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彩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 21003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我国高校开展专利运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高校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创新主体,所开展的专利研发工作正呈现出快速的发展态势,而这也意味着高校正面临着专利权流失风险,高校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专利运营管理工作,强化专利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确保高校专利研发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业界对于专利运营概念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界定,仍然处于不同领域有不同看法的状态,但是究其根本各个创新主体在开展专利运营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目的便是要提高市场竞争优势,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总体而言,专利运营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概念分析,广义是指市场经济中的主体通过使用专利来提高专利权的价值,包括一切专利运营行为,比如资产运营风险抵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等,这一系列的专利运作方式都可以称为广义上的专利运营,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优化手段。狭义上的专利运营是将专利权作为一种市场上的产品来进行交易和买卖,专利会在这种运营模式的推动下将专利权转化为现实存在的资金,使得专利能够获得的资产价值在流动中得到增值和保值,更加方便市场资源配置和优化,提高专利的使用效率和权属价值,从而在受让者的使用下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所开展的专利运营工作与企业所开展的专利技术制造工作有着本质性的不同,高校是较为特殊的专利研发主体,在对专利权属使用上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高校本身并不会实施各类专利技术,但是却会执行相应的专利权利,如果高校没有能力或者条件使用这些专利技术便可以将专利权利转让给他人,进而获得经济利润。高校开展专利运营工作最为主要的目的是要使高校能够保持良好的竞争能力,能够全面提高高校专利商业价值。总体而言,高校所进行的专利运营工作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高校所拥有的专利权数量较多,二是高校更青睐于对基础技术或科学领域进行研发创造,三是高校的专利转化率较低、运用率也较低。
高校所开展的专利运营体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大系统工程,该工程也会呈现出实时的动态变化,会受到高校的技术资金投入、国家政策、人才储备和高效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的专利运营体系主要涉及到高校所开展的发明创造工作,专利培养工作包括产品专利监督工作和专利权转让工作等诸多个内容环节。随着我国新型的专利运营模式不断被研发和构建,我国高校所开展的专利运营体系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具体而言,高校所开展的专利运营管理体系是指高校与其他专利运营管理主体之间通过发挥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构建起相应的规范模式,各类机构共同参与的专利运营管理活动,整个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专利运营组织、专利运营流程以及专利运营机制等。
高校专利运营管理体系存在的组织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专利运营的机构不健全,在机构运营设置方面较为落后,各项环节既不齐全,衔接也存在着问题,整体而言模式较为简单,运营人员配备缺乏,许多高校甚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专利运营管理工作缺乏统一性。其二,高校专利运营管理体系内缺乏专业化的人才,有将近90%的高校所具备的专职管理人员仅有两人甚至低于两人,高校专职从事专利管理的人员大多都不具备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无法对专利进行有效的分析、布局和培育,更会导致专利在转化过程中受到抑制性的影响。总体来说,缺乏集专利运营与专利管理为一体的专门机构,即将专利管理部门(比如知识产权中心)和运营部门(比如技术转移中心)合二为一,建立这样的专职部门,即可全流程管理和运营高校的知识产权,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效率。
对于高校而言,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开展专利应用管理工作的成绩,虽然许多高校都会拥有诸多数量的有效专利,但是在运营管理上能够实现专利的高质量化和专利的科学化组合却存在着极大的不足,而这也反映出高校的专利运营管理体系流程存在着问题。一方面,高校对于专利的培育工作往往存在着不及时的情况,对整个专利运营全流程而言,高校开展专利培育工作实际上是对现有的专利资源进行精选,通过去芜存菁的方式,全面提高高校拥有专利项目的质量。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专利运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于研发信息的收集力度,专利运营管理工作人员对于信息的挖掘和了解普遍落后于研发创新活动的效率,进而导致许多专利培育项目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开展,如果仅仅依靠研发人员所进行的项目结题或技术总结来对专利进行申请,就很有可能导致专利项目错过了最佳的培育期,影响了高校所能够获得的效益和价值。
