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会,付品佳,张福红,王晓辉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区域在患儿下腹壁、大腿之间的交界三角区域内,是腹腔脏器通过解剖屏障较为薄弱的腹股沟区突出体表所形成的一种腹外疝[1]。小儿腹股沟疝中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由于男性在胚胎时期,睾丸自腹膜后第2~3腰椎旁逐渐下降至阴囊,在下降过程中形成了健在的腔隙[2]。治疗腹股沟疝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可逐渐弥补传统开放手术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形成创面较小,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3]。为进一步改善腹股沟疝气修补术治疗效果,围术期的科学护理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内容[4]。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是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创新理念和康复治疗模式,通过采取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措施,有效减轻患儿术后应激反应,缓解患儿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进患儿术后恢复[5]。本研究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小儿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方向,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6 月—2020 年2 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ERAS 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ERAS 组中男35 例,女10 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16±1.05)岁,左侧12 例,右侧33 例;对照组中男33 例,女12 例,年龄1~10 岁,平均年龄(5.27±1.12)岁,左侧11例,右侧3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和腹股沟阴囊B 超检查确诊为腹股沟疝。②患儿年龄>1 岁。③患儿均为单侧疝。④患儿均符合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指征。⑤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患儿合并肝肾功能异常。②患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③患儿有既往腹部手术史。④患儿合并隐睾、睾丸肿物、睾丸下降不全。⑤患儿存在严重认知障碍。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家属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完善术前准备,禁食8 h,禁水6 h,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通畅,术后根据患儿肠道蠕动恢复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ERAS 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围术期进行护理。(1)术前护理。对患儿家属详细讲解腹腔镜疝气修补术相关知识,腹股沟疝发生原因和防治、手术过程,并发症等,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干预,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术前6 h禁食,术前2 h给予50 mL葡萄糖水口服,以缓解因饥饿引发低血糖症状,并给予患儿开塞露进行辅助通便,对患儿情绪进行安抚。(2)术中护理。遵医嘱给予补液,注意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保持手术室温度22~25 ℃,湿度为45%~65%,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维持液体温度37 ℃左右,给予患儿加热垫、棉被等保暖措施,防止温度过低导致患儿发生冷颤;术中严密监测患儿体征,根据患儿手术情况及时调节各项仪器参数。(3)术后护理。辅助患儿去枕平卧,保持头部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取屈膝仰卧位,做好疼痛护理工作,缓解腹部切口张力和疼痛。通过提供玩具或播放动画片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可通过舔棒棒糖以减轻饥饿感,维持患儿情绪稳定,术后密切观察患儿脸色,提倡早期主动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术后4 h 可少量饮水,15 min 后无不适症状可进食流质食物,待肠道蠕动恢复后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为预防患儿出现低体温,应注意观察暖箱,并于水槽中添加灭菌蒸馏水,每日更换1 次。针对患儿疼痛症状给予及时对症处理,必要时可遵医嘱适当口服镇痛药物。
(1)临床相关指标。包括麻醉复苏时间、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2)胃肠道功能。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儿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生长抑素(SS)水平。(3)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苏醒期躁动、腹部灼烧和肺部感染。(4)疼痛程度。1~7 岁患儿根据FLACC 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7 岁以上患儿使用面部表情法进行疼痛评估,包括无痛、轻度、中度、重度。(5)护理工作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RAS 组患儿麻醉复苏时间、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情况(±s)
组别ERAS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麻醉复苏时间(min)22.69±2.39 37.61±3.82 22.212 0肠道排气时间(h)12.76±4.28 19.34±5.94 6.029 0住院时间(h)24.97±3.29 49.61±5.86 24.593 0
术前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ERAS 组患儿MTL、SS 水平高于对照组,GAS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胃肠道功能情况(±s)
表2 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胃肠道功能情况(±s)
a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b表示与手术前比较,P<0.05。
组别ERAS组(n=45)术前术后1 d对照组(n=45)术前术后1 d MTL(ng/L)GAS(ng/L)SS(mg/L)76.69±8.39 264.61±28.82ab 267.76±26.28 152.34±15.94ab 49.97±5.29 72.61±8.86ab 75.19±8.18 201.26±21.87b 267.16±25.91 176.13±18.49b 48.96±5.32 61.06±6.4b
ERAS 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例(%)
ERAS 组患儿无痛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重度疼痛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术后疼痛程度情况 例(%)
ERAS 组患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例(%)
随着对腹股沟疝气认知的加深和腹腔镜器械更新换代,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经得到临床广泛认同[6]。但腹股沟疝患儿年龄普遍偏小,患儿机体尚未发育完全,对腹腔镜手术耐受程度较低,可能加重患儿应激反应,影响患儿术后恢复效果[7]。腹腔镜手术虽然具有微创性,但也是侵入性治疗方式,会对机体造成损伤,术中需进行麻醉,麻醉药物可能对患儿胃肠功能产生抑制效果。目前腹股沟疝患儿的康复情况多与手术过程中操作及围术期护理质量相关,患儿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等均可影响患儿术后康复进程[8]。
ERAS 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针对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优化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高效护理服务,减少患者机体和心理创伤应激反应,患者可完成快速康复。ERAS 主要内容为微创外科、快速通道麻醉、术前缩短禁食时间和术后镇痛等,降低患儿饥饿程度,提高其机体耐受程度,改善新陈代谢状态。ERAS 理念通过术前与患儿家长密切交流,增加其对手术过程的了解程度,避免因错误认知而产生的不安情绪,增强治疗配合度和依从性,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术中通过给予患儿适当保暖措施,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患儿应激反应;术后通过进食和体位调整等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患儿术后并发症,同时早期运动和饮食干预可促进患儿肠道蠕动,增加营养吸收,有利于患儿术后康复。
本研究结果提示,ERAS 可改善腹股沟疝患儿临床指标,通过术前排空膀胱缩短患儿排气时间,促进患儿迅速康复;同时,ERAS 可提高小儿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后胃肠道功能,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术后让患儿早期进食,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减轻患儿术后肠道压力,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ERAS 组患儿无痛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重度疼痛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ERAS 可减轻小儿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后疼痛程度。ERAS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ERAS可降低腹股沟疝患儿术后不良反应。ERAS 组患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患儿家长对于ERAS干预模式接受程度高,具有较好依从性。
综上所述,ERAS 在小儿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明显缩短患儿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儿胃肠道功能,且患儿不良反应较少,患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所选取样本例数较少,且均为我院患儿,加上患儿个体差异、因素,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偏倚,建议开展更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