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及实施*
——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课堂教学为例

2022-08-12 12:32李加林陆雄风
地理教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学术论文

李加林 陆雄风 曹 琪 田 鹏

(宁波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全国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各类纲领性文件均明确表示高校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基准,充分挖掘不同专业、不同方向课程的思想政治底蕴和内涵,提升课程对学生的育人效果与质量。[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有效结合中国思想政治理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实现高校课程教育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积极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新风尚和新局面。[3]当前高校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如英语、历史、数学、地理等众多课程,[4][5][6]推动着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发展。

“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旨在融合自然、人文、3S技术的前沿研究方法与案例讨论,甄别相关方法的适用性、数据要求和解决科学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独特性,全面培养学生在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实践应用方面的基本思维和技能。向学生系统介绍地理学研究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使之对地理学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论文投稿与修稿、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等基本问题和基本程序有较系统的了解,为其从事地理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7]该课程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打造课程思政品牌。课程在强化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训练的同时,科学融入学术担当、创新精神、学术诚信等思政元素,以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文献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学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进行地理学研究的能力,掌握地理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独立开展科研论文与标书写作的能力。

3. 素质目标

掌握地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能运用掌握的地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地理学相关问题。熟悉各种类型地理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提升从事地理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

4. 价值观目标

课程在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知识的介绍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学术担当、家国情怀及学术道德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形成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取向。

二、课程思政元素

本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学生从应知应会到真知真会的转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学术担当与学术诚信、品德修养与人格养成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在学术担当与学术诚信方面树立学术志向,具有批判和创造思维、勇于创新探索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在品德修养与人格养成方面具有合作精神、工匠精神、牺牲精神和追求卓越的高尚品格(见图1)。

图1 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强化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和训练能力的同时,科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国内外地理学发展历史、地理学及地理学家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科技论文对国际科技进步的贡献、新型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科研论文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问题、SCI和SSCI论文评价体系的利弊、学术不端的危害等素材引入课堂,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8]同时,注重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哲学、科学、情感、认知等思政元素,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第一部分(科技论文概述)通过讲解科技论文概念、特点与分类及分析科技论文作用,让学生明白科技论文在推动世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阐明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青年学生需要有学术诚信、创新精神、学术担当与家国情怀。学术研究既要有国际化视野,又要坚持“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在学术道路上努力奋斗。第二部分(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代和近现代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成就的介绍,弘扬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理学现代综合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国际化视野,努力培养学术创新精神。第三部分(地理学论文写作技巧)通过讲解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及各类论文写作技巧,让学生具有学术担当与家国情怀,勇于创新,形成科学研究的工匠精神,敢于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坚持学术诚信,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部分(地理学论文投稿与修稿)通过讲解目标期刊选择、投稿、修稿及如何正确对待退稿等问题,让学生明白在国内中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精神和“四个自信”,既有学术创新精神,又坚守学术诚信,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第五部分(地理学研究学术规范与学术不端)通过解读学校相关政策,讲解论文格式、引用、创新等学术规范,以及分析学术不端案例,使学生对学术研究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学术研究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施案例

1.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本案例选取第一部分(科技论文概述)的第四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主要内容包括被“神化”了的SCI或SSCI论文、中国学者发表的SCI或SSCI论文存在的问题、中文核心期刊与SCI或SSCI论文影响力比较、国内外对科研成果价值评价标准变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和让科研成果更好服务社会建设事业等内容。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性认识SCI或SSCI论文,对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有正确的认识,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9]

1)选择疏水透气性能良好的果袋,套袋时规范操作,使果实悬在果袋中央,不能贴着果袋;果袋口要扎紧;通风排水口打开。

2. 育人元素及教学实施

(1)“被‘神化’了的SCI或SSCI论文”中的育人元素及其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SCI或SSCI的含义进行介绍,指出SCI的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是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之一。[10]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SSCI的全称为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它涉及经济、法律、管理、心理学、区域研究、社会学、信息科学等,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对SCI或SSCI含义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研究及科技论文发表的国际化意识,认识到科学是无国界的。

同时,对SCI或SSCI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定位,指出其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重要和最具权威的检索和评价工具之一。学术论文被 SCI或SSCI收录或引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学界对研究成果的认可,有助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对SCI或SSCI的价值评价有利于学生接轨国际学术前沿,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努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国内存在过度推崇国外SCI或SSCI论文的现象,导致其被“神化”,其成为研究生毕业、科研人员项目申请与结题、业绩考核、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等的硬通货。解读这种国外SCI或SSCI论文被“神化”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科技与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形成自己的学术担当与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中国学者发表的国外SCI或SSCI论文存在的问题”中的育人元素及其实施

