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数据透视我国实体企业存“五大困境”

2022-08-12 08:24高颖超
财政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疫情企业

高颖超

内容提要:受新冠疫情持续冲击和内外部复杂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实体企业经营形势总体不容乐观,经营信心严重受挫。本文针对宏观数据和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普遍面临冲击;实体企业存在整体亏损面扩大,部分行业市值大跌、收入下降、成本增加、现金流恶化的困境。为此建议:一方面,政策要针对企业供需两端,打出新的组合拳,精准发力;另一方面,企业要练好内功,增强抗风险能力。

今年以来,美国通货膨胀、欧洲能源危机、俄乌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暴发等多种负面因素叠加,尤其是2 月以来奥密克戎在深圳、长春、上海、北京等地大范围传播,各城市为遏制传播先后采取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困境凸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企业迎难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提振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宏观经济形势对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产生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同样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和产出,如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利率政策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等,且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对政策的感知程度也存在差异。结合宏微观数据可以更好地透视企业的经营现状,本文通过近期宏观数据和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对当前我国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基于宏观数据的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国内疫情反复对经济活动造成负面扰动,叠加居民消费需求大幅疲软、原材料成本依然高企等因素,使得我国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遭受了较大冲击,特别是小型企业经营极为困难,经营预期严重偏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 数据显示(图1),2022 年4 月制造业PMI 环比降低2.1 个百分点,回落至47.4%,大幅偏离临界点;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总体改善,5 月PMI 指标回升至49.6%,6 月恢复到临界点以上,为50.2%。但小型企业的PMI 指数一直较为低迷,自去年4 月达到50.8%的高点后就一直处于下行趋势,2022 年5 月小型企业PMI 为46.7%,6 月恢复至48.6%,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小型企业经营发展形势依旧严峻。

图1 PMI 指数(经季节调整)

从其他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来看,2022 年6 月末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分别为11.4%和10.8%,但人民币贷款增长有所放缓,4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8231 亿元,降幅达56%,缩量为2016 年8 月以来新高,5 月、6 月金融数据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住户与企业新增贷款出现反差。2022 年上半年住户贷款同比少增2.4 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多增3.03 万亿元,从贷款期限来看,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有所增加,但中长期贷款同比延续少增,短期贷款同比多增1.7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0.4 万亿元,表明当前的信贷结构偏弱,企业和居民的内生融资需求依然较弱。

2022 年1-6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为210432 亿元,同比下降0.7%(表1)。其中,6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42 亿元,同比增长3.1%;餐饮收入3766 亿元,同比下降4%;商品零售34977 亿元,同比增长3.9%,可见6 月经济指标有所恢复。但从1-5 月数据来看,实体企业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外部冲击。1-5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为171689 亿元,同比下降1.5%;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下降0.7%;交通运输方面,1-5 月货运量累计值为1977718 万吨,同比下降2.3%,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值为625104 万吨,同比下降0.5%,客运量累计值为224512 万人,同比减少38.4%。

表1 2022 年部分国民经济指标统计数据

续表

二、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其市值波动和经营业绩变化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从近期陆续公布2021 年年报和2022 年1 季度季报的4611 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剔除了174 家ST 公司)的数据来看,实体企业整体亏损面扩大,部分行业存在市值大跌、收入下降、成本增加、现金流恶化的困境。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必须巩固“基本盘”地位,发挥经济增长“动力源”作用。

(一)受内外因素冲击,实体企业整体亏损面扩大

4611 家上市公司中有921 家的净利润为负,占比19.97%。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2022年前三个月亏损企业数量超过三分之一的行业有21 个(见表2)。其中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由于研发费用加大对净利润产生短期影响外,其他行业亏损受宏观经济形势、疫情影响较大。受疫情影响,公共设施管理业中亏损的14 家企业均为张家界、西安旅游、桂林旅游等涉旅企业;保持盈利的3 家企业主营业务为市政环卫,但净利润均较2021 年同比下降。住宿业、航空运输业、餐饮业均呈现较大面亏损。全国多地院线的大规模暂停营业也对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产生较大冲击,行业生产经营受限;文化艺术业企业中如宋城演艺、风语筑等主营业务涉及剧目演出、园区城市数字化体验空间的,业绩下滑明显,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下滑超过100%。

