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监督机制创新与框架分析:基于智能会计视角

2022-08-12 08:24董木欣
财政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财会微观监管

董木欣

内容提要: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监督已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域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智能化环境的形成催生出智能会计的概念,智能会计的发展创新了财会监督的运行机制,为构建智能财会监督提供了新动能。建立以“决策—控制”流程为核心的智能财会监督框架,能够有效协调企业内部监督和政府外部监管的资源共享,形成监督合力,提高财会监督的广度、深度和效率。

一、引 言

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监督是对冲公共风险,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确定性的基石(刘尚希,2020)。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将财会监督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财会监督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域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 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不断拓展了会计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也催生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智能会计的探讨。作为智能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财会监督不仅可以针对企业内部业务活动开展监督,同时能够实现企业外部监督和调控的统一(续慧泓等,2021)。

当前我国财会监督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监管机构的监督工作往往集中在事后监督(武辉和王竹泉,2019),且多头监管现象严重(王俊豪,2021),一方面企业应对不同监管机构负担较重,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信息不对称,既存在监管重复又容易造成监管漏洞(柳光强和王迪,2021)。在监督过程中,数字技术嵌入和数字化监督能力仍有待提升,数据标准化与共享还有较大提高空间。智能会计的发展为财会监督实施提供了新动能。

学者关于智能财会监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技术对财会监督的嵌入、监管平台搭建以及监管数据共享(徐玉德和刘迪,2020)等领域,没有从智能会计的监督职能出发,将企业数据资源、经济业务活动与智能决策行为有机结合,企业微观行为与宏观经济政策路径尚未打通,也未形成企业内部监督与监管机构外部监督的有效联动。

二、智能会计及其宏观作用

(一)智能化环境与智能会计

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并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给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也颠覆了技术工具论的传统认知。早期的研究认为智能技术仅作为生产工具的创新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辅助支撑作用。智能化环境论①智能化环境论由杨周南教授在2020 年中国会计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题报告《基于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智能会计研究》中提出。认为智能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升级和工艺进步,其强调资源、决策以及工具的有机结合(杨周南,2020)。

在智能化环境下关于智能会计内涵的探讨尚未形成共识,目前关于智能会计(财务)的相关定义大体集中在如下视角,如表1 所示。

表1 智能会计(财务)的定义

本文采用杨周南教授(2020)的观点,以会计管理活动论为基础,认为智能会计是以资源配置优化为目标,采用智能化技术和方法,实现对微观和宏观价值运动过程进行一体化反映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智能会计不是智能技术与会计管理的简单整合,而是在智能化环境下对会计系统的重组和再造。智能会计是智能资源、会计行为、智能工具和方法的集合体,财会监督是智能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二)智能会计的宏观作用

传统的宏观经济运行与企业微观活动之间是沿着“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企业决策行为—企业微观数据产出—宏观经济指标产出”这样的循环体系建立联系的(姜国华和饶品贵,2011)。首先,国家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企业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改变自身生产和投资等行为活动,对企业战略决策进行调整;其次,企业的决策行为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策略,进而对相应的微观数据产出带来影响;再次,企业的微观产出汇聚成为国家宏观经济产出的重要组成,根据企业微观数据测算国家宏观经济指标总体情况;最后,宏观经济数据反映我国整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经济政策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整、优化,达到宏观调控目的。

政府经济调控的科学决策依赖于全面、精准、及时的基础经济数据,在传统宏观和微观活动的循环中,各组成环节按照严格的先后顺序顺次完成。一方面,由于企业对国家政策的反馈相对延时,只能通过企业事后产出估计和判断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不利于政策的优化调整和监督控制。另一方面,企业抽样数据库难免造成数据片面、决策主观等局限性,政策执行的效果难以通过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直接评价,宏观调控高质、高效以及精准性亟待提升。

智能会计的发展使企业微观数据与宏观经济政策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开展大范围数据挖掘、分析和处理,从而迅速识别企业微观产出,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动态感知、实时监测,并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及时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进而调整、优化,最终完成全流程、全链条控制和监督。基于智能会计的企业微观活动与宏观经济作用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智能会计的企业微观活动与宏观经济作用

三、智能财会监督的要素分析

(一)智能财会监督的目标

智能会计概念的产生为财会监督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将智能化环境下,基于智能会计展开的财会监督行为称为智能财会监督。财会监督的目标是财会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状态,实现财会监督主体对所在组织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和程序规范标准性等的监督。在智能化环境下,智能会计的财会监督目标是在达到原有财会监督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创建从企业微观财会监督到政府宏观财会监督的一体化机制。

(二)智能财会监督的范畴

《会计法》规定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单位,财会监督应由财政部门作为主要牵头机构,一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价,通过资金流和财务报表的监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企业各项活动合法、真实、有效;另一方面,对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和有效评估。财会监督的范畴从监督类别来看,分为财政监督、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从监督主体来看,分为企业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部门外部监督;从监督形式来看,包括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等。在智能化环境下,智能财会监督依托数字化手段,拓展了传统财会监督的范畴。从监督范围来看,沿着宏观和微观价值运动流程,智能财会监督实现纵向宏微观监督全覆盖,横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一体化监管。从监督方式来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助力“互联网+”监管的实施落地,监管模式向实时监控、动态预警转变。本文立足企业微观和宏观价值运动流程,以企业内部监督与政府监管部门外部监督相融合,实现企业微观会计信息质量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相统一。

