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丰
(甘肃省张掖市第五中学,甘肃张掖 734000)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定义越来越宽泛,欣赏美的能力越来越强,美术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对个人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指明了小学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即学生要通过体会各种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持久学习的兴趣;学会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想象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尽管我国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在逐年改进,但现阶段美术教学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传统的小学教育把美术当作副科看待,每周安排的美术课时有限,因此美术经常作为一门边缘化科目被人们忽略,在美术教育上投入较少,具体表现在教育设施投入和教育资源投入两个方面。美术学科教学需要专门的美术教室和教学工具,但很多学校没有相关设施,美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美术学科教学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出台,许多学校配备了相应的美术基础设施以便满足现代美术教学发展的需要,但这些改进还远远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现阶段我国小学美术教师资源严重不足,这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根据教育部2021 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在任的小学教师有643 万人,其中语文科目任课教师有225 万人,数学科目任课教师有178 万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35%和28%;而美术教师却仅有26 万人,只占教师总人数的4%。对比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会发现:美术科目教师数量在小学教师总数量中的占比极低,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影响了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将城市与乡村美术教师人数进行对比之后会发现:农村美术教师仅有5.8 万人,在教师总量中的占比不到1%,而我国农村小学受教育人数却占全国小学受教育总人数的20%,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师的稀缺程度。一方面,这是由于环境条件和待遇福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美术在小学全部学科中的地位不高,导致美术专业人员在就业时不会第一时间考虑从事小学美术教育行业。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创新的美术教学理念和方法导致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无法获得明显提高。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大部分学校的小学美术教师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而且仅仅把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课程任务,并没有从新教学理念和美术课程培养目标出发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入门阶段;(2)技能训练;(3)强化阶段。入门阶段小学生主要学习绘画临摹:教师在课堂上用固定的模板讲解学习内容。例如,美术课本上画了一张桌子,桌子有四条腿和一个桌面,教师让学生照着课本上的图学习画桌子,这种方法常用于美术学习的入门教学,这种模式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实现创造性发展。在技能训练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临摹能力,这时需要开始训练学生画基本线段、几何图形。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绘画理论知识,所以教师要从最简单的线条和图形开始教授技能,线条和图形既是绘画的基本功,又是学生易于接受的简单知识。最后是强化训练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当天学习的内容布置相关的美术作业,以便强化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到的技能。虽然教师的想法很好,但是通过课后布置美术作业进行强化训练不仅超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范围,还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种固化的模式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水平,降低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然而有些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却把重心放在了讲授绘画知识和技巧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只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美术知识。在美术课堂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会提问一些简单问题,如教授“认识美术工具”这一课会提问“‘青蛙’这幅作品用了什么材料,分别是什么颜色?”这类学生非常容易回答的问题一般答案较固定,学生没有发散思维的过程。还有些教师课堂前几分钟记得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随着授课内容不断推进就会逐渐遗忘学生课堂主体的身份而在美术课堂上严格管理和监督学生,这种长期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导致学生在学习美术时更依赖教师讲授知识,而不是自己主动思考,丧失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阻碍创造力的发展。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定下许多细则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使用统一的笔记本、笔,统一的坐姿,统一的写字姿势等。过于详尽的规矩虽然能训练学生的纪律性、方便课堂管理,但是也降低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学习的热情。所有学习事项都由教师规定和安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图、卷面干净不污损,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习惯,但是对于学习以外的生活方面,教师无须进行硬性要求,学生可以买五颜六色的笔和绘画本,也应该尝试更多东西。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适当的规范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过度的规范性却会扼杀学生的天性。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但是部分小学美术教师更加注重讲解美术知识,而忽视了指导学习方法。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三课中的彩线都是弯曲且无规律的线条,学生很容易学会,而到了第三课线条就变成粗细一致、平行且有规律性,学生不容易掌握。此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练习绘制线条,引导学生分析线条之间的位置关系,经过教师指导正确的绘画方法,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就会容易得多。如果教师只让学生自己创作而不加指导,学生的作品就会毫无技巧可言,也缺少美感,学生会对自己的美术天赋产生怀疑,甚至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更难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只靠一本美术教材、一盒粉笔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美术也只需要用眼睛观察、用手绘画、用大脑思考。只观察和学习美术课本上的静态事物无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教师如果在美术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给学生介绍美术知识,如不同的光线对面部颜值的影响,能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感受美术作品的阴影。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工具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尚不丰富,对于很多事物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只有让小学生对美术感兴趣,他们才能积极学习美术、发挥创造力。小学生学习专注力持续时间较短,如果欣赏理解一幅美术作品需要较长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在学生开始欣赏美术作品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解作品的背景故事,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和分析作品或者组成小组针对作品展开讨论、交流观点,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分析完作品并对作品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美术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活与美术结合起来,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心理。例如,让学生捡拾落叶进行创作,有的学生会摆成星星,有的学生会摆成圆形,还有的学生会摆成小动物的形状等,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瓶盖、纸箱等制作艺术品。教师多在课堂上安排这类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发散思维,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美术教学不一定是要教师把所有内容都教给学生,适当留白能引发学生的想象,给学生提供创造和展示技能的空间,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之一。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一幅名为“春天”的图画,画面上只有一棵树,剩下的部分都是空白,需要学生自己添加内容。有的学生画上了太阳,有的学生画了放风筝的小朋友,还有学生画出了流淌的小溪以及各种各样的动态场景。相较于最开始的一棵树,画面的内容丰富了许多,这就能充分展现学生给简单的绘画作品添加内容时良好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可以利用一切实物引导学生展开创作,如在教室中放一种水果,教师利用水果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照着画。学生坐在不同位置,从各自的位置上看到的水果都不一样,画出来的作品肯定也不一样。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找出差别比较大的几幅图画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水果画出来的差距会如此明显?”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完成以上课堂活动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关于绘画角度的美术知识,学生经过之前亲自绘画再学习有关绘画角度的知识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画同一个物体或者从同一个角度画不同物体,分别感受绘画的不同方面,从而学习知识、学会创新。
课堂学习氛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人类面部表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出五杯水,分别在里边加入不同的调味料调制成不同味道,再让几名学生上台品尝并根据自己喝下的水的味道分别摆出“伤心”“激动”“难过”“平静”“开心”等面部表情,其他同学认真、仔细观察他们喝下水后的面部表情并画到纸上,这样简单有趣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让学生有玩耍的感觉,同时捕捉表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现实生活中其他面部表情的样子,有效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不单单只是讲授一门课程,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认知水平会导致他们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如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教师要从多个维度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解不同学生在创作不同作品时体现的创作思路。
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思路简单,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创作困难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在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肯定的评价、正向的反馈。小学生掌握的美术技巧和知识不如成年人,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能采用成年人的评价标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换欣赏、互相评价彼此的作品,创作者说一说作品的创作思路和灵感,表达自己的创意,其他学生可以说一说这幅画给自己的感觉,如自己看到这幅画想到的画面和理解的意思。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很多学生在自己的作品得到肯定之后会很高兴,增加绘画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小学是培养学生能力最好的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适当加以引导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美术作为一门集文字、图画于一体的学科有非常大的趣味性,学习美术能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理念与方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标,让学生有动力、有信心创作更好的美术作品,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迈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