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贷乱象的危害、形成逻辑及对策

2022-11-08 16:59唐柯楠何天炀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贷款

唐柯楠,何天炀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消费需求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意愿回暖,消费信贷也随之复苏。同时,随着互联网快速渗透融入信贷行业,互联网信贷业务获得迅猛发展,一众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信贷业务,推出更为便捷快速、形式多样的互联网信贷产品,有效填补了传统信贷市场空白,显著拉动了国内消费。

较之传统信贷产品,互联网信贷显示出显著优势。从贷款方来看,首先是其便利性。传统银行信用贷款模式下,消费者往往需要历经复杂漫长的申请审批流程,而且成功与否还无定数,尤其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客户很难申请获批贷款。作为对比,互联网信贷审批与拨款便捷迅速,申请到放款周期以小时计。其次是同等风险控制下的信贷门槛降低。互联网信贷的申请办理过程对客户非常包容和开放。比如,蚂蚁花呗通过掌握的庞大客户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迅速计算出客户芝麻信用积分,并据此决策是否给予开通花呗及确定授信额度,全程无须申请人填报各项繁复的文件信息及开具各项证明,不仅为申请人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其多参数多维度的信用评定体系模型对“不稳定收入”群体的信用评级也更准确和前瞻,进而显著降低授信门槛,最大程度地拓展了信贷市场空间。同时,这一新型贷款模式也给信贷企业带来了诸多益处。一是其成本低。互联网信贷整个交易过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无须实体的交易中介,可避免线下运营开支。二是借助平台营销的效率高。互联网公司利用平台流量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力度大、范围广、速度快的优点,可迅速获取大量用户。三是其可以增加周边产品营收。企业通过互联网信贷提升用户消费能力,在赚取手续费和利息等收入的同时增加周边产品的营收,短期内促进企业发展。

一、当前互联网信贷业务的乱象

(一)互联网信贷家家开办,种类繁多,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除大众熟知的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业务外,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利用旗下流量渠道来提供或推送信贷产品,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与金融完全无关的手机APP,如百度、滴滴出行、微博、美团、大众点评、QQ、微信、WPS、腾讯视频及美颜相机等。

虽然这些来自各行业的互联网厂商提供的信贷产品种类繁多,却在功能使用逻辑上高度雷同,皆是为用户提供根据互联网大数据及用户个人信息判定的信用贷款资格和额度,在宣传手段上也高度相似,均强调自家产品的“可靠”和“便利性”。

(二)互联网信贷宣传具有蛊惑性和诱导性

互联网信贷业务宣传通常将信贷业务与美好生活进行捆绑,具有较强蛊惑性。蚂蚁花呗一则广告中“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的父亲”,将信贷消费与亲情捆绑,诱导消费者认为用借贷来满足消费欲望,实现“伪阶层晋升感”是正确且值得推崇。此外,互联网信贷产品也具有强诱导性,其在广告语中常以“额度高、申请容易、放贷快、利息低”为卖点,同时附赠如会员、红包、首笔免息等各种优惠来诱导用户开通网贷。比如,支付宝时常会给用户分发花呗红包,诱导用户开通花呗;美团外卖会在用户选择付款方式界面用金额立减优惠来诱导用户开通美团月付。

二、互联网信贷乱象带来的危害

(一)诱导不理性消费

初次接触互联网信贷的群体,如未形成成熟的理财观的大学生,其消费观念也多为感性导向,缺少理性消费规划及对自身还款能力的客观评估。因此,在信贷平台鼓吹消费主义并提供便捷贷款渠道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下,部分人群容易产生过度膨胀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刺激下产生诸如过度消费、攀比消费及盲目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最终导致无力还款,个人征信受损。而且大型网贷平台通常会以黑名单形式将严重逾期者上报央行来使其正常生活受困,逼迫其还款。个人征信对于个人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影响,故而对网贷逾期不还这类严重违规行为的惩罚是巨大且深远的。

(二)用户个人信息泄露

申请互联网贷款往往需要用户在线填报多种多样的个人信息,此类信息对于用户而言都较为重要和私密,若泄露可能会对用户个人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当前互联网信贷平台鱼龙混杂,很多平台的用户信息保护措施并不完备,不仅经常发生用户信息泄露的事件,还存在故意泄露用户信息以换取利润的行为。

(三)用户因误导而购买利息过高的信贷产品

由于早期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监管缺失,许多平台贷款利率奇高,即便根据普通年化法计算利率也直逼20%,若根据IRR 年化利率法来计算则远远超过了法定保护的24%年利率,这在一些市场份额小、开设额度高、放款简易的互联网信贷产品上体现尤为明显。抖音放心借未使用IRR 计算法的年利率是10.8%~24%,而如以两个极值中间值17.4%为例计算12 期贷款IRR 实际年化利率约为31%,远超法定保护利率。这种信贷产品利率过高的现象在互联网信贷业务的发展初期尤为盛行,被各大网贷平台以诸如“日供××元”“分期××期,每期最低只需××元”等五光十色的话术包装遮掩,给消费者贷款利息极低、还款压力甚小的假象。这一类侵害行为对于数字不敏感、缺乏理财经验的群体而言更为多发,后期许多用户因还不起过高利息甚至在平台诱导下通过“换平台”借钱还贷方式形成“套路贷”这一类恶性连环贷款,使得用户承担远超过本金的巨额利息,严重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

