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甘肃省嘉峪关市逸夫小学,甘肃嘉峪关 735100)
概括来说,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关键能力和学生在学习中必备的品格,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具体思想和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等元素中,着力建设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以素养为导向的高质量阅读课堂,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进而逐渐成长为思维活跃、能力超群和素养深厚的综合性人才,以此体现出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以及阅读教学的实际目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核心素养是阅读教学的导向标,其语言、思维等具体内容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方向,在其指导下,教师可以细致甄选阅读课堂的教学内容、调整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努力达成语言学习目标、思维成长目标等,所以说,二者处于引领与被引领的体系中。而阅读教学的效果也能检验核心素养的理念是否融于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语言素材储备情况、思维能力提升情况等,判断核心素养对阅读教学产生的实际作用。综合来说,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真实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核心素养的条例和内容,设定对应的教学计划、选择契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从而体现出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导向价值。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不只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理解语文篇章、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要素,只有学生具备充足的语言和文字储备,才能正确地解读和分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相融的阅读教学策略,以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实际阅读实力为准则,在教材中选取重点篇章展开示范性阅读教学活动,从解读标题、分析导语、理清文本架构等多个角度,带领学生明确文本的主要内容,在做好初读活动后,教师便可要求学生利用划线法、标点法等阅读方法,记录文本中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优秀的字词、语句等,并将其摘录在特定的积累本上,以此完成语言积累的任务。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体裁对积累本上的内容进行分类,如“适合用在散文中的语言要素”“适合用在小说中的语言要素”等,在做好分类工作后,学生便能按照不同的类型储存和记忆语言知识,以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即时调取相关的语言素材。待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为学生布置主题相似、体裁相同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素材运用在写作中,如此,学生的语言素材储备量会不断扩展,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对于人才综合实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在这其中,表达和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以语言素养为指导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开设口语交际教学板块,从阅读文本中选择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话题,作为口语交际的中心点,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的实际经历,通过口语交流的方式表达真实想法,促使他们在交际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而为了强化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还原文本场景,展开角色复原交际活动,让学生将文本中人物的命运轨迹和性格特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锻炼口语表达技能,又能深入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过程和文本的情感内涵,这对于实现深度阅读、独立思考的目标具有推动作用。除了以上的措施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临时提出交际要求,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以此强化学生灵活应对交际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文本时,不同体裁、题材的文本内容理应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懂得变通,以固化的教学方法应对不同体裁的阅读文本,这样的方式导致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也存在固化性,不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对于此种状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培育学生的灵活思维作为阅读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阅读文本的体裁、题材等要素的差异性,采取精略结合的阅读教学对策,指导学生依据文本的长度、特征和主题等,灵活地运用精读、略读、选读、标记读等方法,以便学生完成预期中制定的阅读目标,这样既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能提升他们阅读语文文本的实力。在精略结合的阅读模式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阅读练习,当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技巧后,便可选取与课内文本具有相似性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判断阅读材料的体裁、题材等特征,据此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而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辩证思维是他们在成长和学习道路上必备的素养,若他们能够具备辩证性的思维模式,在阅读时便能从不同的角度解析阅读文本,获得独特的阅读感悟。对此,在以思维素养为培养目标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探讨活动,将阅读文本中的重点语句、片段等摘取出来,指导学生围绕着阅读文本中的某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深入探讨,让他们从文本的语言风格、意象和意境、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等不同的元素出发,对其特征、含义等展开细致分析,并在与同伴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从多元化角度分析文本,以此达成强化辩证思维的目的。从小组讨论的形式上来说,除了设置科学合理的小组之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轮回辩论制度,引导不同的小组在组内达成一致意见后,通过轮回辩论的方式论证本组的观点,让他们在提出观点、举证论据、辩驳他组观点、总结陈词等环节中,对阅读文本的内涵和本质形成全新的认识,促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辩证性的思维模式,至此,学生不仅完成了基本的阅读任务,他们的思维素养和阅读实力也会呈现出稳步提升的状态。
哲学家柏拉图曾言:“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在小学教育中,美育的作用和价值愈渐明显,而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也将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可开展专题鉴赏活动,指引学生在智能和自然的情境中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也契合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
