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逻辑行动方案应用对心肌梗死患者认知与行动水平的影响

2022-08-10 08:48:42周昆明李沛沛
黑龙江医药 2022年14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信念条目

闫 振,周昆明,李沛沛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类病种,由于该病所呈现出的病情危重性以及躯体疼痛,引起个体出现焦虑、惶恐、紧张等消极情绪[1]。大多数患者对心肌梗死尚未构建起系统且全面的知识储备,无法认识到自身歪曲的认知架构从而出现负面且消极的行为模式[2]。患者所表现出的日常行为方式与个体当前的认知储备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常规健康宣教则更多侧重于知识要点的被动性灌输,尚未架构起患者对知识体系的内化,从而导致患者无法践行出正确且全面的自我照护行为[3]。心肌梗死患者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其当前的认知储备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体现在营养管理、体重维系、运动管理等方面[4]。因此,从患者的日常行为方式开展多维度管理,帮助患者在认知与主观行为上有正确的行动落实,是当前护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5]。换言之,这就需要借助严密的护理程序逻辑,制订科学且正确的行动方案,使患者架构起规范化的自我动机,并付诸于行为实践[6]。由于当前临床上关于护理程序逻辑为架构的行动方案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设计随机、对照的科研方案,以进一步深入剖析该方案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所产生的临床效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 年2 月—2019 年9 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了80例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纳入标准:(1)患者来院就诊期间,接受心脏彩超、心肌酶谱检查,再根据其躯体症状与体征,确诊为心肌梗死,诊断依据则参照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出版的第8 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2)认知维度处于正常水平。(3)具备基本的听力与视力功能,能进行基本的护患互动。(4)能独立完成问卷与量表的测评任务。(5)对本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躯体恶性癌肿。(2)心脏、肝脏与肾脏等重要器官伴有异常。(3)伴有全身免疫系统疾病。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资料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传统性照护干预策略。健康指导内容以纸质版宣教材料为依托,通过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进行口头宣讲。首先,护士为每位患者发放纸质宣教手册,向其讲授心肌梗死的基本发病机制、治疗要点、护理措施及病情转归等内容。护士再以现场示范的方法告知患者有关自我照护的基本举措。根据患者体表对病房温度与湿度的感知,予以轻度调整,使其获得相对舒适的温湿度体验。向患者开展各项基础性膳食调控,使其能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食物。对患者的躯体症状予以动态监测,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异常情况,则及时做好各项处理工作。

1.2.2 研究组 开展护理程序逻辑行动方案,具体干预措施涉及如下内容。(1)基于内在认知诉求为导向的护理。以面对面沟通访谈的手段,将心肌梗死相关知识予以多维度展现,向患者及其家属分发一支黑笔与一张白纸,使个体在聆听健康宣教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将掌握的基本要点或者关键知识予以记录。健康宣教的内容涉及心肌梗死的饮食要点、摄取食物的原则、食物烹饪的注意事宜等。护士为患者开展健康指导的时间限定在10 min以内,待完成健康宣教后,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所记录的各要点内容予以审核,并指出其在本次聆听进程中的各重要知识点,以及存有认知偏差或者遗漏的内容。随后,护士为患者及其家属预留出5 min 时间,让其通过口语阐述的手段介绍相关知识内容。(2)基于微信为媒介的营养护理。护士在每晚7 点至8 点,通过微信语音、文字推送或者录制音频等形式,告知患者有关心肌梗死方面的知识内容。在每晚入睡前0.5 h,要求患者温习今日所掌握及内化的知识要点,并将“已学习”3 个字推送至微信群中。在每个星期天晚上7 点至8 点,护士与患者共同开展音频线上学习,首先,护士通过20 min的时间将本周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要点予以梳理;其次,要求患者以流水账追忆的手段,将本周所内化的知识体系以口语化的方式进行陈述,进而强化个体对自我照护内容的内在认知;微信线上交流的时间限定在60 min以内。(3)基于日常实践性照护演习。待患者经过了5 d 认知宣教学习后,护士对每位患者开展日常自我照护技能实战性演习,每位患者的干预时间限定在0.5 h以内。护士围绕着患者日常运动管理、营养供给、药物管理、饮水管理等方面展开干预,待完成现身视角后,要求每位患者逐项予以实践性演练。在演练进程中,护士先借助图片示教的形式让患者了解不同食物种类;再通过言语口述的形式,告知其运动锻炼要点、营养管理原则。护士则对患者全程实践表现予以点评,对各项实践行为予以细化,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

