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帅 丁建华
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高校建立一套弹性的科学防控系统成为客观与常规需求。高校校园是城市系统防疫的单元和要素之一,它既有城市疫情防御体系的联动响应需求,也有校园自身主动防控需求。针对校园空间相对封闭和校园人群高密度、聚集型、学习生活模式单一、防御脆弱[1]等校园综合特征,构建高校校园“安全岛”[2],形成自主防御体系,继而保障校园人员正常的学习、教学和管理等综合需求。然而,高校既有空间是高校防控体系的空间基础和优化重组的载体。因此,针对校园既有空间腾挪与转换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既有空间的腾挪与转换本身也属于弹性校园空间②的研究范畴,但其也须具备一定的前置需求条件,比如空间具有怎样的特征才能够进行腾挪与转换,空间腾挪与转换如何进行等。在对高校既有空间的研究中,传统高校的空间功能类型是否满足防疫需求,是否可以进行空间腾挪与转换,这些都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武汉防疫策略的研究,我们发现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就是空间腾挪的实例,而在城市中出现的体育场馆转换为方舱医院和高等院校转换为临时性隔离点则是体现了城市空间功能的临时性转换(图1~3)。类比可知在高校校园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既有空间可以通过腾挪与转换的方式来抵御新冠疫情的冲击?因此,本文对于深圳大学校园既有空间的可腾挪与转换的评估以及空间腾挪与转换的设计策略将会成为研究的关键内容。
图1 雷神山医院空间腾挪
图2 武汉方舱医院空间转换
图3 武汉高校临时隔离空间转换
由于既有空间的腾挪与转换在研究上类属于弹性空间,因而在其空间判定上首先需要满足弹性空间的设计原则,即:①利用空间边界软硬程度、模糊范围和柔性界面的弹性空间;②利用空间渗透的弹性空间;③利用空间留白的弹性空间;④利用功能兼容、复合的弹性空间[3]。在此原则框架下,结合既有空间腾挪与转换的概念与现实案例,总结出以下空间可腾挪与转换的具体类型认定原则:①功能兼容、灵活可变的空间;②柔和边界、高频使用的空间;③交错渗透、语义模糊的空间;④校园非核心使用空间③(图4~5)。即对应的可腾挪与转换空间类型认定需要原则①—③中的任一条与④同时满足。比如怎样寻找高校校园中同时满足功能兼容、灵活可变且不是校园核心使用空间的既有空间类型,就需要根据以上的空间腾挪与转换原则设定进行校园既有空间的现状评估(表1)。
图4 原则对应关系图
图5 空间腾挪与转换概念图
基于以上制定的空间腾挪与转换原则,可以对高校既有空间现状进行可腾挪与转换评估,完成高校校园在制定科学防疫体系之前的既有空间再梳理。在高校校园空间及功能分区的传统研究中,高校被划分为六个主要功能区:学生生活区、教学科研区、体育运动区、科技产业区、后勤服务区、教工生活区[4]。因此,本文以此六类空间功能分区为基础,以深圳大学校园空间为例进一步评估筛选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能够进行空间腾挪与转换的高校既有空间的属性类型(表1)。总结每一类原则下评估筛查的空间类型属性,第一类由体育运动空间、演会空间和发展预留空间等组成,具有高大体量、特殊功能与发展预留空间等属性,在本文中定义为高校既有大体量空间类型研究。第二类由绿地广场空间、道路人行空间和停车场空间等组成,具有室外公共与基础设施空间属性,在本文中定义为高校既有室外公共空间类型研究。而第三类由架空空间、廊道空间和庭院空间等组成,具有微小、中介渗透、组合与地域性空间属性,在本文中定义为高校既有室外微空间类型研究(表1)。因此,下文中以深圳大学为例,对新冠疫情影响下校园中三类既有空间类型进行细分的空间腾挪与转换策略分析,总结其与高校校园整体空间防控策略体系的相互关系。
表1 深圳大学既有空间可腾挪与转换评估分类表
以深圳大学校园为例,高校既有大体量空间主要包括大型体育场和体育馆空间,分别为体育场、体育馆及运动广场。其中体育场和体育馆为标准化一般性运动空间,运动广场则属于地域性特色运动空间。在本节的研究范围中同时又包括了既是大体量空间又包含特殊功能的演会中心和校园发展预留空间,并以此五类既有空间类型进行具体的腾挪与转换策略解析(表2)。