1.巧借智能设备鉴赏阅读文本。随着社会竞技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智能化设备是大势所趋,它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新奇感,也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产生共鸣。鉴于其重要价值,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借智能设备鉴赏阅读文本,将文本中具有审美特征的意象、意境等,以图片化和视频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智能化设备播放相关素材,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便能帮助学生挖掘阅读文本中涵盖的审美元素,也能促使学生将晦涩的语言要素转化为图式内容,使他们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此外,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文本中选取重点段落,将其投射在智能化的屏幕上,邀请学生一同分析和鉴赏阅读文本,并利用智能设备上的“放大”“凸显”等功能,指导学生将焦点集中于某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使其在阅读中鉴赏、在鉴赏中获得审美感悟。同时,教师也可提前准备与阅读文本相关的音乐素材,辅助学生鉴赏文本的内容,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与文学作品形成审美共鸣,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
2.开展自然采风活动感悟文本。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室内为主要教学场域、以单向输出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缺乏自主感悟和主动思考的机会,他们自然难以产生审美意识、获得审美感受。对此,为了扭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扩展阅读教学的范围,通过开展自然采风活动的方式,指引学生深度感悟文本中的审美元素,同时,在采风活动中,学生的身心压力得以放松,他们不再执着于分数和成绩,这也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美感,进而强化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效果。另外,教师也要对自然采风活动的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利用“自由诵读+围坐讨论+自由活动+即兴写作”这一流程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平等和轻松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在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对阅读文本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以及表达的主观情感等产生认同感,并能在自由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创新性的见解。这样学生会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文化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建立长期的培养计划,也要依托于学生不断增加个人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就是说,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而,在以文化素养为培养目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挖阅读文本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成长背景,通过解读背景材料、历史典故和趣味故事等方式,了解阅读文本背后包含的文学常识,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文本中基本的字词、语句知识后,也能全面了解文学知识,这对于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项极为有利的举措。此外,为了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和积累文学常识,教师也可以组织文学常识竞赛,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等官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等知识的了解程度,驱使学生在日常阅读活动中主动积累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竞赛活动中设置物质和精神奖品,由此增强竞赛活动的驱动性,最终达成深化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除了课内教学之外,教师也应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他们创造接触文化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将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渗透于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也有利于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基于以上论点,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阅读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校园文化节、民间文化组织座谈会、一日图书之旅等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活动,开阔阅读教学的范围,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不同类型的文化知识,并能在集体阅读、特色阅读等不同的模式中,将文化素材转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外拓展活动的目标,也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再者,教师也应要求学生定期书写实践报告,将他们在一定时间内了解的民间文化知识、阅读的传统文学作品等记录在报告中,据此明确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实践探索情况。至此,学生的文化储备逐渐增多,其文化素养和优秀道德观也能不断增强。
纵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往往直接省略评价环节,未能将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在教学评价中。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制定科学的评价计划,提前公布评价准则,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作为重点考核目标,让学生在明确评价准则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阅读方法、广泛搜寻阅读材料等方式,弥补自身在阅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达到多元化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此外,教师也要对评价的形式进行创新,从传统模式中的“师评为主”转化为“互评+组评+自评+师评”,确立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人公地位,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教学反馈,促使他们全面分析自身的阅读效果、阅读实力,而教师通过学生的互评、自评结果,也可明确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便他们在日后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及时订正不足,从而确立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
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四项内容,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等展开精心设计和细致分析,在综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思维能力后,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要素融入课堂上,让小学生在读写相融、口语交际、专题鉴赏等活动中学习基础知识、锻炼基本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深化阅读教学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促进小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