虽然高校拥有庞大的专利项目,但是却存在着许多专利技术创意与社会市场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情况,没有充分体现出高校拥有专利项目应该实现的市场竞争优势,反而会导致高校在进行专利项目运营管理时出现资产泡沫的情况。高校需要利用绩效考评机制,通过物质价值的引导和束缚来提高高校的专利能力,但是这种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合理因素,进而导致高校在对专利进行转化时会遇到阻碍,使许多教师只注重专利的申请,却缺乏对于专利转化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专利运营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许多高校虽然会建立起一定的专利转化政策,但是仅仅停留在政策的转发层次上,对于相关的监督机制设置过于笼统,不够具体,进而导致实操性不强。这样就会导致高校在进行专利运营管理过程中,无法对高校教师起到切实有效的价值引导。
高校在进行专利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明确组织构建的重要性,应设置专业的运营机构、服务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一方面,高校需要将专利运营工作上升到高校发展的战略层次上进行讨论分析,高校的领导应该作为高校专利运营的主要助推者,要组建起以知识产权工作为核心的运营管理小组,出台全方位的专利运营政策,校长牵头对各项重大事项决策进行制定。探索建立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为一体的专门机构,鼓励高校与第三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合作参与相关评估工作,包括对发明专利进行披露、对发明成果进行评估、对专利项目进行培育和增值、对专利项目进行质量全过程管理控制、开展市场营销、调整专利项目符合国家商业法律规定、进行专利权许可转让协商等等。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校在进行专利运营管理组织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加强运营人才的挑选和培养工作,通过采取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两种方式,全面提高高校复合型专利运营人才的储备能力,选拔优秀的人才共同构建起专利运营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内的组织成员应形成知识上的互补,既要懂技术,也要懂国家法律,更要懂市场营销,甚至在外语、金融、管理上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团队内的各个组成工作人员都要有一定的一技之长,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价值,配合高校开展专利运营管理工作。
高校应将专利运营管理理念贯穿于科研项目选题立项、组织实施、结题验收、成果转化等整个过程之中,设立跟踪项目的专利专员,利用现有优势对专利进行培育,对技术进行评估,强化专利项目法律适用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要对专利的运营全过程进行积极的管理控制,要按照市场的技术需求来对专利项目进行分析和研判,高校需要建立起有利于信息收集的制度体系,坚持全方位及时性、高准确性的原则对各类科研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重点关注创新技术、发明思路、技术方案、产品样机等等,以此为基础筛选出具有经济价值和商业前景的专利发明项目,并将其作为重点申请专利的培育项目。
高校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专利评估模型体系,以专利转化为导向,市场需求作抓手,对专利项目的隐性价值和显性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需要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的各类参考文件,鼓励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经济领域有关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加强国际专利和发明专利的申请。另外,许多专利的创造不是来自于市场的真正需求,而是受职称评审、绩效考核、项目结题等现实因素影响,因此,高校的考核“天平”应当由“创造”考核向“转化”考核倾斜。高校可以从专利项目涉及到的技术类型、法律内容以及市场前景等三个维度来进行专利运营,对各类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联合技术专家、专业律师以及评估机构对专利项目进行共同的分析和研判,强化指标建设,利用权重的方式对专利项目进行最终的定价,进而可以获得更为科学的评估手段及评估结果。
高校专利运营管理机制,重点需要明确的是落实各职能在发明专利相关的制度内容,允许发明人可以获得共有的专利权利,提高发明人的决定权价值,同时加大专利运营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专利运营管理制度建设时,需要明确落实职务相关的制度建设,对职务发明问题进行政策的细化,提高实施的效益,既要坚持职务发明权属,应属于高校的原则,又要给予职务发明人充分的价值回报,这样才能在保障高校利益的同时维护发明人的权益。另一方面,高校应允许职务发明人共享专利项目的权益。高校专利普遍存在着维持时间较短、运用效率较低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并没有充分地激发职务发明人的发明积极性,职务发明人普遍缺乏对于专利的重视。因职务要求所开展的发明工作,会极大地抑制发明人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高校要明确专利发明人与专利权人之间的共有关系这一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障发明人的专利权。统筹协调收益分配制度,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活动中高校、发明人之间的收益分配原则,创新分配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总而言之,高校通过进行专利运营管理工作,能够使高校获得更为显著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使各专利项目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所以,广大高校应加强对于专利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研发和落实力度,使专利运营管理工作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将促进我国高校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和进步,也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更有创新性和突破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