表2 2022 年前三个月亏损企业数量超三分之一行业数据

续表

2022 年前三个月净利润整体为负的行业包括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林业、畜牧业、租赁业、航空运输业、餐饮业、体育、住宿业和渔业(见表3),其中租赁业、航空运输业、餐饮业、体育、住宿业和渔业在2021 年同期净利润整体为负,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林业和畜牧业在2021 年同期净利润为正。

表3 2022 年前三个月整体亏损行业数据

(二)部分行业受监管政策冲击明显,市值大跌

自2021 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新东方、好未来等众多教育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下滑,其中,好未来跌幅超过500 亿美元,新东方市值大幅波动;文化传媒行业在加强行业整顿和监管以来,受政策监管影响较大,市值持续下挫;房地产业行业融资调控政策趋严,市值也大幅缩水。

1.房地产行业市值大幅缩水

近年来房地产监管趋严,各地楼市限价政策频出,房地产企业利润空间缩窄。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主要受并表项目交付进度的影响,按照会计准则,完成竣工交付的并表项目可确认为营收,因此2021 年第四季度房地产行业营业收入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实现营收11071.43 亿元,同比下降9.44%,对净利润影响较大,房地产行业净利润由正转负降至-404.34 亿元,同比下降151.75%。

国房景气指数自2021 年2 月开始呈下降趋势,股市端房地产板块也持续走低,截至2022 年5月底,内地股票市场千亿房企仅剩万科、保利发展2 家,招商蛇口市值降至千亿以下,其中万科地产在2021 年年初市值高达3116 亿元,根据2022 年5 月31 日收盘价计算市值约为2066 亿元,跌幅达33.7%。港股上市房地产企业市值也呈现大幅下跌局面,5 月佳源、领地、大发等房地产企业股价跌破1 港币,大发地产在2022 年年初每股股价在4.3 港币左右,5 月31 日收盘价已跌至0.57 港币/股,跌幅达86.7%,市值大幅缩水。

2.文化传媒行业市值持续下挫

2021 年在国内国际形势的新转变和“十四五”规划的新要求下,传媒行业整体面临调整和改革。针对行业乱象,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政策端频频出台行业整体性规范,如对影视的行业风气和内容题材的两条线监管、对游戏的版号管控和防未成年沉迷监管等,同时通过调整准入机制、整治行业乱象等来提升主流媒体地位、优化传媒环境,对公司盈利产生一定影响,2021 年行业整体净利润呈递减趋势,至第四季度行业净利润为-4.59 亿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现观众观影需求档期聚焦效应和影院经营阶段性的非常态化现象,春节档、五一档等重点档期票房突出,非重点档期上映、票房均处于低位,影院暂停营业、上座率限制也直接影响电影行业营收,文化传媒行业市值持续下降,文化传媒板块指数由2021 年5 月的6679.34 下降至2022 年5 月的5976.32。

3.教育培训行业市值大幅波动

2021 年在“双减”政策以及全国部分地区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教培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多地发布的一系列治理监管政策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教育培训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同时人才招录培训行业呈现考试周期性波动、需求收缩、学员参培意愿减弱等现象,行业整体呈现收缩迹象。2021 年下半年教育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亏损,其中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净利润分别为-7.91 亿元和-39.68亿元,同比下降-145.23%、-230.39%,2022 年前三个月净利润为-4.97 亿元,同比下降-373.08%。受盈利能力影响,教育培训行业市值由2021 年3 月的2239.36 亿元下降至2022 年3 月的756.01亿元,同比下降66.24%。以新东方为代表的教培企业积极转型,股价大幅波动。受益于直播业务,截至6 月15 日,新东方在美股市场的价格由5 月的11.09 美元,涨至23.15 美元,相较于股价最低点2.84 美元涨幅近10 倍,引起机构投资者大幅抛售,股价再次暴跌。市值反映市场预期,短期内的市值大幅波动不利于长期投资者,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仍是评价企业长期业绩前景的重要指标。

