手,以水系为纽带,疏通各类型的水体景观,变“死水”为“活水”,构成水系网络,作为林荫步道的基础。其次,充分利用古榕树、古樟树、棕榈树等特色植物语汇,形成重要的景观节点。最后,通过步道及轴线等景观要素的设计,串联起“古榕树—古樟树—棕榈树—芒果树”等景观语汇,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林荫步道。林荫步道与文化长廊相联,构成了“环形”的景观路线,将多层次的景观要素串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图11)。

结语

图式语言为校园人文资源的挖掘及景观塑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从历史遗存、学科特色及人文精神三方面挖掘校园人文资源,探讨了“语汇(字→词→词组)→语段→篇章”的人文景观塑造过程。但大学校园人文景观内涵丰富,亟待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大学校园人文景观内涵应由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共同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人文景观本质,提高人文

景观塑造的品质。

资料来源:

图5:来自福州大学官方网站;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语汇语段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基于语段加标推导和特征核查的TCG分析及接口区分条件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水经注》都城人文景观研究——以洛阳为例
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
中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