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菲菲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关节科,山东德州 253100)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多因突发事故或暴力打击所致,而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恢复腰背部的解剖结构及功能[1]。但因脊柱负荷分配发生改变,加之大多数患者腰背肌肉力量薄弱,导致术后易出现反复性腰背痛,甚至可能再次发生骨折,影响术后康复效果,故临床应在术后积极对患者进行相关干预,以改善其预后。常规止痛和物理训练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腰背疼痛,但无法进一步改善其脊柱功能,且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不利于其腰背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恢复,影响脊柱平衡性和协调性的恢复[2]。因此,临床还需不断探索更为适宜的术后干预措施。早期腰背肌核心肌力训练可提高腰椎核心肌群的稳定性,改善腰椎的姿势控制及运动能力。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对象,探究早期腰背肌核心肌力训练在其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柱胸腰段骨折,并成功完成手术;均为单个椎体受损;患者知悉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心脏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存在脊髓及神经损伤者。
采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50.00±9.33)岁。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50.50±9.66)岁。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两组均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术后遵医嘱给予患者抗感染、止痛等药物,定时协助其翻身,每天为患者擦拭皮肤;术后第3天,可开始进行中药熏洗、电针等康复干预,并辅以四肢肌力训练;定期安排专业护理小组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干预3周,出院后持续随访3个月。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腰背肌核心肌力训练,具体如下:(1)成立训练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专科护理人员、康复师等,组员根据患者手术后具体情况为其制定训练内容,确保其合理性。(2)训练内容:①背伸肌伸展训练: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双手放于胸下,利用腰部的力量伸展上身,坚持5个呼吸后,再缓慢恢复至俯卧位;②腰部核心肌群训练:指导患者取站立位,双脚分开大约半步,将双手从胸前尽力向上举,然后进行左侧弯、前弯、右侧弯和后弯,训练过程中需家属陪同,以免患者受伤;③拱桥式腰背肌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五点支撑训练,每次需进行10~20组;④双腿搭桥和深层腰腹部肌肉收缩训练:前者需让患者取仰卧位,将膝盖、髋部屈起,并抬高腰部,坚持15 s左右后缓慢恢复仰卧位;后者包括动力悬吊、伸腰展髋及屈髋踢腿等训练。⑤飞燕式锻炼: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将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双脚伸直,将头与四肢用力向上抬起,每次持续5 s左右,共进行20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于术后第3~7天开始训练,1次/d。(3)康复知识指导:为患者讲解训练的相关知识和必要性等,注意用语应通俗易懂,以减轻患者因未知而引起的负面情绪。在讲解时需要注意沟通技巧,保持温柔和专业的态度,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4)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尽量少进行可能造成腰部损伤的运动,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坐姿、站姿等;定期进行电话、微信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康复状况。干预3周,出院后持续训练3个月。
(1)护理前及护理后(随访3个月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的脊柱功能。JOA评分范围0~29分,评分越高则腰椎活动度越好[3];ODI评分包括10个维度,满分50分,评分越高则腰椎功能障碍越明显[4]。
(2)护理前及护理后(随访3个月后),采用10 m步行测试(10 MWT)、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Ⅲ(SCIMⅢ)评价两组患者的步行功能。10 MWT时间越短则步行功能越好[5];SCIMⅢ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功能独立性越强[6]。
(3)护理前及护理后(随访3个月后),分别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疼痛情况。SF-36包括生活、躯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总分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7];VAS评分范围0~10分,患者根据自身感受打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负相关[8]。
(4)护理后(随访3个月后),采用医院自制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量表满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5分为比较满意,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9]。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JOA、ODI评分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的JOA、OD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JOA评分更高,ODI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脊柱功能对比[(±s),分]
表1 两组脊柱功能对比[(±s),分]
组别JOA护理前 护理后ODI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9)对照组(n=39)t值P值15.36±3.18 15.43±3.25 0.096 0.924 25.94±3.23 22.18±2.69 5.586 0.000 36.21±6.48 36.31±6.52 0.068 0.946 21.09±6.15 25.79±6.12 3.383 0.001
护理前,两组的10 MWT、SCIMⅢ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10 MWT用时更短,SCIMⅢ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步行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步行功能对比(±s)
组别10MWT(s)护理前 护理后SCIMⅢ(分)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9)对照组(n=39)t值P值39.52±6.25 39.61±6.32 0.063 0.950 32.19±5.28 36.18±7.21 2.788 0.007 61.48±8.36 61.54±8.42 0.032 0.975 79.88±9.12 74.69±9.02 2.527 0.014
护理前,两组的SF-36、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SF-36评分更高,VAS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对比[(±s),分]
组别SF-36护理前 护理后VAS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9)对照组(n=39)t值P值41.36±5.17 41.25±5.24 0.093 0.926 88.93±8.82 82.42±8.25 3.366 0.001 7.19±1.36 7.24±1.43 0.158 0.875 2.41±0.57 3.62±2.76 2.681 0.009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43%,高于对照组的7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脊柱创伤性疾病,多是由间接暴力或背部受打击引起,患者主要症状为剧烈疼痛、下肢感觉麻木、大小便障碍及腹痛等,对其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10]。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为该病的常用治疗方式,前者适用于病情症状轻微、无神经损伤且后凸角度小于20°、椎体压缩程度<50%者。而对于存在神经损伤、椎体压缩及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临床多建议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可使患者出现应激性疼痛,且可能出现较多的术后并发症,不利于其病情恢复。常规术后干预虽能通过药物及早期锻炼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但对腰部功能恢复的效果欠佳,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效果[11]。
腰背部肌肉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平衡性[12]。在患者出现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若其腰背部肌肉核心肌力较强,则可维持骨折复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缓解脊椎前后移位的情况。因此,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在术后尽早进行腰背肌核心肌力训练,以改善核心位置肌肉群的力量与协调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的各项脊柱功能和步行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腰背肌核心肌力训练通过静态拉伸及等长收缩等方式,可使萎缩的肌肉逐渐恢复力量,并可使缩短的肌肉得到牵伸,结合主动或被动肌肉屈伸,可增长肌纤维,使弯曲或突出的脊柱恢复正常位置,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及神经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与步行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护理后的SF-36、VAS评分、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早期腰背肌核心肌力训练中包含康复知识指导,通过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可提高其对训练内容的理解,促使其能够按时按量完成训练。在患者出院时对其进行训练指导,有助于患者在家中持续进行训练,从而更好地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及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需谨遵循序渐进的原则,告之患者不可操之过急。
综上所述,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腰背肌核心肌力训练的效果显著,可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脊柱功能及步行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