(三)部分行业受消费减弱影响,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 年1-6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为210432 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3 月、4 月、5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量分别为-3.5%、-11.1%和-6.7%,6 月有所恢复,同比增长3.1%。消费连续3 个月同比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成为疫情冲击最大的领域。疫情反复与波动导致的消费场景受限、消费欲望低迷成为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直观体现在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等财务数据中(图2)。

图2 餐饮旅游、零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1.零售业消费场景受限

2022 年以来,为应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多地实行的全域静态管理使各项经济活动受到一定影响,零售行业首当其冲,面临暂停经营、保障供应等多重压力,94 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前三个月共实现营收2595.35 亿元,同比减少15.44%。在疫情催化下,居民线上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促进即时零售及社区团购等业态发展,网络零售市场保持稳步增长,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促消费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1-5 月全国网上零售额49604 亿元,同比增长2.9%。从2021 年业绩来看,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三足鼎立,占领绝大部分电商份额,根据公布的企业财务报告,京东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8473.65 亿元,同比增长22.03%;阿里巴巴2022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040.5 亿元,同比增长8.9%;2022 财年(2021 年4 月1 日- 2022 年3 月31 日)营业收入为8530.62亿元,同比增长19%;拼多多2022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37.94 亿元,同比上涨7.34%。

疫情导致线上对线下的冲击加剧,叠加同质化竞争和消费群体变迁、新消费群体崛起等多种因素,百货、购物中心作为体量最大的线下零售载体爆发客流和销售双重危机,36 家上市百货及购物中心前三个月实现营收413.14 亿元,同比下降7.34%。

连锁超市在2021 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行业普遍亏损状况,四个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95.62%、-406.58%、-253.24%和-68.86%,2021 年利润总额为-47.71 亿元,超市整体业绩承压,在公布的上市公司财报中,新冠疫情反复、民众消费疲软、竞争压力加剧、社区团购冲击、刚性成本上升以及新租赁准则的影响等诸多不利因素被广泛提及。行业内各公司自2021 年以来进行多方面破局探索,通过供应链与数字化建设、仓储会员店等新业态试水和到家业务拓展等,包括苏宁、沃尔玛、永辉超市和大润发在内的连锁大卖场龙头陆续下沉社区,呈小型化、社区化、便利化业态发展趋势。同时,传统卖场加速布局社区中小业态超市,以永辉超市为代表的龙头超市企业积极优化自身效率,已经开始回归增长轨道,连锁超市今年前三个月营业收入环比增加23.83%,行业整体扭亏为盈,净利润增长率为44.9%。

2.餐饮旅游业消费疲软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餐饮收入数据显示1-6 月份同比下降7.7%,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下降7.8%,降幅大于餐饮整体0.1 个百分点,这与疫情下的小区团购多为限额以下企业以及一线城市品牌餐饮堂食受限等原因有关。29 家餐饮旅游业上市公司前三个月营业收入250.53 亿元,同比下降8.8%。从细分行业来看,仅连锁餐饮营业收入正向增长,营业收入小幅增长4.77%,其他细分行业收入均下滑,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旅游服务分别同比下降2.43%、8.05%、20.32%、55.53%、46.69%。

(四)部分行业受供应链冲击影响,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疫情对供应链的扰动可以从外贸数据中体现。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贸易数据,2022 年6 月我国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同比增长22%,但在1-5 月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20.9%、4.1%、12.7%、1.8%和15.1%,可以看出,除外需下滑的因素,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订单转移国外。

1.运输服务业成本上升

我国汽车行业面临着全球性的芯片供应短缺以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严峻挑战,2022 年3月以来,上海受到的疫情影响波及长三角其他省市,造成超过八成的零部件企业停产,给全国的汽车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同时,受多地疫情散发影响,物流不通不畅问题给供应链稳定带来较大挑战,叠加国际经贸形势低迷、经济复苏持续放缓的影响,国际物流业务也遭受了一定冲击。航空与物流业上市公司前三个月净利润同比减少38.17%,主要原因在于低利用率叠加高油价导致成本上升,陆路运输净利润同比减少17.45%,运输成本的增加导致链上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海运受国际形势影响,2021 年第四季度开始净利润增长率逐步下降,2022 年前三个月净利润同比增长率降至79.77%(图3)。