(三)智能财会监督的实施效应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与融合意味着新的监管方式与效能,企业内部监督与政府部门外部监督都将沿着更深、更广的路径延伸。

第一,实现以数据资源治理为核心的新型监督模式。传统的监督侧重对交易事项的多维度监测和控制,此种监督模式难免存在监管漏洞问题。在智能会计系统下,能够做到企业各项数据资源“一盘棋”,彻底打破数据壁垒,有效避免因数据流动性偏差而产生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第二,实现企业微观监督与国家宏观政策监管的动态统一。微观财会监督主要体现在企业业务、资金、数据流动的全过程,在经济活动发生的同时,对其合规、效用进行监督;宏观财会监督主要体现在政策应用的绩效评估与反馈优化。智能财会监督搭建了微观数据与宏观政策的直通路径,一方面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从而如实反映国家经济运行状态;另一方面实时掌握宏观政策执行情况,包括政策传导、落地,政策绩效评估及反馈等,从而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优化,辅助政府科学决策,实现宏微观监督的实时、统一。

第三,实现企业内部监督与政府外部监督的协同。智能会计依托强大的数据感知、捕获、分析能力,统一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确保企业在集团内部实现同一账务体系和数据标准,并进行实时监控、动态分析与共享整合,保证企业基础数据一致性,防范企业内部风险,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依据。监管部门可同步获取一致的财务数据,避免企业利用监管机构数据不对称采取的套利行为,为未来实施监管数据共享提供保证。

四、以智能会计为基础构建智能财会监督框架

智能会计从治理基础、技术手段、监管方式等多维度为财会监督带来变革,基于数据感知和挖掘的财会监督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舞弊可能,有效防范风险,实现智能资源配置和科学决策。同时,企业数据资源的精准性和一致性,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监督和政府外部监督的协同、共享与共治,从而沿着“数据感知—协同共享—财会监督”的路径,实现以“数据资源治理—智能分析—决策披露—控制反馈”(简称“决策—控制”)为基本流程的财会监督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基于“决策—控制”流程的智能财会监督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决策—控制”流程的智能财会监督框架

(一)数据资源治理是实现智能财会监督的基础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这些原始数据经过动态感知、获取、标准化处理、清洗加工后汇聚成为企业基础数据库,并与企业行为及偏好、业务模式以及企业外部市场环境与竞争者信息等共同组建企业资源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数据资源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通过对企业数据资源的有效治理,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基础数据全面、精准,作为财会监督的主要对象,为财会监督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高效的数据资源治理生态也为财会监督实现全流程全业务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决策—控制”流程是构建智能财会监督的核心要素

作为智能会计价值管理实现的基本过程,“决策—控制”流程也构成了智能财会监督体系的内核,即实现“数据资源治理—智能分析—决策披露—控制反馈”的完整监督机制。第一,企业价值运动的过程中,对企业数据及企业行为进行智能感知、捕获和存储,构成企业资源库;第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基础数据和企业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模拟推演,对企业偏好和内外部环境进行智能识别,开展科学的风险评估,对于潜在的风险点可在事前完成动态预警,进而有效防范风险;第三,企业根据推演、预判结果进行战略决策,有效实施资源配置,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大众和中介机构监督;最后,根据效用评价和政策绩效评估反馈执行信息,从而调整决策部署、优化政策方案,实现企业微观监督与政府宏观监管的有机统一。

(三)企业内部监督与政府外部监督协同共治是智能财会监督的执行目标

长期以来,实现企业内部监督与政府外部监督的协同共治既是财会监督的目标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财会监督建设发展的瓶颈。在智能财会监督框架下,依托数据共享与标准化接口的应用,企业内部系统与政府部门监管系统可实现动态对接,企业内部“决策—控制”流程的监督机制可无缝对接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管,真正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会计信息公开透明,解决现有监管不畅问题,开启协同共治的财会监督新格局。

(四)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智能财会监督的安全保障

财会监督信息共享的前提是数据安全,互联网监管模式为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分级次赋予监督主体相应的检查权限至关重要。在安全技术层面,随着数字新基建国产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够为市场监管构建健全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企业数据和用户数据的隐私安全。在安全管理机制层面,智能技术的全流程管控能够满足边界明确、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明确安全职责及边界,实现细粒度管理、智能技术支撑、动态监督检查、全面绩效考核的安全工作闭环管理,确保安全管理常态化。

五、结 论

智能会计的发展为智能化环境下财会监督的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智能财会监督拓展了财会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基于智能会计的宏观作用,可以贯通企业微观数据和国家宏观政策,实现企业微观财会监督到政府宏观财会监督的一体化监督模式。以数据资源治理为基础,搭建以“决策—控制”流程为核心的智能财会监督框架,为下一步实施财会监督提供了方法学探索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财会监督目标,为经济活动健康运行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财会微观监管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2017年全国商务财会学术论文获奖名单
监管和扶持并行
微观的山水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