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仙地区连体大厝的本体单元及其衍化
——以仙游县前连村为例

2022-08-13 02:06关瑞明
华中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院落民居本体

陈 力 陈 静 关瑞明

三间张与五间张是莆仙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类型,是殷实人家起厝(盖房子)的典型,在莆仙地区俗称“大厝”,为了区别其他地区的大厝,也可称“莆仙大厝”。此外,莆仙地区比大厝规模更大的大型宅第多为古代官宦与富豪所建,官员宅第多以官职直呼为“尚书第”“御史第”和“大夫第”等,富豪宅第当地俗称“百廿间”,意为“拥有120个房间的大厝”。

莆仙地区特指莆田县与仙游县,地域范围与现在的莆田市大致相同。蒋维锬在《莆仙老民居》中概述了莆仙民居的基本情况时,称大型宅院为“连体大厝”[1];厦门大学戴志坚教授在《福建民居》中也沿用了“连体大厝”这个名称[2];华侨大学徐骏对前连村聚落及其传统建筑进行了整体性研究时,也论及“连体大厝”[3]。基于此,本文从研究莆仙大厝入手,确定“连体大厝”的本体单元,梳理出本体单元的纵深扩展模式与横向扩展模式,以及由多个本体单元组合而成的连体大厝。

1 莆仙大厝民居

1.1 厝与大厝

“厝”字的读音与释义,关瑞明在“泉州官式大厝的词源及其读音释义解析”一文中做出详细的解读:厝的读音是“cuò(错)”时,是动词,与错、措同义,前者如“五复杂厝,风俗不纯”,后者如“厝薪积火”。厝的读音是“cù(醋)”时,是名词,本义是“房子”,引申义可指代“村庄”[4]。林宝卿在《闽南方言语古汉语同源词典》一书中,也把“厝”解释为“整座房子”[5]。

“大厝”即是“大房子”或“大宅邸”。在莆仙地区,单体建筑从三间张开始就可以就做“大厝”。五间张是在三间张的基础上向两侧各增加一个开间,把三开间变成五开间,莆仙地区还有七开间、九开间甚至更多开间的大宅邸,一律叫做“大厝”。

1.2 莆仙大厝民居

莆仙地区的大厝与泉州的官式大厝十分相似,但是叫法完全不同。在“大厝”中,“华侨大厝”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种,它直接表达了海外华侨在家乡建造“大房子”的建造背景和规模[6]。三间张与五间张是莆仙地区常见的民居,均可称为“大厝”:三间张在莆仙地区也叫“四目房”[7];五间张是在三间张的基础上在两侧各增加一间。五间张常见有两种布局,一种是莆仙样式,另一种叫做叫“十字厅”,与泉州的五间张官式大厝极为相似。更大规模的大厝可以直呼“七间张大厝”“九间张大厝”和“十一间张大厝”等,也可以按官职称呼“尚书第”“御史第”和“大夫第”等,此外,“百廿间”“鸳鸯厝”以及“连体大厝”也出现在民间的口述中和地方的文献中。

2 连体大厝的定义

2.1“连体大厝”的称谓

“连体大厝”一词最早源于何处,难以考证。该称谓可见于蒋维锬的《莆仙老民居》和戴志坚的《福建民居》。蒋维锬最早提出“连体大厝”一词,《莆仙老民居》一书中对“连体大厝”描述如下:“五间厢则……是莆仙式连体大厝的基础单位,换言之,所谓大厝就是由五间厢扩大和延伸而成。从横向说,它可以扩大为七间厢、九间厢,还可以再加护厝,甚至几重护厝……从纵向说,则可以重叠为双座厝、三座厝……一组连体大厝往往有很多天井”(“五间厢”即是“五间张”)[1]。简单地说,蒋维锬描述的“连体大厝”是以五间张为核心,向横纵两个方向增加护厝发展而来。戴志坚的理论源流来自于《莆仙老民居》,戴志坚认为“连体大厝是由五间厢扩大和延伸而来,五间厢从横向可以扩大为七间厢、九间厢,还可以再加护厝,甚至几重护厝。”接着又说“连体大厝”是“浅进深、横向宽”的布局特征[2]。戴志坚侧重的是横向发展而来的连体大厝。可见,有关莆仙民居的重要专著对连体大厝的定义不尽统一。此外,学术界沿用“连体大厝”一词的硕博士文献有8篇,有的把连体大厝等同于大厝,有的认为连体大厝是院落式大厝,众说纷纭,模棱两可。