对于该高校校园内体育场空间进行分析,其优势在于面积较大且为全开敞,有着极佳的空气流通效果。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综合考虑到1m的人均社交隔离范围[5],体育场空间能够转换成为最佳的临时集中性检测检验场所。由于场地跑道和足球草坪的运动具有身体对抗性和紧密性,可将原有跑道的跑步空间腾挪至校园主要环路,从而将整个体育场空间分割转换为体操运动场等临时性分散无接触运动场所[6],在保证学生社交隔离范围的情况下满足其必要的活动需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由于体育场空间有极好的开敞通风效果,可将封闭室内举行的大型公共活动腾挪至校内体育场,如校园大型联合招聘会、社团招新活动等(表2)。
该高校校园内的体育馆在空间规格和设计上均属于标准化体育场馆,但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篮球等具有激烈身体对抗性的运动已经超出了1m的社交隔离范围。在武汉战疫中出现的城市体育场馆空间转换为方舱医院,就体现了城市空间功能的临时性转换方法。同样在校园内的体育馆空间也可以在疫情下转换为方舱空间,并且可以在常态化防控期将原有的篮球场空间通过横向空间再划分从而转换为类似于羽毛球场这类无身体对抗性的运动空间[7],在后疫情时期可以临时转换为疫苗集中接种与留置空间(表2,图6)。
表2 高校既有大体量空间腾挪与转换策略
图6 深圳大学体育馆转换为集中疫苗接种空间
运动广场这类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大体量空间,具有比常规体育馆更加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和更加充足的半室内空间面积,但同时组合式空间也使得空间流线更加复杂和冗长。因此,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可通过空间流线组织再划分,将运动广场临时性转换为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空间以便于统一管理。同时在常态化防控时期,可将原有的足球场空间转换为体操场等临时性分散无接触的运动场所,可将原有的篮球场空间转换为羽毛球场等无身体对抗性的运动空间(表2)。
深圳大学校园内的演会中心空间类似于体育馆空间,但同时也属于地域特色型大体量空间,由于深圳地区的气候特征,设计者将演会中心设计为半封闭式,因此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由于其内部空间流线的便捷性,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演会中心空间也可以转换为临时性的集中检验检测空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演会中心空间可以采取空间再划分和座位人数间隔临时调整的方法,以此实现其对应的空间功能(表2)。
在该高校校园内,从建校之初到如今的校园整体风貌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校园内的基础设施不断丰富和增加,这正是校园规划设计时预留的发展用地空间所发挥的作用。校园内现存的发展预留空间主要以集中式预留的兼容绿化用地存在[8],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可作为临时性装配式医疗或隔离场所的搭建空间承载地使用,将原有校医院内不能承载的空间腾挪至此。另一方面,可以将发展预留用地用于校园主体空间的分割,进行空间转换从而为所在社区或城市提供其需要的临时性防疫空间支持,形成校园—社区—高校联动的防控支撑体系(表2)。
通过对新冠疫情影响下高校既有大体量空间腾挪与转换的策略解析,与高校校园所需制定的整体空间防控体系相结合,得到以下结论:①由于其空间特征与优势,高校既有大体量空间在整个校园空间防控体系中属于核心空间类型,承载了防疫所需的必要大型空间;②高校既有大体量空间可以类比在城市中存在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可能在校园与城市防控体系联动中做到互相支撑。
以深圳大学校园为例,高校室外公共既有空间主要包括绿地广场空间、道路人行空间和停车场空间若干处,此种空间类型在校园内分布较为广泛和均衡(表3)。
表3 高校既有室外公共空间腾挪与转换策略表
此校园内存在的绿地景观空间较多,其中有小范围景观和大范围绿地草坪两种主要类型。其中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由于深圳地区的独特气候特征,大范围绿地草坪空间可转换为临时性防控空间使用。在常态化防控体系下可转换为学生休闲使用空间,但需要在社交隔离的控制范围内使用。由于校园内广场空间具有开阔、平坦和易于临时划分等优势,校园内的广场空间则根据其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转换为防控需求空间使用或转换为学生或活动临时使用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临时性标识导引系统、隔断设置、地面图案类型和临时性构筑物等进行空间的重组和再划分(表3)。