图3 运输服务业净利润同比增长率

2.造纸与包装业成本增速大于收入

造纸行业是重要的中游行业,上游承载农业、林业及浆纸,下游衔接包装与印刷及相关消费等行业,其最大的成本端为纸浆的供应。自2022 年2 月地缘政治冲突以来,全球纸浆库存一直在大幅下降,造纸行业面临外盘纸浆和能源成本带来的高成本压力。28 家造纸业上市公司前三个月实现营业收入516.46 亿元,同比增长4.72%,营业成本为440.19 亿元,同比增加16.57%,成本增速大于收入增速,净利润为29.7 亿元,同比下降55.92%(图4)。

图4 造纸与纸包装净利润同比增长率

包装行业包括纸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塑料包装等,其中纸制包装行业成本受上游原材料纸价波动影响较大,32 家纸包装行业上市公司2021 年营业成本为378.73 亿元,同比增长37.07%,实现营业收入450.9 亿元,同比增长31.1%,成本增速大于收入增速,利润总额为21.37 亿元,同比下降21.62%。塑料包装行业的原材料中聚丙烯、聚乙烯等属于大宗化学品,俄乌冲突以来原油价格的变动传导至产业链下游,22 家塑料包装行业上市公司2022 年前三个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速由正转负。

3.房地产上下游行业成本转嫁

建筑、建材作为产业链上游行业,与房地产企业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2021 年下半年房地产企业的频频暴雷,导致建筑业企业受到客户债务风险外溢的影响,第四季度行业内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352.26 亿元,同比下降64%(图5)。同时,建材行业受能耗管控、限电限产、煤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较大,如2021 年水泥行业供给受限,全年价格走势大幅波动且行业利润同比下降,叠加房地产企业需求低迷、资金紧张以及局部疫情的影响,2021 年第四季度行业内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213.41亿元,同比下降15.27%。

图5 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率

家居业是产业链下游行业。随着地产增速的回落,家居企业经营业绩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疫情和地产行业的担忧导致的消费需求降低。目前,主要家居公司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成本中主要原材料板材、五金等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2021 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9.13 亿元,同比下降232.24%,到2022 年前三个月实现净利润16.97 亿元,同比下降11.66%,多品类融合、多品牌扩张、多渠道布局成为当前家居龙头的重要战略选择。

(五)部分企业资金回收困难,现金流恶化

新冠肺炎疫情的多点频发和世界经贸局势的愈发紧张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美联储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央银行,加息步伐加快,对全球市场产生一定的货币紧缩影响,流动性趋紧的可能性值得高度关注,对企业的影响则体现在流动性风险加大。从不断上涨的采购费用、受到阻碍的供应链到不断下降的市场需求,现金流紧张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2021 年以来持续的房企债务危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金流断裂。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且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带动建筑业及水泥、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上下游制造业;房地产消费既带动与住房有关的家电、家具、家纺、装潢等制造业,也带动金融、媒体、互联网、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由此形成了复杂的资金链条,潜在的信用风险极易沿着资金链层层传导。随着房地产行业融资调控政策趋严,2021 年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继续落实“三条红线”政策以及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房地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叠加疫情因素,项目的施工及销售进度受到影响,面临资金和业绩下滑的双重压力。房地产企业资金缺口扩大,到位资金增速呈下降趋势,2022 年1-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6847 亿元,同比下降9.7%。在融资渠道收缩时,房地产企业通常更热衷于将资金投向新开工,将土地项目开发至预售状态,推向市场并回笼资金。然而,随着2021 年下半年房地产企业频频爆雷,为提升消费者信心、确保项目的顺利建设交付,9 月之后预售资金处于严监管状态,保交付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成了房地产企业为达到一定的工程进度以盘活监管资金的理性选择。房地产企业新开工动力不足,2022 年1-6 月份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4.4%,这也意味着房地产企业面临更多阶段性工程款支出,进一步加大其资金压力。

