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冯 庆,2,3 苏托兄 陈思敏
(1.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2.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省旅游信息化工程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119; 3.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119)
研学旅行是以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需要开展的旅游活动。[1]早在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6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标志着研学旅行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为其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拉开了“双减”的序幕。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改善目前教育模式的突破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研学旅行横跨旅游与教育两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进一步得到关注和重视,大量学科类培训机构进入研学旅游行业,研学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作为一种针对学生群体的新兴旅游方式,研学旅行包含教育和旅游两个领域,要想增强研学旅行效果就必须要把握好游与学的平衡点。[3]研学旅行有助于实现“以游立德、以游启智、以游悦心、以游尚美、以游健体”的育人目标,[4]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和各级学校的重视。其教育价值在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较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5]殷世东教授认为,研学旅行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类、历史人文类、科技创新类、营地体验类与劳动生产类五个类型。地理研学旅行有别于传统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是根据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将地理原理、地理知识、地理实践等内容通过整合设计融入到旅行活动中,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体现地理学科思维,落实学科。[6]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更是指出:“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一方面,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校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7]体悟真实的地理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创造条件。[8]如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实践方式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虽多,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学课程。[9]研学旅行的研究仍理论基础薄弱、缺乏体系、离散程度较高,主要聚焦于研学方案设计,研学目的地选择等,对研学本体出游动机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较少,对研学研究的方法多采用描述性分析,只有极少数论文运用文献搜集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访谈法和数量统计法等实证方法展开研究。因此,研学旅行未来应该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与研学旅行实践方案相融合,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研学旅行要面向群体,尤其是学生这一主流群体,完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学旅行课程的社会支持系统。[10]
本研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研学旅行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搜集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量统计法展开研究,从研学旅行对大学生身体、文化、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旅游动机进行探索,发现地理研学旅行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不仅细化了研学旅游动机的分类,还与地理教学相结合,丰富了地理教学方式,促进整个研学旅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本研究选择的案例地是陕西省华山景区,位于西安市以东120km的华阴市境内,北临黄河,南接秦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作为典型的断层山,多为花岗岩山体,崔巍陡峭,垂直地带性明显,地学旅游资源丰富。华山地处黄河中游,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华山以其独特的地貌地质景观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包括华阴老腔皮影、文学石刻、红色故事等人文历史为内涵,以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学活动。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研学旅行者个人信息,主要包含性别、就读年级、专业以及研学旅行的游伴;第二部分为研学旅行者旅行动机调查。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查等途径,设计了27个研学旅行动机测量题项,调查大学生群体的研学旅行动机,采用五点式李克特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为97.5%。对问卷数据进行人口社会学特征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最终划分出研学旅行者的动机类型。
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初步挑选技能掌握、文化研习、实现自我、社会交往、逃避与放松、探索求奇6方面的27个测项,构建了山岳型地理研学旅行动机量表框架(见图1)。技能掌握主要集中在对地质地形等元素的考察上,文化研习主要是对当地文化表演的掌握情况,实现自我主要是通过研学旅行培养自身的能力,社会交往主要是认识更多朋友和为了向他人分享研学经历,逃避与放松主要是通过研习旅行进行放松,探新求奇是通过研学旅行探索新的事物。
图1 山岳型地理研学旅行动机量表框架