在该校园内存在着一条校园主环路和若干条次支路,其中校园主环路和部分次支路由于其天然的引导性特点,在新冠疫情下校园空间可以进行临时性再划分和隔离。同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下,校园主要环路可以作为体育场跑道的跑步空间腾挪的载体,通过在路面设置临时性提示标识,使运动者控制社交隔离的距离和范围。同样依附于道路系统存在的人行区域空间则在道路的引导下可以转换为优秀的前置引导空间和防控需求空间。比如该高校校园在进入常态化防控时期后学生分批返校时,在校园北门和校内北侧主干道一侧设置临时性排队、登记和测温等空间,通过校门—道路—人行空间—停车场空间进行串联和协同组织[9]。具体到某些连接校内主要使用建筑物的支路人行空间也可以在疫情时作为临时性的测温和隔离装置的承载空间(表3)。
深圳大学内停车场空间分布范围较广,一般依附于大体量建筑物周边而存在。而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进入大体量建筑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排队、测温和消毒等前置活动,因此,部分依附型停车场空间可以转换为临时性的防控需求空间,进行临时性的防疫空间组合搭建(表3)。比如该高校在疫情封校期所采取的防疫措施和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期后学生返校时所采取的防疫措施,其中都使用到了依附于建筑物周边的停车场空间的临时性功能转换(图7)。
图7 深圳大学某停车场空间转换策略
通过对新冠疫情影响下高校既有室外公共空间腾挪与转换的策略解析,与高校校园所需制定的整体空间防控体系相结合,得到以下结论:①由于其空间特征与优势,高校既有室外公共空间在整个校园空间防控体系中属于重要组成空间,承载了防疫时期的大型公共活动空间;②高校既有室外公共空间在校园空间防控体系中扮演着骨骼和脉络的作用,其与建筑空间的密切关系也为防疫空间的有效组织提供了便利。
以深圳大学校园为例,高校既有室外微空间主要包括架空空间、廊道空间和庭院空间若干处,此三种空间类型在校园内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和建筑组合空间中(表4)。
该校园内的架空空间通常情况下均位于建筑物或建筑组合之间,从而在校园内建筑物为主要使用空间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为防疫需求空间的作用。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架空空间可以转换为临时性防疫需求空间,承载着测温、排队和临时观察等功能。在校园内关键建筑物或建筑组合内存在的架空空间则可以转换为交通流线控制节点使用,通过地面临时性标识、图案或构筑物进行合理的人群分流、社交隔离距离控制和流线再组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由于架空空间良好的通风效果,可将封闭室内空间举行的公共活动腾挪至校内大型架空空间,如校园部分招聘活动、社团活动等(表4)。
在校园建筑和建筑组合空间中存在许多廊道空间,根据建筑的功能和气候特征又有外廊和内廊之分,在此针对深圳地区高校仅以更加具有气候特性和防疫优势的外廊为对象。在建筑物一层的廊道起着类似于架空空间的作用,但其又具有更强的线性引导性,能够在应对新冠疫情时转换为进入建筑空间所必要的测温、排队等功能的承载空间,并通过结合墙面与地面的标识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功能转换。此外,由于廊道空间与建筑空间及建筑内某功能空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又与室外场地空间同样具有联系,可以利用其与建筑空间、场地空间和架空空间等共同组合为整个防控空间体系,以形成整栋建筑物的物理屏障(表4)。
以深圳大学为例,该校园内存在多个建筑围合庭院空间,其中有不同封闭性的多种庭院空间形式。在校园经历新冠疫情初次影响时,需要对整个校园进行防疫空间区域的再划分,对处于应急隔离区的建筑物或建筑组合中存在的庭院空间,可以临时性转换为应急隔离空间。由于庭院空间具有强烈的空间渗透属性,同时又易于二次封闭从而便于管理,故其可以与建筑或建筑组合的防控体系相结合,成为临时性观察场地所需的空间载体。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可以将原有较为封闭的室内举行的公共活动腾挪至庭院空间,通过临时搭建和声学布置,可以举行小型报告或演讲等活动,通过利用空气自然流通和控制社交隔离范围来降低其潜在风险(表4)。