实际上,以三间张、五间张为基础向横纵两个方向增加护厝而发展的布局方法,是莆仙地区甚至是闽粤地区普遍采用的模式。黄为隽等人编著的《闽粤住宅》认为闽粤的住宅“多是以一个三开间或五开间的合院为核心,在其左右对称地留出条形天井,再与两侧对称地布置条形房屋”(“条形房屋”即是“护厝”)[8]。关瑞明在《泉州传统民居官式大厝和杨阿苗故居》一文中,认为官式大厝的典型平面是主厝向横向增加护厝发展而来,其中主厝有三间张和五间张两种规模[9]。可以发现,相关学者对“连体大厝”的定义只描述了闽粤地区大厝的共性,并无突出莆仙大厝的“连体”之特性。

2.2“连体大厝”的定义

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莆仙民居的大型宅院普遍是以三间张或五间张为基础单位,向横纵两个方向发展而来。此外,莆仙大厝的布局实际还有更为灵活的排列方式,通常大厝可以由多个“四目房”或由“四目房”发展而来的“三合院”及“四合院”重复组合而来,再或者是几座宅院相连,中间以封闭的巷道隔开,如涵江江口镇园下村“九主”大厝(图1)。可以发现,这些大厝都含有多个核心单元——“四目房”,而核心单元即应是判断“连体”的依据。故笔者认为“连体大厝”是由多个核心单元组合而来。

图1 “九主”大厝

关于这种类型的大厝记载,文献也有迹可寻。黄为隽等人编著的《闽粤住宅》一书中写到:“在闽粤的大型住宅中……通常是以三三两两标准化的小三合院或四合院先配成院落小组,再以若干院落小组构成院落组群……其他院落小组分别左右,院落小组之间留出通道,外围则用成排的房间或成排的小庭院将全屋围拢。院落朝向不一定全体一致,有时两两相对或前后相对……”[8]。实际上,这种类型的大厝应是连体大厝之一。笔者在田野调研中发现连体大厝有12座,其中涵江5座,仙游7座。

3 连体大厝的本体单元

大厝的最小规模是“四目房”,相当于泉州官式大厝的主厝。它是莆仙大厝的核心和基本单元,本文称之为“本体单元”。无论大厝的规模多大,如果只有一个本体单元,可叫做单“体”大厝;连体大厝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体单元组成。

3.1 三间张与五间张

民居三开间的原型是“一明两暗”。“一明”是指明间,即位于正中的厅;“两暗”指位于明间两侧的次间。它还不足以构成“三间张”,只能叫做“三间张段”(意为只是“三间张”的一段)(图2a)。

图2 三间张与五间张的典型平面

在“一明两暗”的纵向上加大进深,将明间分割为前厅和后堂,将次间分割为前房和后间,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三间张”,俗称“四目房”。“四目房”是莆仙地区最常见且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类型之一(图2b、2c)。

五间张,是在三间张(一般以四目房作为基础)的基础上向横向两侧各加山房而来(图2d、2e)。莆仙的五间张有一种特殊的做法,即在前后房之间设置一条内廊,从而使得前厅后堂与两侧的内廊一起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公共空间,这种布局方式被称为“十字厅”(图2f、2g),多见于民国时期五间张以上规模的华侨大厝中[10]。

3.2 “四点金”与“五间过”

在莆仙地区,最小规模的院落式住宅是带里埕的三间张,它是由四周房屋围合中央院落(俗称“里埕”)形成,即四合院式。通常第一进称为“下落”,第二进称为“顶落”,两厢称“伸手”;“顶落”是“四目房”,是四合院的核心;两侧的伸手一般敞开做厅堂,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图3)。

图3 “四点金”

带里埕的三间张往两侧各增加一开间形成带里埕的五间张(图4)。带里埕的三间张和五间张在潮汕地区可分别称呼“四点金”和“五间过”[11]。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亦沿用这两个称呼。