三、互联网信贷业务乱象形成的逻辑

(一)监管缺位导致互联网信贷无序失控发展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相对完善,大量法律文件对违法行为、惩罚措施和风险预防都有明确界定和规范,使得传统金融业务稳定安全运行,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但互联网信贷作为新型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监管模式有很大区别,一些传统金融法规无法直接用于互联网金融管理。此外,与传统贷款相比,互联网信贷类型和管理方式不断变化、不断翻新,传统金融监管机构未必适用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情境,立法与监管尚未跟进到位。这导致目前尚未确立较为科学完善的互联网信贷监管体系,具体的监管力度缺少标准、难以把握,互联网信贷存在着监管真空。

(二)资产再证券化促使信贷规模疯狂扩张

以蚂蚁花呗为例,在国家放宽消费金融行业资产证券化管控之际,阿里巴巴创新采用ABS 资产证券化融资。ABS 即资产证券化,是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它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2016 年,蚂蚁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与德邦证券合作,将花呗、借呗向商家和用户贷款打包包装成ABS 产品在市场上发售。募集到的资金再用来放贷给支付宝用户,新的贷款再包装成新的ABS 产品募集资金,如此循环往复。小贷通过ABS 滚动,贷款规模越来越大。理论上通过这种方式贷款规模可无限放大。2017 年花呗和借呗以38 亿元注册资本金,先银行贷款再发ABS,其放贷规模接近3 000 亿元,放大近100 倍。深交所和上交所固收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10 月底,蚂蚁花呗、借呗ABS 共获批发行额度5 170 亿元,这对互联网贷款企业可谓一本万利,导致众多互联网信贷业务雨后春笋般出现,疯狂扩张。

(三)消费主义盛行推波助澜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为炫耀财富、彰显身份地位或满足无限制享乐欲望,以最大化物质占有或高消费来博得他人认同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不良消费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物质化水平降低,而精神层面意义提升。消费主义契合了国民“好面子”心理,将消费进一步推向形式化。互联网更缩短了不同阶层个体间距离,使得“底层民众”群体更清晰认识到与“上流社会”间的巨大差距。在消费主义思想灌输下,“底层民众”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向往被进一步激发,并相信“鸿沟”可通过高消费来填补,认为可以通过消费层次跃升来实现社会地位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此种消费心态下消费行为意义已远大于商品本身,是一种畸形的消费观。而互联网信贷所瞄准的正是这类“底层群众”,其乘着消费主义之风,依托互联网无孔不入的触角,闯入千家万户,覆盖各行各业。

四、治理互联网消费信贷乱象的对策建议

(一)对于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议

1.制定法律禁止超高杠杆运营模式,强制其采取类似于传统商业银行的本金贷款衍生模式,并对不同规模互联网信贷业务进行分级,根据级别划定法定准备金率。另外,明确规定信贷企业运营资质等级体系,据此规定业务经营范围,客户授信额度限额及总放贷额度。

2.出台对互联网信贷业务的贷款利率大小、分期数量及利息手续费组成结构的具体规定,并要求信贷企业对信贷产品真实年化利率醒目标注,禁止“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保护消费知情权,同时取缔过高利息及手续费。

3.推进信贷企业个人信用评分体系与央行个人征信体系对接,央行征信体系中较差的不予信贷,而企业平台个人信用评分高且维持时间长的,则可推介给央行作为其征信评估参考。此外,要明确要求透明平台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及评价过程,信贷额度与信用评分严格挂钩。

4.立法保护信贷客户信息安全,设立与之配套的平台运营资质评估系统。未能保护消费者隐私信息安全的,应对其进行降级甚至摘牌和取消运营资质,而对信息保护良好的,则可综合其他指标评估后升级其运营资质。

5.立法规定互联网信贷产品理性消费提示和风险教育,规定互联网信贷平台对互联网信贷不满一定期限的新客户理性消费教育和风险提示的义务。

(二)对于互联网信贷企业的建议

1.加强风险管控,对贷款业务结构制定明确的划拨方案,动态调整业务结构,防止不良贷款占比过高。

2.进一步完善信用审核机制,定期审查用户资质,确保不因审核机制漏洞而造成不良贷款大量出现;应控制自身对财务杠杆的使用,确保在低于法定杠杆率下稳健运行。

3.持续加强信贷支付安全技术的投入,以及信贷支付方式和便捷度的创新。不仅保证消费者便捷体验的同时拥有更高的信贷支付安全度,也可有效避免消费者隐私信息泄露。

(三)对于互联网信贷用户的建议

1.量入为出,对还款能力和现金流稳定性合理评估,避免频繁高利率分期付款的过高财务压力和对现金流意外波动的低抵抗性。

2.养成理性消费价值观,控制消费欲望,谨慎看待使用信贷支付超前消费,挥霍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等畸形消费观念。

3.保持数字敏感性,对未明确标明年化利率、多期支付手续费及利息费等费用组成复杂的网络贷款谨慎对待并综合多家网贷平台进行比较,避免疏忽而导致贷款利率过高。

4.加强自身隐私信息保护意识,选择网贷时重视网贷平台对信息安全保护和合规性,避免自身隐私信息泄露。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贷款
旧信封
破解小额信贷发展难题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增长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
你会贷款出国留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