与此同时,下游的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企业也受房地产资金困难影响,面临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资金回收极为困难和工程进度大幅延缓的风险,特别是恒大地产等房地产头部企业债务违约导致装饰行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其中广田集团、宝鹰股份受恒大巨额商业承兑汇票违约影响最为严重,流动性压力加剧,进一步制约企业日常经营和业务拓展,2021 年两家合计亏损超过73 亿元。2022 年131 家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前三个月经营现金净流量为-977.57 亿元,投资现金净流量-47.09 亿元,筹资净流量-238.93 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为-1262.43 亿元(图6)。房地产行业资金压力传导至上下游企业,一方面导致上下游企业的产品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导致上下游企业回款难度加大,建筑、建材行业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加22.49%、25.82%。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中小企业一般处在供应链的中下游,且谈判能力较大型企业弱,因此随着涉及项目的层层转包、分包,风险极易转移到链条底端,最终由中小企业承担。

图6 房地产、建筑、建材行业现金流和应收账款周转率

三、缓解企业经营困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的对策建议

在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全球供应链危机持续蔓延、商品供需失衡以及原材料成本高企背景下,我国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总体经营形势不容乐观、经营信心明显不足。为此,一方面,政策要针对企业供需两端,精准发力;另一方面,企业要练好内功,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统筹政策支持,精准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居民就业、市场活力等方方面面。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场主体经营困难的背景下,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对政策的反应较为敏感。政策对企业经营形成的叠加效应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共振。一方面,要高效统筹发挥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的协同效应,出台的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要注重有效衔接,既要畅通政策传导机制,推动政策及时落地生效,也要注重长短结合,引导企业提升走出经营困境、实现更好发展的能力,防止企业形成“等靠要”的政策依赖。另一方面,要制定更为精准、更为有力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措施,企业遇到的困难各有不同,统一的纾困解难措施难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要考虑纾困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增强救助政策的精准度,在落实层面针对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

(二)完善地方政策,大力刺激消费需求

随着全国疫情形势的好转,消费将出现明显的边际改善,实现自然恢复,各部门各地方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促消费措施,但要注意防止政策的合成谬误。例如,在楼市调控的过程中,中央“因城施策”的指导意见并未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4 月、5 月房地产市场政策密集发布,政策工具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涉及放松限购、限售政策、降低首付比例等多个方面,但也存在政策博弈的问题,出现“一日游”政策等问题。一方面,地方政策的出台要结合地方财政状况和各地产业特点,如上海、深圳、天津出台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政策,海南、四川、福建等旅游省份通过优惠券、主题活动等措施带动消费,广东、福建、山东等地依托当地优势扶植预制菜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打好政策组合拳,短中期结合,既有短期的消费刺激政策,如通过不同力度的补贴和消费券等方式促进消费回补,又有中长期的政策举措挖掘消费潜力,如通过数字化工具促进新型消费。

(三)稳定金融市场,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企业市值下跌的背后是投资者预期的下降,从信贷到社融数据下滑的背后,是疫情等多种不利因素造成的融资需求受抑。一方面,要稳定金融市场,进一步改善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通过股、债不同产品精准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如稳定股市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债市创新提高民营企业公开市场融资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扩大融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促使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同时要继续推动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继续发挥LPR 改革的效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但同时也要科学把握信贷政策执行要求,对企业经营遇到的困难问题综合研判、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的原则,加强风险预警处置。

(四)练好企业内功,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是打造安全柔性供应链。疫情引发的阶段性囤积性需求使得有供应链优势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持续推进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有利于巩固业务发展基础,许多企业正通过不断将生产地移近消费市场并缩短优化供应链。另外,我国供应链稳定发展的最大风险是过分依赖发达国家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关键技术和销售网络。要发挥上市公司领头羊作用,加强研发、设计环节资源投入,整合创新资源,带动形成完整的新兴产业链,培育更多国际知名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掌控更多高利润环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疫情防控推动的无接触经济发展、用户数字化正倒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新基建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资本市场可以为数字新基建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实体企业需要把握数字化提速的风口,积极布局相关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三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在行业承压期,相对于中小企业,大型公司的规模、成本、资金、渠道、管理等优势更为明显。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源自其工厂和门店布局单一、利润空间薄、资金实力弱。因此,一方面,应加强企业的流动性风险评估,通过财务压力测试等风险评估,及时、有效了解流动性状况,防止现金流中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管理,通过合理规定企业账期、将是否经常拖欠中小企业款项加入征信分析等方式保障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安全。

猜你喜欢
疫情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