图4 “五间过”

3.3 本体单元的规模扩大

在莆仙地区,比五间张更大的大厝多是院落式大厝。“四点金”和“五间过”是围合成一个院落单元的最小规模,是院落式大厝的核心与基本单元。从横向维度来看,“四点金”或“五间过”可以向两侧增加一重或多重护厝;或者向两侧各增加一个或多个“单配剑”(形似护厝的特殊组合单元)形成七间张大厝、九间张大厝、十一间张大厝等,再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重或多重护厝,形成更大型宅院(图5);从纵向维度来看,可以往纵深方向扩展为三落或三落以上。这种由“四点金”和“五间过”为基础向横纵两个方向发展而来的大厝是本体单元的规模扩大,属于单“体”大厝。

图5 本体单元的规模扩大

3.4 本体单元的连体衍化

多个“本体单元”组合的布局方法则称为“本体单元的连体衍化”。一般来说,大厝通常出现多个厅堂并置,就有了多条左右对称的轴线来支配建筑的空间秩序。结合笔者调研的案例发现,本体单元的连体衍化,有多个本体单元重复并置:①多个“四目房”重复并置。这种类型的建筑常见于民国时期的独栋住宅。平面的布局通常是连续并排多个“四目房”,其层数通常是两层。因此,后堂部分被改为楼梯间。代表案例如涵江园下村的关氏住宅(图6),是由三个“四目房”并排连体而来,大厝左侧还各加一个耳房。②多个“四合院”重复并置。代表案例如涵江梧塘镇西庄卢富茂后龙屋,是由三个“五间过”与一个“四点金”一字排开相连(图7)。此外,本体单元的连体衍化,还有多个院落组群之间的连体,即是本体单元的规模扩大后的再组合,中间通常会以封闭的巷道相连而来,整个连体大厝对外封闭,对内开敞。

图6 涵江园下村关氏住宅

图7 涵江梧塘镇西庄卢富茂后龙屋

4 仙游县前连村的连体大厝

在论及连体大厝的相关文献中,仙游县前连村古民居被广泛作为连体大厝的典型案例。但相关文献均用“连体大厝”一词统称前连村的所有大厝,并未将大厝与“连体”的概念联系起来,有言过其实而不得要领之嫌,但也足以可见仙游县前连村大厝是研究连体大厝的典型案例。

仙游县前连村是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聚落由16座大厝连成一片,整体为反的“丁”字形布局,纵横达2.5km(图8)。这些大厝建于明清年间,建筑规模宏大,面宽最大的可达到十九间张。其中,阿五亭厝、阿六亭厝、旧厝头、顶过溪厝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本体单元组合而来,属于“连体大厝”;其余大厝是由一个本体单元向横纵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属于单“体”大厝。下文笔者将以阿五亭厝、阿六亭厝、旧厝头、顶过溪厝为例(图9),对其一一解构,探讨它们的本体单元及其连体衍化方式。

图8 前连村建筑群总体布局

图9 连体大厝

4.1 阿五亭厝

阿五亭厝坐北朝南,整体平面呈“品”字形的结构。它是由东西两座大厝通过一个单进两开间的连接体相连而来。东厝的平面特征是九开间、三座落(不完整)、双护厝(含厝埕),可以参照“九间张带护厝”的典型平面。其外观主立面对称,但内部空间并不对称:受到场地条件的约束,仅主厝左侧的单佩剑往后重叠一个院落,形成一个不完整的九间张三落厝;右边的护厝为了与毗邻的建筑关系协调,呈现不规则的形式。东厝的本体单元是“五间过”。

西厝是以五间张三合院为核心向前增加一个四合院发展而来。第一个院落单元是三间张四合院,但与莆仙传统的四合院(“四点金”)有所差异。其在平面上呈现“九宫格”的布局方式。“九宫格”的四个角格设房间,其余敞开做厅,中间设天井,形成了“十字形”的轴空间。无独有偶,后落五间张三合院的厅堂部分也不是按传统的“四目房”建造,而是四个房间加厅堂一字排开:次间南面墙往后退,留出稍间的入口通道,次间的门也设置在通道上面,这样就保证厅堂与旁边的四个房间没有流线上的交叉。厅堂后面的福堂是作为上二层的楼梯间。实际上,西厝是两个变体的本体单元组合而来。

