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立体”式高中地理馆校合作课程设计策略*
——以杭州“良渚博物院”为例

2022-08-12 12:32解山娟曾筱玮陈樱敏张辛佳
地理教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馆校博物院良渚

徐 星 解山娟 曾筱玮 陈樱敏 张辛佳 余 洁*

(1. 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2. 杭州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中小学校应广泛应用博物馆等各种社会资源,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1]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展品资源、开放的学习空间、真实的情境体验以及多元的学习方式,恰能弥补学校教育难以突破时空局限和教学方式单一的缺憾,促进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课程体系的变革。同时,紧密协调的馆校合作对促进教育融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优秀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学者在馆校合作的内容设计和合作方式上做了大量尝试与探索,但多以科学、历史、美术等学科的融合为主。例如,金荣莹以北京的自然博物馆为例,结合大概念和国家科学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博物馆专家和学校教师协同开展探究式教学,有效增强了馆校教育的衔接。[2]赵慧勤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提出搭建师生协同教学平台构建主题式课程学习。[3]在地理学科方面,于吉海等曾利用张掖湿地博物馆资源开展了以“保护母亲河,生态青春行”为主题的黑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研学活动,开展人地关系探索的同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4]李思楠依托北京科技中心资源,围绕驱动性问题链设计了以“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挖掘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5]目前,地理馆校合作研究多以一次性的研学活动为主,围绕地理学科时空性、区域性、实践性等高阶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馆校系列课程尚未形成。

良渚博物院是一所以良渚文化为专题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院,以地理起源优势、早期水稻种植及玉石器生产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良渚的稻作农业是人类为适应本地区气候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所选择的新的生产方式,利用不同岩石性质开发石犁、石镰等工具使农业生产水平达到新高度,大型水利工程的建立及土地的开垦为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提供了可能,这为馆校资源与地理教材结合搭建了桥梁。

以良渚博物院为媒介,依据不同主题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开发既遵循课程标准指导要求又彰显馆校特色的课程,旨在通过世界遗产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国家认同意识。因此,本文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良渚博物院沉浸体验和时空大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资源、课程和能力三个维度为一体的立体课程模式,以拓宽教学资源、延伸课程场所和培养学生高阶能力。

二、“三维立体”式馆校合作模式

学校课程资源有限且教学空间狭窄,而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生活化的真实体验和灵活的学习方式,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可持续及全面发展所需的能力与品格。为形成更有针对性的教育项目以提升馆校教育效果,本文提出了以教学资源选择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体系搭建为核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三维立体”馆校合作课程设计策略(见图1)。“三维立体”馆校合作课程以校本资源与馆藏资源互补拓“宽”教学资源,结合馆校资源与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实现资源与课程的双向关联,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合作延“长”课程学习维度;最终实现知识从记忆理解、分析应用到评价创造的“高”能力维度的目标。

图1 “三维立体”馆校合作课程设计策略

第一,资源维度:场馆课程资源是场馆中能够与课程发生联系并直接转化为支持课程目标达成的素材,将场馆和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开发在具体场馆背景下的学科类课程,能够提高将场馆资源用于地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本文将博物馆资源划分为展示资源、探究资源和实践资源三类,展示资源是通过接触博物馆的真实物体和直观现象吸引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鼓励学生运用探究资源找出教师呈现的真实物体和直观现象中包含的相关主题,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实践资源满足学生评价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需要,并将学习活动的所有权还给学生,注重借助博物馆和社区的空间和情境为学生创建真实的课堂,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经验建构知识并培养过程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二,课程维度:地理学科具有时空性、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利用博物馆资源创建课程有利于将真实情境与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课程维度是将场馆中的实物资源、数字虚拟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等直接使用或转化为课程的过程,包括单元主题设计、课程框架完善以及管理机制的建设。主题选择在教育目标体系的指引下进行,与良渚博物院进行馆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所选取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并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学习主题在场馆中选择资源开发设计学习任务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开发的馆校课程除了具有课程本身的多样性、价值性与具体性,还应具备场馆的直观性与情境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广阔实践场所,是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发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作用的工具。

