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婷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昆山 2153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的支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应用性,实现校企合作,凸显职教特色,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英、美等国,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晚,相关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研究最早最广,其理论学术水平较高,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多是参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设计和编制的,这与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技术类专业为基础的课程教学要求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以通用知识为主,与学生专业联系不紧密,教学案例更新缓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不同的省份,指定教材的选取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地区差异性。以江苏省使用的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为例,该教材作为通识课程的指定教学用书,其教学内容固定、通用,适合不同专业的一年级新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水平,为他们日后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打下了基础。但作为专门教材,甚至被作为课程教学的单一教材,因其普遍通用性,与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融合度不高,使得教材内容无法真正贴合学生的专业,无法体现“专业特色”。另外,教材的更新周期长,由于缺少企业社会的参与,教学案例相对陈旧,没有新时代独具特色的企业案例、时政案例,更不用说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案例,因而无法满足当代职校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应用。
2.教学形式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鲜少走出课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考试的形式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检测,在试题内容的设置方面以指定教材上浅显的职业生涯规划通用性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偶尔会进行职业测试、职场模拟等实践性环节,缺少围绕学生专业展开的实践环节,没有走出课堂,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有应试教育的成分。
3.课程设置以学期为分界,不具有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仅针对一年级新生,在中职生学习生涯的后两年半或者高职生学习生涯的后四年半是空白的。课程教学的设置是无衔接、一次性、中断性的,没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无法体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上不符合当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具有全程性和专业严谨性。
4.师资来源单一,无法体现企业社会联合办学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由学校思政课教师构成,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企业社会的参与。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企业社会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与专业有关的各种职业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路径,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引导学生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包括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并根据职业理想确定职业奋斗目标,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背景、行业发展、职业变化、岗位条件需求相契合。“校企合作、夯实专业”能够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实效性和应用性,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节约人才培养成本、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国方面的资源互动、信息共享“双赢”。具体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1.“校企合作、夯实专业”能够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提供灵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提供包括企业领导层、人力资源、技术人员等专业性教师团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应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深化教师管理领域的综合改革。
2.“校企合作、夯实专业”能够指导学生以所学专业为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现“四定”,即“定向、定点、定位、定心”。“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根据择业前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职业价值观、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主客观方面的全面分析,做出准确的职业定位,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定下心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3.“校企合作、夯实专业”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能够使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落地生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育,更加有针对性和应用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应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大方向,体现课程育人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思想政治课程之一,要彰显“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课程特色育人目标。同时,学校应明确落实教育优先这枚“先手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办学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之一,要彰显“职教特色”。“校企合作、夯实专业”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思政”和“职教特色”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学内容应围绕“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从“六个下功夫”入手创新做法。
1.课程内容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选取学生个人职业理想与“中国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契合的案例,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或者设计“个人职业梦与国家、社会发展关系”的讨论专题,引导学生领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高技能劳动者,职校生要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理想。
2.课程内容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呈现古往今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人物传记,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或者设计“祖国与我的未来”专题演讲内容,抒发每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或者是结合时政资料,充分利用抗击疫情这本深刻而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展现医务工作者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典型资料。
3.课程内容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增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丰富视频案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加强公民品德修养方面的作用,挖掘传统美德育人资源,比如儒家仁爱思想、重义轻利思想等。
4.课程内容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强化“心理健康”和“企业标准”。教学内容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加挫折教育和情绪调控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教学内容中强化标准意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增加规范操作和独立操作的流程,体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课程内容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引入“大国工匠”专题纪录片,了解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和奋斗历程;或者优秀模范人物的微视频采访对话,特别是选取当地著名企业中涌现的劳动模范,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奋斗精神无处不在,向榜样学习,从而培养职业精神,正确认识劳动的作用,自觉践行劳动光荣,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6.课程内容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强化创新创业的内容,选取《创新中国》的视频,让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最新科技成就,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呈现围绕专业展开的优秀创业计划书,特别要加入学生身边真实的创业案例,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自强自立的精神。
1.课堂教学要降低理论知识教学比重,增加实践性环节。如:进行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性格、能力等所适合的未来职业方向;模拟职场面试和职场工作环境,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与“文明风采”活动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体现以活动育人的德育目标,实现以活动促学,以活动促教的目的;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挥同伴影响,让学生体会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创新校企合作,“走出课堂”。“校企合作”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走出课堂”的最佳途径。如:参观当地企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了解企业标准化环境和标准化用工;下企业,体验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顶岗实习,轮岗等方式熟悉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参加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培训课程,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工匠精神;听就业形势、企业文化、专业技能相关的讲座,及时了解目标企业的文化底蕴和企业最新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甚至致力于学生一生的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进行,由相关的活动和比赛贯穿各个阶段,体现全程性。打造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对现有的与职业生涯、企业相关的教材进行规划,将它们改编成为一个适合新时代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2)学校与当地企业共同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突显当地企业的企业文化、岗位要求和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等。(3)制订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实现自己出彩的人生。
学校和企业社会是命运共同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来源要突破传统教师队伍的建构模式,结合职业学校的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师队伍的构成要素,形成融合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校外人力资源师、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多元化团队,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功能,做到产教融合、学工融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优质的师资团队能够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具体做法如下。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要遵循“八个统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涵,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联系,做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专业课教师为后备军。专业课教师是职业学校优势专业学科做大做强的关键力量,其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各种知识,是学生走向企业、走向岗位的关键引路人。
3.以人力资源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助攻团队。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邀请当地的企业家、技术工人和优秀管理员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指导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拥有了来自企业社会的一线指导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提供服务;企业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宣传自己独特的企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并挑选合适的员工,向学校“预定”适合的、优秀的人才,从而降低招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