因此,阿五亭厝是由三个本体单元组合而来的连体大厝(图10)。

图10 阿五亭厝平面图及屋顶平面图

4.2 阿六亭厝

阿六亭厝坐北朝南,有东西两座厝,中间隔着一条带天井的南北封闭的巷道。东厝的平面特征是九开间、三座落(含厝埕),可以参照“九间张”的典型平面,本体单元是“五间过”。

西厝的平面形制比较特殊:由南北两部分组合而来。大厝南部是一个二层的五间张楼后带二层挑空的大跨度空间,其主要用来供家族的大型活动使用。从平面布局来看,第一进的五间张可以说是传统五间张“十字厅”的演变:取消原五间张北侧的后堂、角脚间与后间,使视觉变得开阔,增强了入口门厅与北侧大尺度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同时也起到缓冲过渡之用。北部四合院的核心是“四目房”,但厅堂并无分隔成前厅与后堂。可以发现,北部四合院与南部空间并无联系,进入北部空间,须由西侧独立的门户进来。通过横向通道再经巷道可直达东厝。实际上,西厝是由南侧的五间张与北侧的“四目房”两个本体单元发展而来。

因此,阿六亭厝是由三个本体单元组合而来的连体大厝(图11)。

图11 阿六亭厝平面图及屋顶平面图

4.3 旧厝头

旧厝头坐北朝南,由东西两座大厝组合而来,二者之间隔着一条带天井的南北封闭的巷道。东路大厝的平面特征是九开间,三座落,双护厝(含厝埕),可以参照“九间张带护厝” 的典型平面,本体单元是“五间过”。

西厝的平面布局既是护厝,但又不是常规的护厝做法:护厝是三开间而不是典型的两开间,中间是天井,两侧的护厝间以天井为中心对称一字排开,并用屏风分隔成头(南)、中、尾(北)三组空间,每组空间对称布置6个房间。尾(北)部的核心空间是“四目房”,从空间主次关系上不难看出,它是整个护厝的主要空间,也可以说是本体单元。这种空间处理手法颇为巧妙,为护厝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旧厝头是由两个本体单元组合而来的连体大厝(图12)。

图12 旧厝头平面图及其屋顶平面图

4.4 顶过溪厝

顶过溪厝是由两个本体单元组合而来的连体大厝,西大厝的平面是十一开间,两座落、双护厝(含厝埕),可以参照“十一间张带护厝”的典型平面,本体单元是 “四点金”;东大厝的平面是三开间,三座落(含厝埕),本体单元是最后一个座落的“四目房”,往前增加两个院落形成三座落(图13)。

图13 顶过溪厝平面图及其屋顶平面图

结语

连体大厝是莆仙民居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关于连体大厝的定义,目前仅蒋维锬的《莆仙老民居》与戴志坚教授的《福建民居》这两本书可寻,戴志坚的理论源流来自蒋维锬的《莆仙老民居》,其他文献均是引用两位学者的观点。针对文献的说法,这里需要一一澄清。“五间厢则……是莆仙式连体大厝的基础单位,换言之,所谓大厝就是由五间厢扩大和延伸而成……”[1]蒋维锬描述的“连体大厝”实际是莆仙地区大型宅院的普遍类型,文中把“连体大厝”等同“大厝”有言过其实而不得要领之嫌;此外,不论是连体大厝还是莆仙其他大厝,最小的基础单位应是三间张而不是五间张。

仙游县前连村大厝数量多,种类丰富,规模大小不一。建筑的平面形制既有本体单元的规模扩大,又有多个本体单元的连体衍化,为研究连体大厝提供了充分的参照对比。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并未针对每座大厝一一展开分析。当然,连体大厝的平面形制不仅限于本文的几个案例,还有很多民居需要再深入、再调查、再总结,笔者希望在此抛砖引玉,为未来的民居研究工作贡献更多的借鉴经验。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院落民居本体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八一作品
民居智库
眼睛是“本体”
民居摄影
一种基于社会选择的本体聚类与合并机制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