表4 高校既有室外公共空间腾挪与转换策略表
通过对新冠疫情影响下高校既有室外微空间腾挪与转换的策略解析,与高校校园所需制定的整体空间防控体系相结合,得到以下结论:①由于其空间特征与优势,高校既有室外微空间在整个校园空间防控体系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建筑或建筑组合中所需的防疫微型空间;②高校既有室外微空间可以作为校园整体空间防控体系中的关键穴位,以点的形式分布在校园中的建筑组合空间内,与其他两种空间类型共同形成点—线—面的结构关系。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高校在制定既有空间的腾挪和转换策略之前,首先需要针对其自身既有空间和校园规划布局来进行相应的评估,从而判断出可以进行空间腾挪和转换使用的空间类型。这一工作也应该在未发生类似于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事件的情况下进行制定和准备,形成高校空间的策略储备库,从而在应对此类事件冲击时可以快速地进行响应和策略制定[10]。在具体的空间腾挪与转换策略方面,针对不同的空间类型可以采取以下两类应对思路:通用型策略和特殊型策略(表5)。
表5 既有空间类型与策略类别对照表(●代表适用,○代表不适用)
(1)通用型策略
对于高校空间腾挪与转换通用型策略来说,即对于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都有适用的策略方法。比如,其中对以上三种既有空间类型均有适用的通用型策略,即通过空间腾挪策略,将原有在室内空间中举办的高密度人群公共活动腾挪至通风状况较好并可以满足社交隔离范围的承载空间中(表5)。可以在实际的防控体系构建中,以此类通用型策略为基础进行针对于不同空间的细致微调设置,从而获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和一定的灵活性。
(2)特殊型策略
特殊型策略则针对于某种单一空间类型,因为其特有的空间属性、空间特征或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设定特殊策略。比如,对于高校大体量空间来说,体育场地之间根据身体对抗性特征进行的空间及功能转换、转换为集中性检测检验和疫苗接种空间都是这一空间类型所具有的特殊型策略(表5)。在制定实际的高校空间防疫体系时,需要针对校园满足原则的不同对空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型策略配置,与通用型策略结合形成以点带面的空间腾挪与转换策略体系。
由于文中展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路线,即从原则制定、空间评估到策略解析,因此对高校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制定科学的空间防控体系,或在未发生疫情情况下进行高校既有空间的预评估和策略体系预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深圳大学既有空间的再分类和腾挪转换策略的分析,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校园弹性空间所存在的重要性,同时针对现存的、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未来建设的高校也应在该方向上进行空间改造或预留设计的思考,为高校在诸如新冠疫情此类公共事件的影响下增强自身的弹性抗风险能力。
资料来源:
图1:新华社新闻;
图2:新华网新闻;
图3:央视网新闻;
图6:深圳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表2中体育馆空间实景图来源于网络;
文中其他图表均为作者自摄及自绘。
注释
① 腾挪在汉语里的意思即挪用,在建筑学语义下即将空间A挪动至空间B,也可描述为空间A临时弃置,所以将原空间A挪用至空间B,但满足使用需求和期限后可回归空间A。近期出现于深圳市福田区8+1建筑联展中的腾挪校舍,采取就近安置策略,利用城市零星土地,快速地提供高品质的装配式过渡期校舍[11]。空间转换则是将某一个空间所承载的功能A转换为功能B,且此过程可逆。
② 应指能进行临时性变化且能恢复原状的校园空间,其中包括了空间腾挪与转换的过程,描述了一系列特定校园既有空间的性质。
③ 在校园中除学生生活空间和教学科研空间之外的空间类型,具有高校主要人群使用频次低、公共性质较强或流动性较强等空间使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