在讲解本节内容时,列举中国学者发表SCI或SSCI论文所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改变现状,培养学生的学术担当与创新精神。例如,在课程讲述时指出,尽管中国学者发表SCI或SSCI论文总数增幅明显,但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期刊上的国际论文数却没有显著增加,发表在影响因子小于2的SCI期刊上的论文数占到发表的SCI论文总数的70.19%。[11]这种在低层面上的发表,不仅造成科研资源与经费的浪费,而且影响国内学者的学术声誉。通过引导学生,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术创新精神、学术担当与家国情怀。中国学者发表的国外SCI或SSCI期刊论文被国人引用率过高,而缺乏国际引用及关注度,这是过度推崇论文引用率导致的结果。这有助于让学生树立学术诚信,形成与发表有真正科学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

由于每个学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学科,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是中国的问题,应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与发扬,过度将国外SCI或SSCI论文作为衡量学术成果价值的标准有失公平,不利于科研对社会经济建设真正服务。

(3)“中文权威核心期刊与国外SCI或SSCI论文影响力比较”中的育人元素及其实施

在本节内容教学中,列举基于全国935名地理科技工作者对中文权威核心期刊与国外SCI期刊学术影响力调查结果,即国内地理学者普遍认同中方权威核心期刊的实践价值大于国外SCI或SSCI期刊,对中文权威核心期刊比国外SCI期刊更能反映中国国情、应用于中国发展实践持较赞同及很赞同的人数达72%。国内地理学者对国内期刊的认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让学生认识到“重国外轻国内”“重英文轻中文”的科研评价制度、陈旧而僵化的管理体制对科技创新的束缚,以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流传的“一流二流论文投国外,三流四流论文投国内”的现象。

其次,课程教学中重点分析中国地理工作者发表在中国权威期刊上的反映国情国策、为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基础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如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曾被写入《全国国土整体规划纲要(草案)》,并被国家“八五”和“九五”计划所采纳,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沿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思想,深刻影响了20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布局和发展。樊杰研究员深入探究主体功能区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配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组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研制工作,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刘彦随研究员有关“空心村”在内的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多份研究咨询报告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采用,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此外,国内权威核心地理期刊推出的“一带一路”专项栏目,引领了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并不是实现自己的功利目标,而应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培养自身的学术担当及家国情怀,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国内外对科研成果价值评价标准变化”中的育人元素及其实施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国内外学术界已认识到当前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纠偏机制。国际学术界已意识到非英语论文的学术价值,如2015年4月Nature杂志发表“科研评价十原则莱顿宣言”,指出科研评价时对那些接地气的用本国语言发表的论文不可忽略不计。[12]接轨国际科研成果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成果同样可在推动学术进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后再举例说明青蒿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杂交水稻育种、新型高温超导体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都是首先发表在国内期刊《科学通报》上,有力证明了国内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世界、甚至是摘取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

其次,指出国内也由单一推崇发表论文的国别和期刊等向重视论文的创新性和实践应用价值转变。[13][14]2015年11月国家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要求“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国家层面评价标准的转变,让学生更加明白坚定“四个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努力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的期刊上,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15]

在上述讲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成果发表、科研成果评价、科研成果应用的讨论,激励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事业。

3. 特色与创新

本教学案例的特色包括三方面。一是立足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思政融合。即将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落在具体专业知识点上,立足点是紧扣课程本身知识点所固有的思政要素,如中文期刊更能反映中国国情、应用于中国发展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挖掘和深入讲解,结合现实案例做自然的延伸,重视实际效果。二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精心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寻找适合的切入点,找到能够引爆共鸣的触发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三是创新课程教育载体,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将课程学业、科学研究与社会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如国内地理学者中文论文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讲授的内容和案例严谨规范,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定力,保持本真。

本案例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教学方法,注重将社会热点与课程思政教学结合起来。要使学生自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引导,实现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人格培育目标。二是教学材料的运用,注重将科研成果、政策文件、国际科研评价体系等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育人效果。

4. 教学效果

本教学案例为“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第一部分科技论文概述的一节课讲授内容。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课程主题,既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又形成了对科学研究的正确认识,能使思政元素活起来,将课程学业、科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连接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价值观形成的“四位一体”教学目标,把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本案例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认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意义,达到了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提高了育人效果。二是在综合能力培养上,使得学生发现制定“高、大、上”的国家政策离不开地理科学研究成果。三是在思想素质上,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科学研究不仅是发表论文,在深层次上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和正确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五、结论

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之中,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育人理念。结合当前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困惑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一方面消除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疑虑,另一方面促进研究生学术诚信、创新精神、学术担当与家国情怀思想意识的发展。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结合,对推动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目标,丰富有深度、有广度的“立德树人”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学术论文
科研成果转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