1.3 观察指标

通过医院自制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问卷对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 周末的基本情况展开评价,该问卷共涵盖认知、信念、行为等子问卷。(1)心肌梗死理论知识问卷:该问卷共涉及9 方面维度,分别是心肌梗死营养管理原则(10分,3项条目),辛辣刺激食物类别(10分,3项条目),富含脂质食物类别(10 分,3 项条目),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类别(10 分,3 项条目),饮水原则(10 分,3项条目),饮酒对心肌梗死的危害(10 分,3 项条目),运动康复锻炼要点(10分,3项条目),吸烟对心肌梗塞的危害(10 分,3 项条目),药物治疗的原则(10 分,3 项条目),喝饮料的危害(10 分,3 项条目)。如果患者所得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对心肌梗死认知越完善。(2)心肌梗死信念及态度问卷:该问卷涉及遵医行为态度、体重控制、戒烟、限酒、不喝饮料、科学用药、主观原则、对医护人员信任度、动机践行。以上述几项维度作为关键词来判断患者信念水平。借助评分叠加的方式进行计算,按照患者当前是否意识到践行正确行为所致的益处(是=1 分,否=0 分)以及程度(1~5 分)为依据,通过积分法的手段对患者当前的信念水平展开判断,得分介于0~30 分。如果患者所得分值越高,那么说明患者对心肌梗死的自我护理意识越明显。(3)心肌梗死行为践行问卷:以每日进食新鲜水果、每日进食蔬菜、每日平均饮水量、每日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每日进食高脂肪食物等作为行为评价关键词,对两组患者的日常行为落实情况展开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理论知识得分情况

研究组干预后理论知识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理论知识得分情况(n=40) 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信念及态度评分情况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信念及态度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信念及态度评分情况(n=40) 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行为践行情况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日常行为践行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日常行为践行情况(n=40)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且随着近年来居民膳食结构富营养化的出现,该病的发病率亦呈递增态势[7]。由于心肌梗死与患者的日常行为习惯有着明显的关联度,而大多数患者在饮食、日常作息及运动管理层面的认知均有所欠缺,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甚至逐渐恶化[8]。心肌梗死患者可通过介入手术或者药物干预的方式来达成控制病情的目的,但若患者经各项治疗后其日常行为习惯仍未得到矫正,则将进一步诱发疾病的出现[9]。心肌梗死患者对病情的认知水平相对欠缺,导致其践行错误的行为方式,甚至会诱发疾病的再次发作[10]。所以,从患者的认知维度予以深入干预,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主动开展自我护理行为。当患者的认知水平发生改变后,能激发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与行为改变动机,帮助其自觉参与到疾病管理,这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前提[11]。护理程序逻辑行动方案是知信行理论框架模式的具体呈现,通过严谨的护理程序设计,使各个护理环节层级递进,能逐步巩固患者对心肌梗死相关知识体系的认知度,并主动践行正确的自我照护行为方式,最终利于患者病情向正方向发展[12]。

为进一步探究该项干预方案所呈现出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将知信行三个方面作为评价元素展开剖析。首先,通过对两组患者理论知识内化情况展开判定,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对心肌梗死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对照组佳,表明该项新型的干预策略能帮助患者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度[13]。借助线上微信应用与线下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患者对心肌梗死的理论认知架构,与传统健康宣教有所区别的是,该项干预方案从患者的行为扭转为基本诉求点开展临床实践,围绕着患者的认知、态度、信念与行为转变等方面予以剖析,使患者病情向着积极、良好方向进展[14]。其次,当患者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认知架构后,为进一步巩固患者对积极行为落实的内在信念感,引入了微信平台[15]。随着微信这一媒介的介入,能联络起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每晚定时学习内容的推介,能进一步帮助患者搭建起正反馈学习网络[16]。随着患者点滴认知水平的搭建,能内化成心肌梗死理论体系,对患者健康行为的维系与推动起着正向助推效果[17]。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行为践行情况展开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行为践行水平较对照组高。这也间接反映出患者在态度与信念维度上得到了转变,并较好地实现了知行合一的目的[18]。当患者的认知与内在动机均得到重塑后,患者的认知水平将进一步被挖掘,能主动配合各项遵医行为的落实,提高个体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护理程序逻辑行动方案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进而影响其的内在信念与动机,最终改善其日常行为方式。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信念条目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微习惯在中职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应用
3-6岁幼儿日常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为例
为了信念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智能家居中的居民日常行为识别综述
发光的信念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信念
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黑龙江史志(2010年4期)2010-08-15 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