第三,能力维度:传统地理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迁移能力弱。地理核心概念的整合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框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理解体系,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进行结构化思考。借助馆内资源进行基于实物的探究式学习,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并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通过主题式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三维立体”式馆校课程教学设计——以良渚博物院为例

作为新石器晚期以大型土台建筑、社会分工以及墓地葬礼差异来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良渚博物院展厅一“水乡泽国”印证了良渚文明起源的地理优势以及农业发展区位优势,展厅二“文明圣地”展示了良渚先民聚落分布特点以及水运交通布局,展厅三“玉魂国魄”揭示了良渚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良渚是我国第一个成熟文明。

1.馆校资源整理

在良渚博物院的馆校教学活动中,仅听工作人员讲解展品故事只能浅层理解良渚文化。因此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借助发展迅猛的信息技术,巧妙运用数字场馆、3D互动和VR体验等,并提供学术资源及书籍报刊供学生探究学习,满足不同发展需要,同时联合教育部门构建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育基地,在保证活动多元化的同时满足学生评价创造的需要。本文将博物馆资源划分为展示资源、探究资源和实践资源三类(见表1)。

表1 馆校资源整理

2.课程内容整合

馆校合作的主题选择是在教育目标体系的指引下的研究,与良渚博物院进行馆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主题的选择要符合教育性、关联性和适恰性原则,[6]所选取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能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

高中地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人口与环境、国家文化等,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依据章节内容特征、目标特征和教学特征对教材内容重新梳理;基于区域特征、农业生产、人地关系、国家权益等地理大概念,找出不同章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形成知识主线;结合良渚博物院的地理特征与资源特征搭建出“恢弘的规划、先进的生产、扩张的人口、统一的信仰”四个主题(见图2)。

图2 良渚地理馆校课程体系

3.制定能力进阶路径

学习进阶是对一定时间跨度内学习某种概念或研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不断深入的思维路径描述。[7]提供思维不断深度发展,最终达成高阶思维的动态认知过程,是某一核心知识及其相关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进步的历程。教师应遵循深度学习的原则,依据学生目前的进阶起点和所要达到的进阶终点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进行设置,制定核心概念由初级认知到高级认知的进阶路径。本文以课程标准和布卢姆的认知过程维度为依据,将能力培养过程按照学生地理认知水平由低到高纵向分级展示,在关注记忆点的同时注重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以主题四“统一的信仰”第二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为例,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制定三阶段教学目标并进阶式地呈现(见表2),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创造能力。

表2 基于课程标准的能力进阶路径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基础知识学习已具备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能够根据材料简单分析环境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办法,但对人地关系历史发展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较浅。因此,矿产资源主题课程以“人地观念”为核心理念,从史前良渚先民对岩石利用的方式中学习三大类岩石的性质,从现代余杭区矿产资源种类及利用方式中认识常见的矿产资源,由良渚文明的消失及余杭区矿产资源规划中上升到人地协调观念,形成由浅入深的学习体系并实现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层级跨越,形成高阶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矿产资源”单元活动设计以三大类岩石性质与转化、常见矿产资源的性质与用途以及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学习进阶节点,以记忆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创造为进阶维度(见表3)。水平一课前、课中与课后利用良渚博物院展品资源落实三大类岩石性质及转化,达到记忆理解的能力维度;水平二利用良渚博物院展品资源、讲堂资源以及学校网络资源落实矿产资源的性质并达到分析应用的进阶维度;水平三走进博物院并利用博物院文化研究、讲堂资源以及数智资源落实人地协调观的进阶,达到评价创造的高阶能力维度,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与思维。

表3 “矿产资源”单元活动设计

(续上表)

四、总结与讨论

基于良渚博物院的“三维立体”式馆校合作以教学资源选择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搭建为核心,实现知识从记忆理解、分析应用到评价创造的“高”能力目标维度。借助馆内资源和学校课程进行实物探究式学习和主题式教学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三维立体”合作模式为馆校关系建立和课程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由于高中生学业繁重,参与馆校教育活动的动机不足,在实践中仍存在时间短缺、学生评估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博物馆应充分利用馆内丰富的展品、技术等加深学生对教科书中抽象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兼顾学科知识。

猜你喜欢
馆校博物院良渚
博物院寻兔记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双减”政策背景下馆校共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