对受访者人口社会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在性别方面,女性(67.2%)受访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32.8%);在年级方面,比例最大的为大二,占比为33.3%,其次是大三(25.1%),最后为大一(23.6%)与大四(17.9%);从受访者专业类型来看,文史类占较大比重(52.8%),理工类占比次之(44.6%),占比最少的是医学(2.6%)。
表1 受访者人口社会学特征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分析主要采用的是 Cronbach α系数,分析可得Cronbach α值为0.954,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916,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798.355(df=351),Sig.值为0.000,说明数据效度支持开展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载荷低于0.5的题项被删除后,二次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各因子载荷值介于0.561与0.879之间,萃取出的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222%。根据各个公因子包含测项的含义,将其命名为技能掌握(F1)、文化研习(F2)、实现自我(F3)、社会交往(F4)、逃避与放松(F5)、探新求奇(F6)。
表2 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本次针对6个因子以及27个分析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针对测量关系来看,标准化载荷系绝对值均大于0.6且呈现出显著性,意味着有着较好的测量关系。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结果图(见图2),直观展示了因子间的相关情况以及因子对分析项解释能力的强弱。本文对6个因子以及27个分析项进行编码,Factor1(第一因子)、Factor2(第二因子)、Factor3(第三因子)、Factor4(第四因子)、Factor5(第五因子)、Factor6(第六因子)分别对应“技能掌握”“文化研习”“实现自我”“社会交往”“逃避与放松”“探新求奇”。6个因子对应各自的分析项,字母T代表技能掌握,C代表文化研习,R代表实现自我,S代表社会交往,A代表逃避与放松,E代表探新求奇。因子与分析项连线间数字为验证性因子载荷,因子间的连线数据展示因子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情况,数据为因子协方差表内的标准估计系数(Std.Estimate)。
图2 模型结果图
将探索性因子分析萃取的公因子作为变量,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195名华山研学旅行者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多次聚类后的结果表明:采用四分法效果较好,即各类研学旅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01),同时也易于对动机公因子进行解释(见表3)。
表3 研学旅行者动机聚类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在四类研学旅行者群体中,自我实现和探新求奇两类动机均值均较高,表明受访游客普遍受到好奇心和挖掘个人潜能的驱动。
第Ⅰ类游客共16人,所占比例最低,仅为8.2%。其实现自我、文化研习动机的均值为4.39和4.16,而逃避与放松和社会交往动机的均值仅为2.63和3.87。说明这类群体参与研学活动主要是为开拓自身视野、磨炼自我意志、培养自理能力等,同时渴望学习华山主题下的古代文学以及华阴老腔民俗等。因此,将这类游客群体命名为“文化研习型研学旅行者”。
第Ⅱ类游客共71人,占比36.4%。此类群体的探新求奇(4.33)动机均值最高,其次为逃避与放松(4.25)和实现自我(4.25)。说明这类群体对体验新型旅游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渴望通过体验研学旅行获得身处山巅云端的奇妙体验以及探寻华山四奇等。因此,将这类游客群体命名为“探新求奇型研学旅行者”。
第Ⅲ类游客共90人,占比46.2%。这类游客群体的6种研学动机均值均比较高,尤其是其文化研习(4.22)、社会交往(4.27)和掌握技能(4.16)3个动机的均值都高于其他三类游客。说明这类群体不仅对体验华山文化和学习相关技能有强烈愿望,还对人际交往和增进友谊有着浓厚兴趣。因此,将这类游客群体命名为“社会交往型研学旅行者”。
第Ⅳ类游客共18人,所占比例为9.2%。这类游客除了追求体验研学旅行带来的自我实现(4.63)外,还对逃避与放松(4.48)表现出较大的认同感,但对文化研习的兴趣较低,其均值仅为2.82。说明这类游客群体更希望通过华山的研学旅行活动缓解学习压力、摆脱束缚以及开拓自身视野、磨炼自身意志。因此,将这类游客群体命名为“自我实现型研学旅行者”。
(1)模型结果图直观展示了因子间的相关情况以及因子对分析项解释能力的强弱。研究对6个因子以及27个分析项进行编码,Factor1(第一因子)、Factor2(第二因子)、Factor3(第三因子)、Factor4(第四因子)、Factor5(第五因子)、Factor6(第六因子)表示6个因子,方格内T1等编码表示27个分析项,因子与分析项相连且连线上具有数值,该数值为因子标准载荷系数。因子载荷系数展示因子(潜变量)与分析项(显变量/测量项)之间的相关关系情况;如果某项呈现出显著性,且标准载荷系数值大于0.7,则说明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如果某项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又或者标准载荷系数值较低(比如低于0.4),则说明该项与因子间相关关系弱,可考虑移除该项。本研究中标准载荷因子最低值为0.645,其余数值均大于0.7,证明本研究因子与分析项相关性整体较强。
(2)因子与因子连线间数值表示因子间的相关性,通常使用因子协方差表格(Factor Covariance)中的标准估计系数值展示因子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情况。如果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且标准估计系数值均大于0.7,则说明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如果某项没有呈现出显著性,或者标准估计系数值较低(比如低于0.4),则说明相关关系较弱,可考虑从模型中移除其中一个因子。如Factor1(第一因子)与Factor2(第二因子)间数值为0.726,大于标准估计系数0.7,说明Factor1(第一因子)与Factor2(第二因子)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1)本研究调查了华山研学旅行大学生群体的研学旅行动机。研究以“技能掌握、文化研习、实现自我、社会交往、逃避与放松、探索求奇”6个因素和27个因子为主构建了研学旅行旅游动机量表。
(2)通过对华山研学旅行大学生群体研学旅行动机的聚类分析,最终得出大学生群体中的四类研学旅行者,按照其类型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文化研习型研学旅行者”“探新求奇型研学旅行者”“社会交往型研学旅行者”以及“自我实现型研学旅行者”。其中“社会交往型”的旅行者数量最多,“探新求奇型”旅行者次之,而“文化研习型”旅行者与“自我实现型”旅行者数量最少。
(3)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将研学旅行动机归纳为六类,即文化研习、技能掌握、自我实现、社会交往、 探新求异、逃避与放松等。从研学旅行动机的均值结果来看,实现自我动机的均值为4.34,探新求奇均值为4.25,逃避与放松均值为4.13,社会交往均值为4.03,这四种动机类型排名前四,且这几个动机与“游”有关;文化研习均值较低,为3.93,技能掌握均值最低,为3.74,这两个均值排名最后两位,且与“学”有关。可见,参与华山研学旅行的大学生群体,普遍以“游”为主要动机,而将“学”放在次位。此结论对地理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